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特色

2017-10-17 05:15郜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气韵构图留白

郜莉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我们现代的解释是:在书画理论中,是书画作品材料原有的白,也就是不着墨的地方,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就是书画者在对于如何布白和为什么要布白加以深入的思考。“留白”在山水画中具有不凡的审美艺术价值。画家在对画面中物象疏密的安排,为留白创造了条件,使画面有黑白之分,也增强画面的对比度,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关系。

关键词:留白;构图;气韵;创作

一、简述“留白”的产生和发展

无论是什么事物,它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中国绘画的留白也不例外,同样有着从初步孕育到产生和逐步发展成熟的一个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国画就有了留白的表现方式,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花纹的布局上就有留白的表现手法。中国画中的“留白”的形成,应当从先秦时期开始,这一时期的“错彩镂金”便可以说明。到了六朝时期,《出水芙蓉图》的出现标志着“留白”技法在逐步形成,在两晋时期,山水画中的留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面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而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给观者一种空间的美感。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对留白也有记载“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

发展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提出的“白画”可以看出,“留白”在唐代得以发展。“留白”技法被有意识地运用在画中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是在宋代时期。宋代时期,文人画逐渐兴起,文人画家们讲究诗画结合,而且画面富有禅意。另外还强调了虚实结合,对画面中物象的主观安排更加具有随意性,而画家在追求浪漫的同时,对其空白的处理也是更加的精细。这个时期是中国画“留白”造美的繁盛时期。将这一艺术手法表现到极致的是有“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的马远和夏奎。马远的《踏歌图》(图1)近处是山间小路,高山巨石在画面的左上角,用大斧噼皴表现山石的坚实,中间留有大面积的空白以突出景观。

二、中国画构图中“留白”的特点

“留白”也是中国画的一种常见的构图形式,它是通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有意识地在画面中留有一些空白之处,不去着任何墨与色,看似一片空白,却含有着一切画面中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营造画家所要表达的画面意境。“留白”是画面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图的形式美。不过在运用“留白”时,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也会使得画面有堵塞感或者空旷感。

虚实是我们东方绘画中常用到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国画中,“虚”则是画面中的空白之处,而“实”则是画面上所表现的物象。

其实虚实和疏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经常会有人将它们混为一谈,一般情况下来讲,虚实是说山水画的时候会用到的,而疏密则是在说花鸟画的时候会说到。例如,我们在画梅兰竹菊的时候,会说到线条的组织要有疏密关系,从大的关系来看,有几大块空白之处则是虚,而画有竹子还有兰草的地方则是实处;但是如果从小的局部来讲,在画家画竹叶的时候,从用线上可以看出线条的疏密关系,线条穿插,有疏有密;而在说山水画时,就会说,在画面中一定要注意画面的虚实关系,前景实,后景虚。中国画还是非常注重虚实问题的,老子所说的“知白守黑”就是说知道白处,才能够更好地处理好黑处。

中国绘画中对留白把握的关键在于对物象于虚与实的层次关系的把握。如唐代画家,这幅图除了人物之外,其它的地方都为空白,这样表现使人物的表情、动态一目了然,然而这种背景空白的表现方式,更加突出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将人物的发饰、衣服上的花纹纹样都表现得十分精致,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的丰富,富有变化,同时,背景空白的处理方式,使观者对画面有所想象,想象人物处在任意空间,这个就要看观者的个人想法了。实,是有限的,虚,则是无限的,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留白”是可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因此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在中国画里留白的布置,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地突出画面中所表现的物象,在宋代以后,人们对“留白”的认识渐渐趋于成熟了,宋代时期的文人画富有画面感、富有诗意,以虚实结合来强调画者的主观思想。元代在宋代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更加的富有空灵感,如元代画家倪瓒,他的很多作品中都会大面积留白,作品看似平淡,但富有内涵,只是寥寥几笔,就可流露出画家的情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还有南宋梁楷在《李白行吟图》(图2)这幅作品中,背景没有任何的物象,只有一人的外轮廓线,但却使观者有满幅活络的感觉。这就是“留白”所赋予中国画的魅力。作为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留白”一直被后世的画家们所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画留白与气韵

在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六法”,其中就有对气韵的描述。“气韵”成为传统绘画的品评标准,古人曾说;“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这就是说,一副好的作品重在对意境的表达,而不在于将物象刻画得有多精细,主要是生动传神,有气韵之美,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要画出其中所要表达的精神,才可以做到气韵生动。

一件好的作品是画家思想、品格、学养的综合表现,古代的画家都是寄情于山水之间,用自己的画作来表达个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所以画面是富有感情的,生动形象。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用笔的干湿、用线的粗细变化、以及用笔的轻重缓急、包括用色的冷暖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韵律,气韵生动的作品,更能够使画面更加吸引观者,传递给观者一种美感。

中国画中的气韵应该在空处寻找,王原祁云:“奇着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之处,而在无形之处。”气韵在山水画中表现颇多,例如李可染的《浅塘渡牛图》,画面中并没有表现出水的纹样,但是我们通过画家表现出来的牛的动态,可以想象出水流的走向;柳树后面的“留白”让人联想到天空、远山……使观者根据画面的意境任其发挥,在画面的留白之处描绘出不同的物象,充实画面,所以说,“留白”并不是空白,一无所有,而是画家巧妙的布置,使其表现出“此处无物胜有物”。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含蓄的意境讓观者和作品产生共鸣。

四、当代中国画创作对传统留白形式的继承

留白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当代画家依然很重视,并被当代诸多画家用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这种创作手法随处可见,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独具魅力,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这种“留白”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会变的。

留白是对空间的一种理解,当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留白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作品既有传统的审美意境,又具有时代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当代画家们在创作的时候,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打破原有的模式。中国画中的留白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艺术家们不断吸收外来的艺术形式,将古老和现代相结合,不断追求新的艺术语言,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例如当代画家何家英先生,他在前人的作品中吸收与融合,有了自己的一种构图形式,他在尊重传统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不拘于传统固有的技法,他的作品多为写实作品,重点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刻画得尤为精细。画面背景多用留白的处理方式,因而更加突出人物的纯美。何家英的代表作《米脂的婆姨》,画家主要刻画人物的相貌、神态、服饰衣纹,还有一些摆件和一只小猫。而画面背景却一片空白,这就更加突出画面的主体,将观者的眼球吸引在画面这个朴实的女人身上,同时也流露出画家自然纯真的想法。

参考文献:

[1]钟家骥.中国画“空白”的应用与欣赏[J].中国画研究,1983,(04).

[2]潘天寿.关于构图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韵构图留白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