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东南半壁红

2017-10-17 02:04陈家鹦
文史春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先遣队红七军粟裕

陈家鹦

1934年,红七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东征闽浙皖。随后,在征战途中被国民党军重兵围攻遭受严重损失,司令员方志敏被俘。在狱中,方志敏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他的鲜血染红了东南半壁江山。叶剑英为纪念方志敏写下诗句:“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志敏是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局部抗战阶段牺牲的唯一的中共中央委员。他是如何陷入绝境,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斗争历史又是怎样一段惊天动地的英雄史呢?

1934年7月,中共中央派出红七军团及其下辖第十九师6000多人,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调动钳制国民党军的注意力。部队从瑞金出发,历经近4个月,在闽浙皖区域艰苦征战,所剩3000多人进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赣东北苏区。这时方志敏正忙于组织根据地军民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11月1日,第十九师抵达赣东北苏区的德兴县绕二镇。方志敏专程到驻地看望了全体指战员,并出席红七军团的军事委员会会议。

红七军团第十九师抵达赣东北苏区,苏区广大群众得到消息十分高兴,奔走相告:“老十军(第十九师前身为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老红十军)回来了。”11月中下旬,弋阳苏区及德兴、横峰等苏区根据地中心区域群众纷纷送来慰劳品。时任军团政治委员的乐少华后来在报告中说:“苏区群众对我们进行很热情的慰劳,有猪1000多头,草鞋5万双,大量粮食及糖果等慰问品……”

1934年11月4日,方志敏收到中央军委电令,将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在德兴县重溪镇整编为红十军团,全体指战员8000多人,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刘英任政治部主任,粟裕任参谋长。原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任红十九师师长,刘畴西兼任第二十师师长。闽浙赣苏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亦作调整,方志敏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区司令员。此时,方志敏尚不明了中共中央已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的意图。

原来,这年春夏中共中央领导人已内部制订了一个中央苏区“大突围”“大撤退”计划,拟定在九十月间实施。计划派红七军团去皖南,威胁国民党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实行“大搬家”的战略意图。但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没有把这个意图告诉红七军团的领导,为此制定的绝密文件也没有向红七军团的领导传达。

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方志敏出席在德兴县重溪红七军团举行的纪念大会。红十军团就选在这天正式组建。原红七军团缩编为第十九师,原红十军缩编为第二十师,闽浙赣地方武装编为第二十一师。新中国成立后,开国将帅们回忆那段艰难的历史,感慨万千。朱德在1973年关于战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红七军团与善于打游击战的红十军和地方武装组合成新的红十军团时,说:“编成一个军团,不整编不会垮,一整编正规战打不成,游击战也打不成。经验还是要把正规军变成游击队。”粟裕指出:“朱德同志的谈话,指明了‘左倾冒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所犯错误的要害。”

闽浙赣苏区形势更趋严峻。11月17日,方志敏以闽浙赣军区名义致电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提出派第十九师挺进浙赣边以调动敌军,同时闽浙赣省级机关准备转移闽北,并将赣东北中心苏区改为游击分区,这是适应形势变化的战略主张。

可是,18日晚中央军区复电,否定了方志敏提出闽浙赣苏区中心转移闽北的战略主张,并命令组建以方志敏为主席,刘畴西、乐少华、刘英、聂洪钧组成的五人军政委员会,率领红十军团向皖浙边出击,直接威胁宁沪杭国民党中心地区,继续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使命。

开国大将粟裕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反思道: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已接近尾声,留在江南的红军“亟需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由正规军向游击队的战略转变”的时候,却在“作战指导上仍然是要求大兵团作战”。尤其是“深入到蒋介石国民党的闽浙赣皖腹心地区去……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臆想”。

确实,方志敏和他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景令人堪忧。

方志敏即将率红十军团离别自己亲手开创的根据地了。他按捺不住难以割舍之情,觉得自己为这块苏区要做的事情太多而又来不及做了。

在葛源镇枫树坞的红场上,他先后主持全省党的活动分子大会和群众大会,部署红十军团北上之后闽浙赣苏区的斗争,发表告别演说。他深情地向父老乡亲们挥手作别:“现在我们到了决战阶段,要暂时退出苏区了。你们不要忘记党,不要忘记苏维埃,也不要难过,等打败日本,我们再回来!我们不是丢下大家,为了抗日救国,不得不如此啊!”

