■张树成 徐永明
穿梭历史时空 冀求现代农业
——昆山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张树成 徐永明
昆山农业现代化,是在农村工业化、农民居住社区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也是众望所归的大趋势。如今昆山农业现代化,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产技术,不论是组织化程度还是装备设施等方面的水平都大大提高。据市农委反映,昆山农业产出效益、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保障措施等指标,都居全省领先地位。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早在2011年,国家农业部部长韩长斌两次来昆山考察均予以高度评价,称赞昆山农业科技含量高、产出附加值高、配套服务好,是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昆山农业现代化经历了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其功能不断完善,水平不断上升,效益不断提高。概括起来,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这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有效载体,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的内在要求。昆山的领导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全市四个1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和发展的要求,首先发展现代农业的块状经济。1999年9月在苏南地区率先创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尔后又相继创建了“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和“昆山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两个国家级农业园区;新建、扩建和提升高新区农业生产基地、花桥现代农业园、巴城现代渔业产业园、千灯大唐生态园等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的农业产业园25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0亿元,总面积5万多亩;引进培育三维园艺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苏州市级14家、昆山市级22家。同时,发展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按照发展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等三大主导产业要求,由小型分散土地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突出的是,粮油作物生产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转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适度规模经营。据调查统计,2016年全市共有种粮规模经营单位2003个,实种粮经作物面积13.6万亩。通过承包土地流转,全市全面实施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土地转租乱象、粗放经营、任意抛荒,以及损害田容田貌等诸多问题,从而增强了农业综合功能。2016年高效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比重分别达24%和6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田亩均效益达到3356元,实现2010年以来“六连增”,年均增幅6.9%;全市14.2万亩水面,总产值9.91亿元,亩均效益4650元,其中虾蟹亩均效益5290元。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达87.4%,在全省89个县(市)中,名列第一,成为省农机化先进示范市。据2016年底统计,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1台,插秧机保有量267台,另有小麦条播机70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39台,植保机拥有量2307台,还有排灌机械1853台、稻麦烘干机120台套等。由此昆山基本实现了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种田“三弯腰”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节工降本,不误农时,效质兼具,收益颇多。周庄镇早在2012年就率先基本达到农业机械化示范镇建设要求,目前拥有插秧机20台、大中型拖拉机13台、收割机14台、机动植保机40多台,基本能满足全镇5500亩农田二季的收割、翻耕及机插秧的生产需求。周市镇是昆山粮食生产全程机械作业示范镇,去年以来投入3200多万元,添置了大型插秧机和烘干机等设备。由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镇加快了农田园区建设和高效农业发展。2016年,全镇40846亩农田,其中优质水稻14519亩、高效特色农业17917亩,分别占35.54%和43.86%。锦溪镇由于全面实行合作农场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切实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2015年起全镇用29台高性能插秧机和两台钵苗插秧机,替代步进式插秧机,除了少数零散土地之外,基本实现100%机插秧;病虫害防治从背包喷雾器转变为高性能机械迷雾机。尤其是在秋收期间,采用机械收脱、打包输送,从田头一步入仓,群众称之为“不落地大米”。
没有农业科技化,哪来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一直把农业科技应用推广,视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持之以恒,不断发展。一是跨越阻隔“院校所”的鸿沟,形成多元科技合作机制。不论粮油作物,还是水产畜禽的育种与栽培,冲破“院校门槛高,泥腿子进不了”的传统思维,解放思想主动跨进院校所大门,与高校院所形成密切合作机制,先后建设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昆山)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昆山)产学研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昆山)河蟹科研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中心及基地,从而使昆山农技推广工作从行政单一体系转变为多元参与。更显眼的是,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在昆山得到有效的转化,成为加快昆山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后盾。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农技应用推广体系。经过多年努力,自上而下建立了昆山市、镇、村、基地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创建省级、苏州市级智慧农业示范村4个,其中玉叶蔬菜基地获全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累计认证推广农业新品种300多个、农业新技术200多项,稻麦高产高效增产模式、青虾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样板等一批项目,获得省政府技术推广奖。三是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昆山全面实施绿色生产“六大工程”建设,突出的是在稻麦生产中,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年均推广商品有机肥3000吨以上,稻麦配方肥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98%,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分别超84%和40%。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源头布控、生产监管、质量检测、执法查处”四位一体防控体系,整体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使昆山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广覆盖。至今,全市拥有无公害农产品6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产品204个;省级可追溯示范村10家、省级农产品“创牌立信”示范单位6家,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16年地产农产品生产供应经受“创优杯”国际体育赛事“大考”,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四是切实注重生态文明,推进园区和湿地建设。昆山十分注重把生态文明寓于农业现代化之中,大力发展农业园区与湿地经济。全市不仅先后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农业园区,新建和扩建和提升各类专业性、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区25个,而且舍得投入建设国家级、省级、苏州市级湿地公园各1个,湿地总面积2.1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8%。张浦镇是昆山农业科技创新的老典型,该镇依托吴淞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打造“一廊一带”和3个特色园区,逐步走上了科学、高效、生态、可持续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2016年全镇粮油作物16350亩、经济作物13109亩、水产养殖8107亩,三者综合亩均净效益4276.9元,名列各区镇前茅。其生产的早春红玉西瓜、上昆氏梨、三家黄桃、白米有机大米等品牌在苏南一带享有盛名。
首先,从上到下建起了信息网站。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已建立上联市农委、下通大农户、中间联络点设在各区镇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座谈中,大家感受最深的是,农作物防病治虫工作通过信息网站切实做到一张方子、一个漏斗,统一用药时间、数量、批次,统一由经营户到镇村农技服务站领取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农药(有的镇实行免费供应),这样既保证抓住防治最佳时机,又做到用药安全可靠。其次,由点到面推广“互联网+”快递服务。高新区蔬菜基地作为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区,业已建立了物联网监察系统,形成大数据管理综合数据平台,为载体集中展示展销昆山优质农产品、加快蔬菜产业与物联网的融合,打造了昆山特色线上线下周末集市,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模板再升级。巴城镇是国内外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和集散基地。全镇共有养殖鱼虾蟹水面2.8万亩,其中2850亩渔业产业园实行智能化养殖与管理。该镇以蟹为主的水产品销售,从过去的提篮小卖转变为全面摊店经营,如今已发展为网上交易,使阳澄湖大闸蟹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其信息更灵,空间更广,业务量更大,百姓的实惠更多。2016年全镇阳澄湖大闸蟹销售总收入10.2亿元,由此带动以蟹为主的餐饮等第三产业营业总额多达30亿元。
