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彩霞
遇到车祸事故她敢“闯”,面对不解她只说一句“有啥好怕的”;遇到熊熊大火她敢“冲”,因为心中那份“荣誉感和使命感”;遇到违法行为她敢“封”,因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得到认可”。
她身着军装、英姿飒爽、雷厉风行、不让须眉,被称为消防警营中的“花木兰”,平凉市公安消防支队崆峒区大队副大队长王珲琛,用美丽、果敢和智慧,在神圣的橄榄绿上涂抹上属于自己的色彩,演绎着一名消防女警官的精彩人生。
入伍:立志从军 实现梦想
“不干则已,干则必成。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去做好。”
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王珲琛,从小耳濡目染,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向往,每当看到那身军装便感到亲切,立志将来要从军。高三那年,家里让她参军,但当時18岁的王珲琛心里有自己的主意——从军前先圆“大学梦”。于是,她坚持自己的主张参加了高考,并被西北师范大学录取。
有梦想就有追求。2009年6月,王珲琛大学毕业后,经过严格的选拔应征入伍,最终圆了自己的“从军梦”。几天后,刚刚入伍的王珲琛赴新疆开始接受新兵军事训练。在集训的200多天里,她和那些男兵们一起接受同等强度的训练,从基础的内务整理、队列训练,到45公里越野拉练、超强度体能训练,一天下来,别说女兵,就连不少男兵都吃不消。5公里跑中,王珲琛顽强的意志不仅是女兵中的第一,还超越了不少男兵。“完全不能当她是个女的,哪有女的这么能跑的。”同批的男战友经常会这样无奈地说。“我们那届大学生入警培训,可以说是历年来管理最严、训练最严的一批。”王珲琛说。很多女战友们受不了高强度训练和近似“变态”的严格管理,经常会偷偷抹眼泪,会抱怨,她们问王珲琛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王珲琛淡定地说:“我从小就这样啊,我爸妈对我的要求比这严多了。”虽是家里的独生女,但从小就未感受过宠溺是什么,父母亲从小对她近乎苛刻的教育,养成了她坚强不服输、特别有韧性的性格。王珲琛经常和战友们谈心,相互鼓励着彼此坚持下去,为各自的集训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说到入警培训,王珲琛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当时正值冬季“三九”天,新疆的室外温度基本都在零下25℃左右,当时H1N1流感病毒正处于传播期,整个集训队有人感冒发烧会被立刻隔离,睡着单间,吃着专门做的病号饭,有人陪护,不用训练,还能看电视。有的战友们晚上疲惫地躺在床上时就开玩笑说:“这时候要是发烧就好了……”这天刚洗完澡的女队员都在水房洗衣服,王珲琛穿着秋衣秋裤,听说晚上不点名就放心地洗衣服了,湿着的头发还滴着水,秋衣也被弄湿了,突然楼道一声哨响,值班班长喊道:“戴帽子、扎腰带,楼下集合!”这可怎么办,换衣服已经来不及,王珲琛顾不上穿棉衣,赶忙直接套上迷彩服飞奔下楼,本想着点个名就会解散,谁知那天她们在楼下被训话站了一个多小时,零下25℃,王珲琛军姿站得特别挺拔,一动都不动,贴着皮肤的衣服已经冻硬了,没干的头发早已冻成了冰棍,到解散时已经僵到挪不开脚。“我就是不想打报告。”王珲琛说,“我倒是想看看是他讲得厉害,还是我站得厉害。”本以为自己被冻坏了,第二天要发烧吃病号饭,没想到第二天测量体温的时候她一切正常。顽强的体魄加上倔强的灵魂,让王珲琛彻底打消了去当病号偷懒的想法,从这以后,不管是训练还是生活,王珲琛都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至集训结束时,她的各项成绩均为优秀,受到新疆消防总队培训基地嘉奖5次。
训练即将结束,部队举行汇报演出,从整体节目编排到现场演出的组织协调,王珲琛一手打造了一台所有官兵喜爱的节目。“在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脑都不能使用的条件下,我克服困难,调动所有的人圆满完成了任务。”王珲琛说,“不干则已,干则必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我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去做好。”
“这次入警培训对我来说意义重大,通过从思想、体能、军事素质上的强化训练,让我完成了从一名女生到一名军人的转变,这更坚定了我的意志。”对于未来的部队生活,王珲琛充满了向往和信心。
宣传:扛起摄像机就冲进火场
“心里有成就感、荣誉感、使命感,就算让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步入消防部队初期,王珲琛主要负责平凉市消防支队的整体宣传工作,身为一名女同志,她不惧危险,在常人心理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场,扛着摄像机出没在抢险救援第一线,4车连环相撞、运蜂车侧翻、三氯乙烯槽车侧翻泄露、液氨泄露……王珲琛和其他战士一样出生入死,用镜头记录下许多救援一线的珍贵照片。
2012年冬天,平凉景兴肉食品厂液氨发生泄漏,听到警铃后,王珲琛迅速跳上消防车。液氨属有毒易燃易爆化学品,泄露后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吸入后会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王珲琛很清楚这些,但这并没有让她退缩,和其他4名消防官兵一样,身着重型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防护装备,向有毒易燃易爆化学品泄漏区前进。突然,泄露管道大面积破裂,泄漏浓度已达到爆炸极限,救援现场下达了迅速撤离的死命令,扛着摄像机的她和救援官兵一同与死神赛跑,待到现场形势稳定后,刚才的惊心动魄并没有吓退她,她第二次又进入泄漏区,寻找最佳角度将整个处置过程记录了下来……第二天,中央电视台历史首次报道平凉消防抢险救援行动,大量相关报道出现在报纸、网络、电视上。令王珲琛自豪的是,媒体所有的资料都出自于她的手中。