方志敏派人把母亲金香莲、姐姐方荣婢和分别寄养在外的孩子都接到了葛源。他把母亲(父亲已病故)托付给姐姐,并叮嘱她不要忘记革命,把几个侄子、侄女培养成人。

在这充满腥风血雨的离别时刻,方志敏安抚已有身孕仍忙着苏维埃工作的妻子缪敏。天真的孩子们怎知他们要面临的将是残酷的分离,这时还缠着爸爸一起玩木头手枪。方志敏破例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饶有兴致地陪着孩子玩起游戏来。“冲啊,杀!”稚气的叫喊声不断……真让人感叹:“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实看小於菟。”

这片刻的欢娱,竟成为方志敏与家人骨肉的诀别。

方志敏從接到电令至出发前后只有6天。11月24日,他与红军指战员撤离赣东北苏区首府葛源,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与苏区群众告别。之后,方志敏来到弋阳县丁山祝家红军总医院,看望养伤的红军战士及附近的群众。方志敏临别时向伤员和父老乡亲说:“我们要暂时退出苏区,离别了,你们好好养伤,也不要难过,党和苏维埃不会忘记你们,我们还会再回来的!”

部队出发前,方志敏还果敢地纠正“肃反”错误,为被押的近千名所谓“反革命嫌疑犯”平反,恢复他们的党籍、军籍,征召他们归队。其中大多数获昭雪的军政干部随军行动。那些重新得到党的温暖的同志个个精神振奋,以高昂的斗志跟着党、跟着方志敏投入新的战斗。endprint

曾蒙冤的红军干部宣金堂回忆说:“方志敏即将率领红军离开苏区时,他亲自写好一封信,派了一个传令员,带上信及一套新军装,一顶新军帽到劳改中队里……劳改中队的队长和指导员遵照方志敏的指示,叫我洗过澡,穿上新军装,吃了中饭就和送信的传令员到司令部另行安排工作。”

11月底,方志敏在德興重溪召开了根据地军民抗日誓师大会。随后,他与刘畴西、粟裕等率红十军团团部和第二十师出发,向皖南进军。

方志敏在狱中写道:“痔疮大发,每天流很多脓血,不但不能走路或骑马,而且不能坐椅子,要坐总是半躺着坐。”“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他坚决服从了中央的决定,忍痛率队出发了。

方志敏率红军主力离开赣东北苏区4天后,苏区首府横峰县葛源镇被国民党军占领,赣东北苏区丧失。

先行出击的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在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的率领下,转战在浙江西部的常山等县。12月6日又攻克皖南的旌德县城,红军逼近临安、杭州。8日,方志敏率第二十师从婺源进入休宁县境,在蓝渡一带截获国民党第二十一旅的军车4辆,缴枪百余支和迫击炮两门。10日,第十九师与第二十师会师于黄山地区。次日,方志敏在汤口镇召开军民抗日誓师大会,宣布红十军团的成立,再次亮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向前挺进。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军事动作产生了广泛的震动和影响。国民党档案《赣东剿匪纪略》称“方志敏手创之武力,乃由分而复合,其势颇猖獗”,惊呼“意在另开新区于皖南”。于是,蒋介石连夜急发“真亥”(指11日晚11时)电报调兵遣将,急忙组编“追剿队”,委任浙江保安纵队司令俞济时为指挥官,率领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王耀武部等约20万兵力,来对付方志敏率领的8000多人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十分险恶。

12月14日,方志敏等率部隐蔽在黄山的乌泥关至谭家桥,决定利用有利地形,伏击由王耀武部等组成的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追剿队”。

红十军团战局开始比较顺利,应该说有取胜的把握。可是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第二十师有个伏击战士因紧张持枪走火惊动敌人,刘畴西被迫下令提前出击,红军如猛虎下山,敌第二团团长周志道被击伤左臂,敌军大乱。很遗憾,敌大队人马尚未进入伏击圈,王耀武部队一缩头,红军无奈,伏击战变成了阵地战。双方的差距很快便见了分晓:第二十师虽然英勇,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枪林弹雨,但暴露出不擅阵地战的弱点;而王耀武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法纯熟。敌我双方短兵相接,展开殊死肉搏,从上午9时至下午5时,红军与王耀武部激战8个小时。由于敌军援兵将至,红军迅速撤出战斗。激战中,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亲率部队夺回一度失守的乌泥关制高点时身负重伤。这一仗红十军团伤亡近千人。第八十七团团长黄英特牺牲,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等在战斗中负伤。

寻淮洲因伤势过重,在转移途中牺牲,一位优秀红军将领陨落在谭家桥战场。

方志敏为寻淮洲的牺牲深感痛惜。他说:“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之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他很认真学习军事,曾负伤5次,这次打伤了小肚,又因担架颠簸令伤势恶化,牺牲了!是红军一个重大的损失!”