培育扶持壮大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也是解决今后谁来耕田、事关千秋大业的问题。就目前情况看,昆山新型农民已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为此,这几年昆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新型农民职业化。一是强化问题导向,积极向上争取。面对目前务农人员年龄、学历、素质等三方面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争取,2012年昆山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先行先试,主动与苏州农业职业学院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政校合作、定向培养”模式,目前已有59名委培生在读;在苏南地区率先出台《昆山市新型职业农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教育资助、保险补贴、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从而加快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认定全市首批170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依托规模农业,培育新型主体。调查资料显示,全市种田大户占规模经营单位97.2%,其经营者不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外来农民,原来大多是种田能手,懂技术、会经营,且能精打细算、吃苦耐劳,有的还是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如陆家镇陈巷村种田大户曹小弟,早在2005年就承包村里农户流转土地86亩,13年如一日,吃住在田头,精心耕耘,科学种田,年年丰产丰收。年均水稻亩产1200斤左右,今年小麦亩产高达900多斤,连续几年被评为市、镇两级“种田状元”。三是加强常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近几年,市镇两级为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能力,分批轮流进行常规培训,引导克服重产量轻质量、重种养轻销售等思想倾向,全面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素质,各区镇坚持一年四季分批培训从业人员,做到常抓不懈。2016年累计完成知识更新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15期1800人次;启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共筛选人员150人;健全以镇农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机培训维修服务队伍与网络,完善农机服务体系。近年来,周市镇对职业农民每年常规培训4次,对水产养殖经营户每年组织到南京、连云港水产学院培训两次;镇农业科技人员按农事需要,不定期对经营大户上门进行辅导,同时利用QQ平台定期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有效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科技水平。
昆山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到今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还相对滞后;二是农业人员结构不很理想;三是农业名品不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四是农业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
鉴于上述情况,围绕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昆山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转型升级,调优产品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转变原有思维定势,加快农产品结构转变到“多中求好,好中求优,优中求特”上来,尤其要做强大闸蟹等特色产品,充分挖掘梅山猪、娄门鸭、昆山麻鸭等国家级、省级畜禽优质遗传资源,以激发农业发展活力;要破解增加产量与提质增效、成本攀升与产品低价、小生产与大市场等矛盾,使生产出来众多的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变化的形势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务求使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比重达到50%以上,有序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市”等三项国家级创建工作。
(二)强化绿色生态,提升生产能力。当前农业生产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加快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转变为绿色生态高效型,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着力打造三张牌:一是打好载体建设牌。围绕4个1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发展,按照集中连片、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生态循环的原则,把昆山各类农业园区建设成经济开发中心、农业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辐射带动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助推全市农业现代化。二是打好科技推广牌。坚持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建成一支真才实学、潜心研究、敢于担当的科技人员队伍,提升农业科技资助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身体力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科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三是打好装备提升牌。围绕解放劳动力、提升工作效率,开展新机具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加快“机器助人换人”行动,由点到面推行智能化种养业,完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机制,健全“种养结合”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设施,从而使昆山农业生产能力有一个新的飞跃。
(三)抓好主导产业,实现各业共谋产业。围绕“产供销一条龙,农旅文一体化”,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据此,建议对各类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加强指导引导,坚持以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休闲为主导产业,发挥载体示范窗口、集聚人才、创业创新作用,逐步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各显优势、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要用创优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农业农场的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资源,梳理规范全市上百家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生态休闲观光年、农时活动体验点、农耕文化展示馆等,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康复养生等功能,打造农业特色小镇,形成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四)注重队伍建设,保障持续发展。不断培育优化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是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座谈中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要切实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为遴选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富民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创造条件,让他们担任家庭农场主、农业大户经营者、合作农场领班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做到后继有人,与时俱进。同时,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建议市、镇、村三级每年在新型农民中评比标兵、能手、劳动模范,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含金量,更好地发挥其带头示范效应。还要每年吸收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给点优惠措施,以不断充实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完善与加强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型服务体系,尤其要发挥大数据和物联网的经营主体作用,以正确把握和预测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从而使生产基地到消费市场实行无缝对接,防止生产盲目性,以智能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做到“足不出户”远程监控生产环境,自动进行调节控制;不断引进国内较有实力的农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专业服务、规模服务、高效服务,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