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
2017年高考结束了,本次文综地理试题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难!对比前两年的全国卷试题,2017年的高考试题有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基于对考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种考查,整体试卷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命题立意,其目的是测评考生地理核心素养及表现水平。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领会课标要求,在理解课标要求的背景下进行复习备考,可以说课程标准才是地理教学与高考试题的源头活水。
一、地理核心素养基本内容
随着2014年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改,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地理核心素养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地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四个要素。对地理教育的评价始终围绕着地理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展开,《高中地理新课标修订稿》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做了如下说明:“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综合思维是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区域认知是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举办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通过对2017年的文综地理试题简单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高考试题的命制始终围绕着地理核心素养展开。
二、2017年高考试题评析
以下笔者将结合《高中地理新课标修订稿》(以下简称课标)对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部分地理试题进行解读。
【例1】(2017年全国卷Ⅰ节选)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圖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答案】1. B 2. D
【评析】本组题以城市绿化带景观图为载体,考查了对区域自然带的判读、分析自然景观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植被类型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侧重于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的考查,也融合了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此题的背景与情境完全来源于生活,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在城市建设中司空见惯。题目中所给文字材料很丰富,包含着大量信息,如“2017年3月25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栽种了常绿灌木”“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第1题需要我们根据信息判读的是“当地的自然植被”,很多同学看到“常绿灌木”就认为该地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方面是对课堂知识没有深刻理解,另一方面缺乏生活经验(地理实践力)。我们所说的某地的“自然植被”,是指当地广泛分布的、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如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最具代表性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但这并不意味着温带季风气候区没有常绿树种的分布,如常绿树种中的大叶黄杨、大野女贞、香樟等作为绿化树种在我国华北地区都有种植。与亚热带地区不同,这些常绿树种在北方的寒冷气候下生长会受到限制,冬季也会落叶,甚至某些树种在北方户外越冬时需要采取一些防寒保暖措施才能保证其成活。综合分析以上信息分析可判断“当地自然植被”应该为落叶阔叶林。
第2题要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过程。两个绿化带景观出现差异,不可能是用地类型差异,因为用地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等,显然两个绿化带都是绿化用地,没有差异。居民爱好差异缺乏具体的事实依据,景观规划的目的是让区域景观更加美观、和谐,显然杂乱的绿化带并没有进行过景观规划,更没有所谓的差异了。而人类活动会对地理环境造成深刻影响,使得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强度和后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只有行政管辖不同造成行政管理上的差异,行政干预的强度不同才可能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绿化带。从这个角度来看,此题还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地关系。
【例2】(2017年全国卷Ⅰ节选)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3题。
3.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答案】3. A
【评析】本组题以德国海德堡印刷业发展为背景,考查了工业集聚现象、工业区位问题。本组题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核心素养。
知识的迁移能力是考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之一,第3题的解答也是建立在知识迁移的基础之上,但是这种迁移不是对相似案例的生搬硬套,考生必须在新情景中对知识进行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这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真实联系。
关于工业集聚,教材中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因生产工序产生工业联系,或者企业为了共用基础设施、共享信息而产生集聚现象。常见的案例为钢铁、汽车等工业的集聚现象、工业园区的集聚现象,但是也有为了降低市场营销成本产生的集聚现象。如在西安市著名旅游景点碑林附近集聚大量书画装裱、文房四宝出售、书画临摹出售等与“书画文化产业”相关的商业活动,这些店铺集聚在一起显然不是有工业联系或共用设施,而是因为来碑林旅游的大量游客大都对书法绘画等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游客也正是“书画文化产业”的潜在消费者。笔者认为此题的解答单纯通过简单的知识迁移是无法完成的,考生应该具备较高层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endprint
【例3】(2017年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图2)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场,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答案】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评析】问题考查剑麻农场的有利区位条件。其实质是对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比较、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凸显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分析此题时应该注意到“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的其他地区是指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周边地区。农业区位条件分析一般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考查区域认知,主要以不同尺度区域为背景素材,而此题的区域尺度较小,该地区位于热带而且南北纬度跨度只有十度,地形为高原地形,各地区之间气候、地形等环境要素趋同。只有临近河流是基洛萨较独特的环境特征,其次区位条件还体现在社会经济条件上,结合材料不难分析交通(铁路、港口)、临近河流是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
三、备考启示与建议
2017年的高考試题是非常重要的备考指导资料,通过对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地理核心素养是命题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三的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以期达到高考考查的要求。
首先是挖掘地理核心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适当延伸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一轮复习过程中简单、传统的基础知识讲解、基本技能应用已经不足以进一步完善考生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能力,高三考生可在每章节知识复习结束后,设置精炼、深刻的小型专题复习,通过对小切口问题的深度研究,锻炼地理学习中的描述、分析、综合、概况等思维能力。如在等高线地形图内容复习结束后,可设置“特殊地形地貌等高线判读与应用”“冲积扇的形成”等围绕等高线知识展开的专题复习,这样的复习形式以课标考查内容为核心,但是教与学形式又更加深刻,无意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其次是强化考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内容,高三复习阶段不可能系统训练考生的上述实践能力。但是考生可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通过观看地理类纪录片、阅读地理类期刊扩大考生的知识面,同时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组织一两次趣味地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考生多关注课本以外的地理知识。
最后,在备考阶段,在课余时间,可对生活中的反映人地关系的地理现象与事件进行的分析和评论,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