粟裕在解放后曾专程到谭家桥缅怀。他放眼这片曾有过惨烈战斗的群山峻岭,不禁潸然泪下。他对陪同人员说:“我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就是在这里打了败仗。”后人编写这段历史说,这是“常胜将军”少有的一次败仗!

红十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地方武装擅长游击战,集中起来进行大兵团活动,打大仗,不符合实际,粟裕曾回忆说:“这为后来红十军团的挫折和失败埋下了祸根。”

12月19日,红军抵达皖南苏区中心地区。方志敏在太平县柯村作暂时休整的决定。他在军政委员会上,总结了谭家桥战斗失利的教训,决定留下第十九师政委聂洪钧任皖南特委书记,加强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还决定留下军团侦察营和教导营,与皖南的地方武装合编成皖南红军独立团,开展游击战争(这些部队后来成了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敏根据迅速变化的情况,采取应变策略,将这块苏区立即转化为游击区,这是十分正确的。

当年任祁(门)贵(池)太(平)中心县委书记的刘毓标的回忆录记下了方志敏对其交待工作的情景:

他穿着一身蓝布中山装,已经裉了色,桌子上放着一份地图,他正伏在地图上。见面之后,我觉得他身体很不好,脸瘦而苍白,但他马上认识了我,1930年建立赣东北省苏维埃与红十军的时候,他担任赣东北省苏维埃主席,我那时是省直属区的葛源区委书记……

方志敏将今后皖南的工作应采取的工作方针,详细地向刘毓标做了分析。离别前的晚上叮嘱他:“以后要独立坚持,要做长期打算。都要记住,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的!”

方志敏率先遣队离开柯村后,经由徽州石门、黄山汤口等地,一路遭敌阻截。在5天数次交战中虽重创敌军,但自身损失很大,丧失400多人。这时中央军委电令先遣队转向浙西南行动。

1935年1月9日,红十军团转移到浙江西部遂安县茶山村。军团领导在这里召开会议,大家在讨论贯彻中央“开赴浙西南”,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时有分歧,争论的焦点是分兵行动,还是暂不分兵一起回赣东北。

方志敏最后决定率红十军团全部先回赣东北苏区作短期休整。休整后再实施中央军委的电令。次日,红十军团结束了历时40多天的“皖南行动”,踏上回赣东北的归途。

国民党军调集20个团的追剿部队,南下围截。当红军部队行至开化县西北大龙山时遭遇拦击。

方志敏率由军团机关后勤人员、伤病员等组成,战斗力很弱的先头部队约800人,随同行动的还有在谭家桥激战中负伤躺在担架上的乐少华、刘英等,军事指挥由粟裕负责。军团主力部队2000多人组成了另外一队,由军团长刘畴西率领。

方志敏、粟裕命令部队在夜幕掩护下转移。1月12日清晨,部队抵达开化县杨林。部队昼夜行军打仗,战士经受疲劳、饥饿的折磨,有人提出休息一下,方志敏说不行,粟裕果断地组织先头部队一鼓作气冲出了尚未合拢的浙赣边境封锁线。方志敏随后带领部队冲破敌军刚形成,尚欠严密的四道封锁线,于1月15日到达赣东北化婺德苏区的德兴港头、陈家湾一带。endprint

军团长刘畴西优柔寡断,红军主力部队2000多人被隔断在毗邻的浙江开化县凤阳坞一带,陷入敌人重围。

情况万分紧急!方志敏让粟裕以他的名义给刘畴西和王如痴写了一封短信,强调敌情危急,限令部隊必须迅速跟进,让传令兵带回去。可是等到16日傍晚,仍不见大部队动静。

2000名指战员的生命岌岌可危!方、粟与躺在担架上的乐、刘等商议对策,粟裕建议由自己回去协助军团长组织部队,立即跟进,连夜通过封锁线。而方志敏有顾虑,认为以粟裕的资历和职务很难说服刘畴西,于是他决定亲自留下来在陈家湾等待主力部队,令粟裕等率先头部队先行突围脱离险境。方志敏决心以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要求刘畴西改变错误决定。

