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博厚
摘要: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备战高考的过程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有的人认为备战高考充满艰辛,有的人认为备战高考痛并快乐着。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一过程呢?本文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用经济学中的投资收益、机会成本、绝对优势原理、边际效用、帕累托最优和改进等知识来分析人生的这一重要历程,从而建议每一个备考生做一个理性经济人。
关键词:高中生 备战高考 经济学
每一个进入高中的中学生,都怀揣着一个高考梦,从填报中考志愿的那一刻起,就肩负起备战高考这一神圣而艰巨的使命。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把备战高考理解为理性经济人对未来人生及社会的一种投资,在这一投资过程中,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同境况的学生对自己的资源怎样理性配置,怎样达到帕累托最优以及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
一、备战高考的“投资收益”
经济学中,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是指经济主体在某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目的是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资金增值。备战高考是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的过程,其行为属于智力投资,智力投资较经济学投资而言,虽然其特征不同,但具有共同的投资属性,即:必须取得回报,这是资本循环周转的客观要求。
就个人而言,备战高考投入的时间越多,精力越大,方法越优,高考成绩越好,学历层次就越高,学历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收入的多少。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本科生平均4736元,全国总体水平是3988元,高职高专生3599元;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情况:本科毕业生涨幅87%,全国总体涨幅84%,高职高专涨幅81%。由此可见,本科毕业生不论是在毕业初的月收入还是就业几年后的增长率均高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所以,备战高考的长期回报是明显的,受教育越多、时间越长的人在日后的长期提升中就越有优势。
于社会而言,备战高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生产率水平,而且还能迅速形成全社会的知识积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水平,对于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已从简单的物质财富的竞争转向国民知识水平和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人是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竞争中的核心要素,高中时期的智力投资在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至关重要。
因此,备战高考于个人、于社会都是一项高收益的投资。
二、高中生不同群体备考的理性选择
(一)备考的“机会成本”
现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即对稀缺资源怎样进行有效合理配置,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经济主体面临着权衡取舍,因为一定的经济资源不能同时用于两种不同产品的生产,即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产品就不得不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所放弃的其他生产产品的最大价值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对于备战高考这一过程,高中生的时间、精力、智力等可被视为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高考取得理想成绩可被视为既定目标,很明显,在备战高考阶段,这些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高考的改革,为发现学生的不同特长和创新潜质,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证明,各类学科竞赛应运而生,是靠裸分备考,还是为参加自招积极备赛,已成为很多高中生的必选项,也是很多家长的纠结点。如果把部分学习时间投入到比赛学习中,就必须放弃同一时间的文化课学习,反之亦然。假设每一个做选择的高中生都是理性人,所选择的经济行为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选择哪种方式备考其实就是该经济行为人在权衡这两个选项机会成本做出的决策,当然这里的机会成本就是高考中分数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备战高考方式的选择是经济行为人对其自身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结果。
(二)备考的“绝对优势”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指出: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两国可以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交换自己有绝对劣势的产品,从而提高两国的资源配置效率,两国均受益。同样,高考备战中,我们假设文化课学习为A生产,竞赛学习为B生产,甲、乙两位同学各有两份相等的时间,即经济资源一样,两位同学总成绩相当,即总产出一样。但是各学科情况不一,甲同学学科成绩均衡,没有明显特长,乙同学数学学科成绩突出,存在其他薄弱学科。假设甲、乙两人各有两份相同的经济资源即时间相同,以下是竞赛前三個月的甲、乙同学的学习投入与产出状况:
(1)甲、乙同学对A、B生产都投入(两人都参加竞赛学习同时也参加文化课学习)
本表显示,甲同学将一份时间投入文化课学习可以提高20分,而另一份时间投入竞赛学习转换成的提高分值为5分;而乙同学的产出恰与之相反。由此可看出,甲在文化课学习投入上有绝对优势,乙在竞赛学习投入上有绝对优势。
甲、乙两人的总产出即总提分量为50分。
(2)甲同学全部时间投入 A ,乙同学全部时间投入B(甲裸分备考,乙竞赛备考)
当依据绝对优势理论,甲、乙两位同学重新对时间进行分配时,可得到上表产出结果。就个体而言甲同学通过文化课学习投入可收获40分,乙同学通过竞赛转换成的提高分值也为40分,两人总提高80分。即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分配时间,学生个人、校方均受益。
上述备考的“机会成本”、“绝对优势”也适用于艺体生的备考选择。
三、高中生相同群体备考的效用最大化
机会成本、绝对优势理论对是裸分备考还是竞赛特长备考进行了分析,那么如果对于相同群体来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呢?
经济学中一个概念叫边际效用,是消费者从多消费一单位该物品中得到的效用的增加,多数物品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此处,假设我们只拥有时间资源,分值的增加即效用的增加。该同学数学好,每次考试成绩在140分左右,英语略差,考试成绩在120分左右浮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该同学在数学、英语上投入同样多的时间,提高的分值是不一样的,即产生的效用不同。根据MU_X/MU_Y=P_X/P_Y(消费者用于X物品支出的每元钱的边际效用等于用于Y物品支出的每元钱的边际效用),只有当数学提高的分值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等于英语提高的分值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相等时,该学生的学习达到效果最大化。
由此可见,要想使自己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即在高考中有一个自己满意的成绩,需要高考生对自己的学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即合理地配置自己有限的资源。
四、备考中的“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帕累托最优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经济学中有广泛应用,它是资源分配的一个理想状态。在固定的一个群体和可支配的资源下,如果不减少一部分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部分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该群体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固定的一个群体和可支配的资源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某一经济行为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受到影响,这一经济行为就增进了群体整体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
备战高考中,把一名学生的各科成绩视为一个群体,把学习时间视为可支配资源,把成绩提高作为经济福利。假设学习时间与成绩提高成正相关,在精力、智力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必须以减少某一学科的学习时间为代价,才能提高其他某一学科的学习成绩,就表明此时学习状态为帕累托最优,总体成绩提高达到了最大化。然而,帕累托最优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在达到帕累托最优之前,需要进行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在备战高考中,需要既保留优势学科的成绩,又要提升薄弱科目的成绩,提升薄弱科目的成绩的同时优势学科的学习成绩不受影响,这才能保证整体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直至无限逼近帕累托最优。
五、结束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每一个备战高考的高中生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基础上的,即经济行为人懂得如何更合理地对自己的稀缺资源进行配置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每位同学甚至家长的每个决策都是理性的,多数学生是在按照学校安排的课程表进行学习,或许是自己缺乏计划性,或许是力不从心,感觉自我支配的时间不多,另外也不乏有盲从的学生,这无疑会使资源配置扭曲,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许多同学所做的选择机会成本高,效用低,在帕累托改进中难免会以牺牲一门科目的学习时间来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效果等。
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同学们合理配置自身的稀缺资源备战高考,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力争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一个理性经济人。
参考文献
[1]翟丽芳.大学生逃课的经济学分析[J].时代金融,2014-03-20
[2]高鴻业.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