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千
10月初的斯德哥尔摩正处于最为绚烂的时光,植物五彩斑斓,由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的城市或许是因为其地处高纬度的原因,混合着天空与海水的蓝色,反射着阳光,总体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除和平奖外,负责评选和颁发诺贝尔奖的各个机构就隐藏在这座城市的波光树影之中。2016年的10月初,我曾赴斯德哥尔摩负责报道诺贝尔奖揭晓的情况,身处诺贝尔奖的核心区域,所感受到的反而是低调、宁静、毫不张扬。即便是瑞典皇家科學院也给人一种简朴的感觉。这正是瑞典人给世界的印象,他们谦逊、公正、民主,保证这个奖项百余年来始终维持在高水准。
在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莱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在巴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签署了他的遗嘱。到了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之后,这份被公开的遗嘱无论是在诺贝尔的家族内部还是国际社会都激起了各种争论。这位生前以炸药发明人和企业家闻名于世的瑞典人把自己的全部资产分为五份,设立为诺贝尔奖,分别授予那些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份最初引发了诸多争论的遗嘱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忠实地执行,它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人类最崇高的奖项之一。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不仅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也是为全人类共同的福祉做出卓越贡献的证明。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诺贝尔奖更多是被看作一个有关自然科学的奖项,但实际上,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领域只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等一小部分。其余如文学奖更多体现了诺贝尔的个人趣味——他在进行发明和经商之余,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而设立和平奖,或许是因为诺贝尔作为炸药的发明人,一直对于炸药可能为人类造成的危害而惴惴不安。
在增设了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这个奖项也只涵盖了六大领域。“菲尔茨奖”和“图灵奖”分别是数学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但其声誉都远远无法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时至今日,诺贝尔奖因为其上百年来的高水准、客观性和国际声誉,已经成为人类理想的象征。这个奖项也成为了代表瑞典王国形象的最好的名片。
诺贝尔奖何以成为今天的诺贝尔奖?实际上,诺贝尔委员会也逐渐意识到随着各种名目的国际奖项越来越多,诺贝尔奖的地位也正受到挑战,它也需要经营以保持自身的影响力。每年有瑞典王室参加的盛大颁奖典礼,乃至于典礼晚宴的菜单,都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在每年10月初,全世界都不知道有多少名杰出的科学家彻夜不眠,等待那一通“改变命运的电话”。
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它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一旦获得诺贝尔奖,荣誉和财富必将如潮水一般涌来,这对于一名研究者、作家,或是社会活动家来说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遇,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资金支持或是写作素材,也有可能命运自此转弯,被金钱和掌声所淹没,从此远离自己之前所从事的领域。
在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基本上都是授予了最杰出的科学家,结果令人信服。诺贝尔委员会始终坚持以事实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而很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英国科学家皮特·希格斯,他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希格斯机制”,预言了“希格斯波色子”的存在。这套理论虽然早被物理学界所接受,但是直到欧洲核子中心在2012年宣布真正探测到希格斯波色子的存在,希格斯才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诺贝尔委员会的严谨态度,让希格斯等待了将近半个世纪才获得这份荣誉。
刚刚过去的2017年10月初,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又有11个人和1个机构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总共有881人和23个组织获得过这项荣誉(有人曾多次获奖)。相比于科学领域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两个奖项的评选相对更加主观。来自各个方面,对于这两个奖项的种种争议和质疑每年都必定会出现在诺贝尔奖揭晓之后。即便如此,每一年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颁奖状况,实际上就是关注我们自身。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一个人类之梦,这里有着人类探索自然界和自己精神世界的勇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