“在救援现场那种惨烈、紧张的局面下,我们的消防战士就是拿生命在和时间赛跑,当我们抬开被撞车辆挽救回一条生命,当我们控制火情将老百姓的损失控制到最低……就有一种成就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就算当时让我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王珲琛说。正是有了这种严酷的磨砺,她才会不断成长、成熟。endprint
王珲琛正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迈,完成从普通女大学生到“红门女将”的转变。
消防:铁面无私,讲究技巧
“女性的性别优势用上了派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认可。”
2016年起,王珲琛调到平凉市公安消防支队崆峒区大队工作,她负责的是崆峒区乃至全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最为集中的片区。上任后,她就加班加点深入片区、挨户排查,切实做到对辖区单位情况清、底数明。对排查出的火灾隐患,铁腕执法、坚决整改。
防火监督也是战斗。刚到岗位第一个月的一个上午,王珲琛带队来到某商业综合体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被查单位一看是女性带队检查,于是各种不配合。面对阻挠,王珲琛没有丝毫退缩。当天检查发现,5家单位存在自动灭火喷淋设施停用、消防栓无水等违法行为,针对这些问题,王珲琛神情严肃,对消防法律法规倒背如流,摆事实、讲道理,严格执法,对几家单位消防责任人下发了相关法律文书,并经上级领导同意,对4家场所进行了临时查封。
王珲琛告诉我们,为了避免查封时受到外界干扰,她特意将检查时间定在周一的上午。她说:“一般周一上午领导们都开会,被查封单位那时候打电话联系不到领导,等到了中午,查封结果已定,再找过来对方也不好再说什么。”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王珲琛用她的智慧,既顺利地开展了工作,又巧妙地避免了一些人说情。
2016年7月,她协调组织召开了平凉市微型消防站建设现场会,仅个人协调建成微型消防站达106家,建成消防安全管理示范单位18家。去年,组织培训68家次,受培训教育人数达5万余人。她的不懈努力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于2016年6月任平凉市公安消防支队崆峒区大队副大队长,成为平凉消防历史上首位女大队长。
生活: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
“家人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干消防,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王琛珲说:“父母和公婆一家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帮我照看小孩、操持家务,让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談对象时,有一天凌晨3点要出警,男友知道后打车来接送她;准备婚礼时,那天正好和男友一起在商场买钻戒,突然接到命令说当地一家造纸厂发生火灾,必须马上赶到现场,她二话没说开车就走,男友没有一丝怨言……“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王珲琛说,“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公婆和老公,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和包容。”
王珲琛有一个幸福的3口之家,4岁的儿子正上幼儿园,但因为工作关系,她没能接送过儿子一次。“妈妈,你能不能来幼儿园接我一次,小朋友说我没有妈妈,我想让他们看看我有妈妈。”听到儿子这么说,王珲琛心里难受极了,“唯一觉得亏欠的就是儿子……等他长大一些会理解妈妈的。”王珲琛说这话时,声音明显沙哑,中间还停顿了几秒钟。
“家人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王琛珲说。在当今社会,女性要想和男性在事业上取得同样的成绩,必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为了把工作做好,也必须忍受、付出更多,有时候还要忍受想象不到的一些流言蜚语,每当这时,来自家人的鼓励总能带给她勇气。
“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经受磨难,难以炼成钢铁。”的确,从对消防业务一无所知的女大学生到业务精湛的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对这位“80后”来说,这不仅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历练,更是一项神圣的职责。王珲琛为消防事业、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诠释着别样的人生价值和职责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