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波,于春林,于部伟
(1.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2.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建设公司,黑龙江大庆163714)
SBA-15薄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韩志波1,于春林2,于部伟1
(1.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庆163714;2.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建设公司,黑龙江大庆163714)
在弱酸—草酸体系下,使用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模板剂,正硅酸四乙酯做硅源,在空气—水界面上,合成出了介孔SBA-15薄膜。综合运用XRD、N2吸附—脱附、SEM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介孔薄膜SBA-15的BET比表面积可达597.21 m2/g,平均孔径3.66 nm。
SBA-15;弱酸;薄膜
SBA-15是1种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相结构的介孔材料,其为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合成出来的[1]。典型的SBA-15介孔材料孔径可以在4.6 nm到30 nm之间调控,其孔壁厚度也大约在3.1 nm到6.0 nm之间,比表面积在500~1 000 m2/g之间变化。SBA-15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且其内表面含有硅羟基。
无机陶瓷膜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耐有机溶剂、刚性和机械强度好、膜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在食品工业、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石油化工、治金工业和机械加工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膜材料的开发一直备受关注,介孔薄膜材料凭借其贯通大孔径、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在膜分离[2]、生物传感器和膜反应器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介孔二氧化硅膜的研究较多[3~5],介孔薄膜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见表1。
表1 介孔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1996年Yang等人在空气—水的界面合成出了非担载的介孔二氧化硅薄膜材料,并对薄膜的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相同的方法,1998年Roser S.J.等人在碱性介质中研究合成了介孔薄膜材料,文中所采用气—液界面法最早是由1996年Yang等人提出的,他们在空气—水的界面合成出了非担载的介孔二氧化硅薄膜材料,并讨论及解释了薄膜的形成机理。1998年,Roser S.J.等人在碱性介质中研究合成了介孔薄膜材料,采用气—液界面法,研究表明,在碱性条件下合成的薄膜材料与在酸性条件下的合成有所不同,碱性条件下合成薄膜材料的第1层是矿化了的氧化硅—表面活性剂胶束,而酸性条件下合成的第1层是表面活性剂层。卵磷脂改性层的存在可加快形成介孔薄膜从而提高介孔薄膜的质量。
三嵌段共聚物P123,分析纯,Aldrich;乙醇,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正硅酸乙酯,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草酸,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介孔薄膜SBA-15是在在弱酸—草酸体系下,以P123(EO20PO70EO20)作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TEOS)作硅源合成的。反应中各原料组成物质的量比为:n(P123):n(草酸):n(TEOS):n(H2O)=x:y:1:123.7(x=0.009 6~0.012 8;y=1.107~2.221)。步骤为称取一定量草酸,将其溶解于水中,于40℃条件下磁力搅拌,加入一定量P123,继续进行搅拌30 min,然后加入一定量TEOS,搅拌30 min后将前驱液倒入培养皿中,放置于烘箱中40℃条件下静置成膜。
介孔薄膜SBA-15的非表面活性剂P123的去除采取乙醇萃取法,将乙醇与水的比例1:1混合,于50℃条件下水浴加热,将取出的介孔膜SBA-15用乙醇水溶液洗涤3次。
在静置成膜的同时,在培养皿的底部会存在一些片状物质,将底部片状产物取出,用去离子水洗涤、抽滤、干燥,之后将该样品在静态的空气中于300℃下焙烧1 h,之后升温至550℃焙烧4 h。
采用Philips X’Pert PRO MPD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样品的晶相结构,Cu Kα射线,管电流值为40 mA,管电压40 KV;电子扫描电镜采用日本日立公司S-4800型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表面经过喷金处理后观察得到;采用Micromeritics公司Microstar3000型吸附比表面仪分析样品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实验发现,培养皿空气—水界面有薄膜形成,而培养皿的底部会有一些片状固体沉积,空气—水界面形成的薄膜XRD谱图见图1(a),底部片状产物的XRD谱图见图1(b)。