方志敏随身仅带十几名战士,留在陈家湾接应主力。谁知这一“留”便成永诀。17日,方志敏为了找到红十军团大部队,重回敌包围圈。方志敏回忆说:“我因大队伍尚在后面,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故留下与刘、王同志会齐。这时,敌四十九师、二十一旅、浙保安师都赶到了,敌人共有14个团兵力在纵横不过七八公里的周围驻守着,我们已处在敌重重包围之中。”

方志敏、刘畴西率领的红十军团大部队陷入了敌人怀玉山包围圈。怀玉山由若干大山组成,主峰高达1538米。这里峰险壁峭、人烟稀少。红军已断粮数日,他们发动部队官兵,以山林里挖的冬笋、野菜和搜集残果树根充饥。身患痔疮的方志敏和独臂刘畴西拒绝躺担架,和战士们一样昼夜兼程翻山越岭,多次组织突围,可部队仍无法冲破金竹坑封锁线。

被国民党重兵分割的第二十一师600多名指战员,在怀玉山区王龙山、刺窝一带与敌展开血战,除少数突出重围之外,大部分被捕、阵亡。师长胡天陶因负重伤而被捕(同年7月在南昌牺牲)。方志敏等于1月18日,组织红十军团2000多名指战员再次突围未成,转移到怀玉山区,陷入重重围困之中。身陷绝境的红军部队与10倍于己之敌浴血苦战。从18日至25日的8天8夜“怀玉山血战”,阵亡者达1000多人。被打散的军团主要领导人相继被捕,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除极少数战士突围成功外,基本上全军覆没。

方志敏令人趁夜间敌人搜捕的间隙,在山头以燃火、击掌为号,将打散的红军部队收拢,交由第二十师参谋长乔信明指挥,继续寻机突围。1月25日,方志敏、乔信明率领红十军团最后一支部队在怀玉山主峰金刚峰,与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展开决战。突围失败,乔信明被捕。散落在包围圈内的少数红军指战员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天寒地冻,红军弹尽粮绝,因负伤或饥饿倒地不起阵亡者超过千人。时任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回忆说:“有的想拿枪向国民党军射击,因手冻僵,扣不动扳机,打不出去;有的挣扎着向国军投掷手榴弹,因肢体被冻硬,无力投掷,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红十军团主力绝大部分牺牲在怀玉山区。

王耀武下令紧缩包围圈,同时派小股搜索队,山上山下反复搜索。1月29日清晨,隐身怀玉山高竹坑的方志敏被搜山敌人发现并被捕。第十九师师长王如痴、军团长刘畴西先后也被捕。至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失败。

但是,这支抗日先遣队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他们沿途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散发了中共中央公开发表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大量宣传品,他们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的播种机。

再者,由方志敏战友粟裕、刘英等率领的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部分指战员突围出去后,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转战至浙南,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编入新四军,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史中,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粟裕在《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进军虽然失败了,然而由方志敏同志领导的,广大指战员和烈士们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已成为红军斗争史中英勇悲壮的一页,将永垂青史!”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身陷囹圄的方志敏,不仅经受了国民党当局的威逼利诱。而且利用敌人劝降给予的“优待”条件,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克服种种困难,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共13万字著作和信件。并凭借着一位革命家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委托狱中朋友最终将这珍贵文献传送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成功地交给中共地下党组织。

因劝降无效,国民党当局下达密令,方志敏于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被秘密杀害,年仅36岁。方志敏终于以生命和热血证明了他是一位坚决服从革命大局的革命领袖和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

方志敏慷慨就义的消息很快传到远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代表发言,对方志敏烈士评价道:“方志敏同志的肉体虽被摧残了,但方志敏同志的抗日救国精神,将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永垂不朽!”

1940年,时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的叶剑英,获方志敏烈士狱中手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和烈士遗照。他读了烈士遗著,百感丛生,情不自禁地在方志敏遗照边题写了诗句:“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1979年应粟裕的请求,叶剑英将此诗亲笔抄录赠给粟裕。叶剑英在抄录时将首句“血战东南半壁红”改为“血染东南半壁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先遣队红七军粟裕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第一次开飞机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粟裕谈黄桥战役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红七军北上的方针并非始自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