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一 得 文/图
“软儿梨”释放“大能量
■本刊记者 一 得 文/图
皋兰县自西汉设县,公元前127年首置金城县,1738年更名为皋兰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为甘肃首县,有“名藩自古皋兰”的美誉。
秋雨连绵,梨园飘香,梨树下的什川充满了田园的诗意,园内的兰州鼓子荡气回肠,这一切仿佛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
8月29日,由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办,甘肃省农牧厅、兰州市农业委员会、皋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暨村企对接活动揭牌仪式在皋兰县什川镇长坡村举行。
农业部领导及各省市与会代表现场参观并品鉴了皋兰软儿梨等兰州特色农产品,详细了解了皋兰软儿梨特色品牌的产品开发并与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参观欣赏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什川百年古梨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皋兰太平鼓、兰州鼓子、天把式民俗表演。
皋兰县地处黄河中上游甘肃中部,隶属盛会兰州市,位于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三角辐射中心地带,县城距兰州市区35公里、白银市区29公里、兰州新区23公里,是兰州新老城区的关联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皋兰县平均海拔1600米,年均气温7.2℃,年均降水量260毫米,年均蒸发量1675毫米,年日照数2612小时,无霜期144天,年平均最高气温15.9℃,年平均最低气温0.8℃,平均温差15.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冷凉型瓜果蔬菜。
土壤多为疏松深厚的微碱黄土,土壤硒含量在176~431微克/千克,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天然富硒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兰州白兰瓜、软儿梨、红砂洋芋、高原夏菜等都是闻名全国的皋兰特色农产品,不仅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而且经济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区域农产品生产特色,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生产出有代表性的农牧产品,将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化布局,科学管理,创新发展,是皋兰县能够形成“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先决条件。
而如何利用自然区域优势,将“特产”和“特色”打造成特色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皋兰县有自己的一条独特的、符合当地发展的新理念和发展道路。
近年来,皋兰县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品牌发展、特色发展,以“五个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七个万亩”设施农业为平台,全力打造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都市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形成了禾尚头小麦、软儿梨、红砂洋芋、旱砂甜西瓜、高原夏菜等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
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自动化控制……成为了皋兰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名词,也是皋兰县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皋兰县按照县城南部瓜果蔬菜、中部高原夏菜、红砂洋芋和北部粮油畜牧“三大区域”的总体布局,以五个万亩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和七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育壮大高原夏菜、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瓜、红砂洋芋、优质林果、优质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优势,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设施生产”和“观光农业”双管齐下也是皋兰县特色“一村一品”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观景下扬州,品瓜上兰州”,兰州素有瓜果之城的美誉,而皋兰县是主要的瓜果产地,西甜瓜的种植面积占兰州市的80%以上,依托什川万亩梨园、黄河奇峡、天府沙宫及软儿梨、兰州白兰瓜、旱砂甜西瓜、陇上精品和禾尚头小麦等农耕和观光资源优势,厚植农耕文化,积极打造什川梨园、九合桃园和葡萄园高新农业园区三大观光品牌,开发“家庭农场”等农事体验等农事体验休闲活动,着力打造“文化之镇”“生态重镇”。
什川镇位于皋兰县,是一个被誉为“世外梨园”的古镇,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有资料记载,什川历史悠久,明弘治八年(1495年),因甘肃巡抚在今什川中心建筑“什字川宝”而得名。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生产瓜果,素有塞上“小江南”的美称。在什川,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据说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梨园了。一般来说,梨树寿命就是几十年,而什川梨园却是一个奇迹,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梨树尚存数千株,有的甚至超过400年。现存古梨树群大多为明清两代,树龄百年以上古梨树3939亩,9210株,最大的梨树胸径约1米。作为“华夏第一古梨园”,其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具有发展特色旅游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连续举办瓜果大赛6届、“黄河奇峡·花样什川”旅游节15届,有大型旅游接待园55家,创建了以什川镇长坡村为代表的7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创建星级农家乐120多家。2016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亿元。
据悉,截至目前,皋兰县培育主导产业村40个,建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16.08万亩,带动全县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3.1%,以日光温室和高价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万亩,在黑石镇建成绿色大棚韭黄示范基地2000亩。建成以正大、华清为龙头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8家,规模养殖户2200户,打造畜禽养殖主导产业村9个。
创新模式构建营销体系。积极推动一产与三产对接发展,引导和支持本地农特产品实体企业以特色品牌为支撑,抢抓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机遇,依托阿里巴巴、特色中国·甘肃馆等电商平台,“互联网+”,积极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发展净菜加工配送农业,着力打造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销一体化营销模式,培育建成“迈绿达”、“德源农业”、“心农园”等特色农产品网店、微商,有效提升了农产品收益价值。
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对外发布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供求等方面信息,在兰州、兰州新区、白银设立农产品直销点50个以上,全县农产品外销量达到40万吨以上。厚植特色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面积4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63个,先后注册“禾尚头”、“麦粒香”小麦,“金城泥湾”白兰瓜,“龙禾”红砂洋芋等特色农产品商标11个,有效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皋兰县将科技示范推广作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引领支撑绿色、高效发展。在主导产业村选聘54名农民技术员和78名村级防疫员,不断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农作物远程视频诊断医院,为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每年引进示范新品种20个以上、新技术10项以上,尤其在什川成功推广“双杆四膜”技术,已获省市农业和科技部门的成果认证,每年最多可种植叶菜八茬。同时,大力推广绿色循环农业,建立绿色防控区4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尾菜处理率在70%以上;建设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示范点1个,沼气示范点4个,年推广沼肥4000吨以上,实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做大龙头促进产业融合。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融合为突破点,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机制,筑实打牢“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产业基础。每年规范10家以上县级规范社。
目前,共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22家,县级示范社52家,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瓜菜达25.5万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带动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23.1%,不断推动“一村一品”主导产规模化发展。
以农特产品带动产业发展,以文化遗产完善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皋兰县用自身发展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编辑:刘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