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渗透美育

2017-10-17 11:35梁卫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指导员美育美的

梁卫东

【摘要】美育,是各学科的共同教学任务之一,必须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所以语文《大纲》规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等等。教师应凭借教材的特点,通过字词句篇的讲析,听说读写的训练,思想内容的理解,自然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渗透美育的。

【关键词】审美;意境;画面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49-01

一、充分利用插图幻灯,再现美的画面,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儿童的词汇量不丰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必须再现审美对象的鲜明表象,即通过听觉、视觉等让学生去直接感受美,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文字表达的不足,使学生的审美感知更加全面完整。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我通过幻灯让学生通过视觉形象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绿的小丘,像给无边的绿地毯绣上白色大花的羊群……”辅之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倾听草原上各种声音,鞭子声,马蹄声,牛、羊的叫声……在这声、色、情、景的交融中,再让学生闭目遐思:假如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学生们一个个凝视幻灯,静听朗读,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上……这样,学生们很快进入情境,蓝天、白云、小丘、绿草、牛羊、骏马等构成的草原美景图,展现在他们面前,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受。

二、深入理解教材,渲染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

审美的感受必须有想象的参与才会深化,想象越活跃,形象越鲜明,美感才越丰富。唤起儿童头脑中有关事物形象的想象,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教学,启发学生对感知的教材加以想象,并使他们进入美的意境。

《桂林山水》一课,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用词传神,句式工整,作者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之美。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描写的意境,反复朗读,多思,深思,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体味写景之美,状物之美,抒情之美。我启迪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抓住过渡句——“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想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在多读深思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美。这样不仅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强烈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美。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的同时,拓展了他们的审美想象。

三、动之以情,展示美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心理因素。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课文中的情感美,我非常重视自己的情感做问,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我模仿董存瑞的神态、动作、语言,以慷慨激昂的感情讲解和朗读,学生们似乎能清楚地听到导火索“哧哧”的燃烧声,真切地听到董存瑞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祖国,冲啊!”的呼喊声。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学生对董存瑞高大的英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世界感受更深,深刻地领会了英雄的心灵美。而教学《一本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则以深沉的语调描述张指导员为了一捆教科书英勇献身的故事。“敌机无情的扔下炸弹,我被炸晕过去了。当我醒来时,我扑过去,大声呼喊着指导员。”现在你们仿佛就是课文中的“我”,你看到这时指导员是什么样子?你听到指导员在说些什么?你怎样呼喊着指导员?我以自己的情感将学生带入那战争年代,学生们仿佛看到指导员为了一捆教科书而奄奄一息的感人情景。紧接着,我又紧扣课文中“扑”、“大声喊”、“微微地睁开眼睛”、“叨念着”、“两眼望着那捆教科书”这些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号,指导学生朗读和体会。学生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感人的教学情境之中,对课文展示的张指导员的崇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泪水夺眶而出。从整体形象到具体内容都深深感动了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的每一教学环节,我都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猜你喜欢
指导员美育美的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觉 醒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盼头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