图1 介孔SBA-15薄膜及其底部片状产物XRD图
由图1(a)可以看出,在2θ=0.99°左右,具有一定强度的衍射峰,d值为8.90 nm,图谱上只存在面特征衍射峰,说明在草酸体系下,在空气—水界面形成了具有一维且与界面平行的孔道的介孔薄膜SBA-15,与Yang等人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由图1(b)可见,样品在2θ=1.15°的左右有一强衍射峰,此峰与介孔材料SBA-15的样品的晶面的衍射峰一致,证实了该样品为二维六方相SBA-15介孔材料。通过该方法,既得到了介孔薄膜SBA-15,也得到了片状形貌的SBA-15。
介孔材料膜SBA-15的N2吸附—脱附曲线见图2(a),介孔材料膜SBA-15的BJH孔径分布曲线见图2(b)。
由图2(a)可以看出,样品的吸附—脱附曲线为典型的Ⅳ型等温线,样品是典型的介孔材料的吸附类型。吸附—脱附曲线上有一H1类型滞后环,说明所得SBA-15存在均一孔道分布的介孔分子筛毛细吸附现象。在P/P0为0.4~0.7时,吸附量突然迅速增加;在相对压力P/P0为0.7左右时,孔道的吸附量达到饱和;在P/P0>0.7后,吸附量基本不增加,说明其具有非常规则的介孔孔道,且比表面积可达597.21 m2/g。
图2 介孔SBA-15薄膜的N2吸附—脱附曲线及BJH孔径分布
由图2(b)可见,膜SBA-15的平均孔径可以达到3.66 nm,且分布较窄。
介孔材料膜SBA-15的SEM图见图3(a)、(b)。
图3 介孔SBA-15薄膜的SEM图
由图3(a)可以看出,介孔薄膜的下表面凹凸不平,偶有颗粒沉积在下表面,形成了类球形貌的SBA-15,这是因为膜的生长是从界面开始向溶液里生长的。
由图3(b)可见,在介孔薄膜SBA-15的下表面有球形颗粒出现,具体形成机理及原因尚需进一步的分析。
在草酸体系下,以P123为模板剂,TEOS为硅源,采用气—液界面法,在空气—水的界面上成功制备出一维孔道有序的介孔薄膜SBA-15。XRD表征显示,在形成介孔薄膜SBA-15的同时,在培养皿的底部也合成了SBA-15介孔分子筛。介孔薄膜SBA-15的BET比表面积可达597.21 m2/g,平均孔径为3.66 nm;介孔薄膜的下表面凹凸不平,为类球形貌的介孔SBA-15。
[1] Zhao D.Y.,Feng J.L.,Huo Q.S.,et al.Triblock copolymer syntheses of mesoporous silica with period 50 to 300 angstrom pores[J].Science,1998(3):548-552.
[2]王倩.疏水性SBA-15/PDMS杂化膜制备及分离乙醇/水的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
[3] Hua Z.,Shi J.,Wang L.,et al.Preoar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 films on a glass slide:surfactant template removal by solvent extraction[J].Non-Crystalline Solids,2001(8):177-183.
[4] Tolbert S.H.,Schaffer T.E.,Feng J.,et al.A new phase of oriented mesoporous silicate thin films[J].Chem.Mater.1997(9):1962-1967.
[5]Miyata H.,Kuroda K.Formation of a continuous mesoporous silica film with fully aligned mesochannels on a glass substrate[J].Chem.Mater.,2000(12):49-5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BA-15 film
Han Zhibo1,Yu Chunlin2,Yu Buwei1
(1.PetroChina Daqing Chemical Research Center,Daqing 163714,China;2.Construction Company of PetroChina Daqing Petrochemical Company,Daqing 163714,China)
SBA-15 film was synthesized at air-water interface in the system of oxalic acid(weak acid)by using triblock copolymer P123 as the template agent and TEOS as the silicon source.The sampl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N2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SEM mean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mesoporous film SBA-15 can reach 597.21 m2/g,average pore size is 3.66 nm.
SBA-15;weak acid;film
TB383
A
1671-4962(2017)05-0011-03
2017-06-20
韩志波,女,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工工艺专业,现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