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楠
课程改革向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真知。作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要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上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个体性,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点。传统课堂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例如,我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课中,通过播放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suv汽车一侧两轮行车过窄门的视频,激发学生不惧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劲头,进而引出问题,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二、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巧设数学实践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學过程中
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例如,我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中,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一种零件截面示意图,由于口径较小,无法直接测量其内径,你能借助相似三角形原理确定该零件内径吗?(备用工具:两根相等的木棒和一根较长的木棒、皮筋、刻度尺)
如图: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抽出数学几何模型的过程,根据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列出比例式进行求解,进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及动手实操能力超出了我的想象。
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课堂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我认真研究并不断跟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从最初的科学分组到完善课堂评价标准,小组合作学习渐渐成熟起来。根据评价方案,我每周、每学期会对优秀小组、优秀个人予以及时的总结、表彰,使各组与各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以良好的保证机制促进小组合作探究形式的有效开展,最大化激发了学生课堂的表现欲与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提取、概括、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再比如,传统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向学生教教材,而如今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习题课练习时,我常常让基础较差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算,中等生找问题,最后尖子生介绍更好的方法,这样达到全员参加,小组内每个层次的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学习追踪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交与学方式上,逐步实现课堂边界的“穿越”。结合线上线下教育,努力实现课堂的静态固定时空向动态生成时空的转变,强化家校协同,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多元性和丰富性。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教学时空拓展。
今年任教初三数学,学生的在校的课余学习时间十分有限,课间10分钟,也被“瓜分”的所剩无几。对于在校课余时间的培优辅差工作落实不到位,同时,部分学生回家后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往往就不能很好的跟踪学生的课余学习。于是我建立了QQ群,每天固定时间,开通了QQ语音课堂。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也可以单独辅导,这样既有效的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又要求学生可以随时将作业或问题发送给我,我在线就可以给学生进行批改,讲解 ,同时提高了第二天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创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也喜闻乐见,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从五个层次反思: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经过我长时间的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学生渐渐地能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检验、反思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有了显著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因此,我要求学生作业之后写反思,课堂小测之后写反思,同时利用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及时的总结反思,促成了学生实时纠偏、改进的意识及能力,小习惯取得大成效。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学习、探究、实践,让学生们能在数学王国中尽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