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梅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夯实国民教育育人基础,开拓多元传播渠道,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所以,应认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向全社会推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港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个人品德的培养、家庭美德的传承、社会公德的构建、职业道德的固化,这些具有崇高精神品质的精髓就凝聚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在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各不相同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命运,注定了各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经历了许多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的正确的道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也必然带来抑或伴随思想价值体系的转换,而转换又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十六大的八荣八耻到十八大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不体现这种规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因素,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所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封建社会历史形态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历史要求创造性提出来的,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方面思想精华,内涵十分丰富。既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愿望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又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还有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一)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普世价值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在现其本质意义上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突出表现在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视而不见,打乱历史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內在逻辑性,是中国全盘西化的造势者。而一个民族对于自身历史的认同,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风貌,凝聚着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旨归,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在当前的中国现实社会中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普遍存在。如一些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视为娱乐和戏谑的对象,肆意歪曲和解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颠倒是非黑白。此外,21世纪的今天,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的主要竞争。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西方的文化渗透更是来势汹汹,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们标榜鼓吹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其实质具有抽象性、虚幻性甚至殖民性、侵略性的普世价值不断地用“分化”“西化”等手段侵蚀着中国。他们在现实性上主张"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利益至上和权利欲望至上,其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是其主要思想。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
(二)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待加强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思想基石,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与崇高追求,它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其最为精髓的部分。然而在当前的大部分学校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民族精神并未进行有效讲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公共知识的学校广泛存在。学校“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以及陈旧的授课内容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育过程中对民族精神的时代意蕴挖掘力度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实效性与针对性,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加强。同时,国民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存在知行不统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建立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平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国民教育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三)新媒体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正确舆论导向和支撑不足
随着工业4.0、“互联网+”的出现,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到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等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已使人们处于新媒体时代的中心。新媒体不仅是舆论传播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还是文化软实力展示的重要渠道,是不同国家与社会传播价值理念的战略制高点和资源平台。新媒体参与的互动性、传播的及时性和交往的虚拟性等特征,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它的全民性与大众化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被人为地加以诱导,致使舆论场经受着调侃、戏言,受到误解,面临消解。一些人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发表着扭曲的观点。此外,新媒体也给西方社会提供了文化渗透的平台,西方社会借着自身媒体强势的传播力,单边主导$定向传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进行“绑架”。这些都表明我国新媒体传播的形式与手段方面比较单一,导向不足,在内容上创新性转化的力度不够,大众化全员参与、多元支撑的合力与良好态势也尚未形成。endprint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进入新时期,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再到文化创造、文化强国,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化建设话语体系。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我们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常规化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国民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正效应
要通过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头脑。在理论上,思想政治课程和德育课要围绕反映中国民族历史,让学生和教师在历史中寻找智慧、寻找方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高尚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实践上,注重课堂外实践课程的实施,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独特的正效应作用,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挖掘校训的文化层面的价值资源、丰富校园报刊广播及网络内容。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推动新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荷载方式的转换
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統媒体到电脑、手机、微博等新媒体,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更新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所以,应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有效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虎和新媒体的有效对接,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开拓多元的有效传播渠道。如依托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政府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此外,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达到对传播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的作用,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深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价值意蕴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期间,往往伴随着人们对新价值的追求和对新风尚的推崇,带动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风貌,从而出现一种新的文化品质。利用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潜移默化地形形成优良的社会风尚。同时,在有红色资源的地区,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它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因此,应搭建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平台,构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公益服务体系,让红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优势和精神优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典型案例,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精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使红色文化资源地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这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2]魏晓文,李晓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李春山,何京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