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视域下的中学散文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

2017-10-17 19:23刘卓一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整体论散文文本

刘卓一

为了避免散文教学的松散性和随意性,应将文章看作一个整体,并提纲挈领地抓取文章的主问题,通过这些关键问题将全文串联起来。进行主问题的设计时,要从学生、教材、课堂、课标的角度出发,拓展课堂的广度,挖掘课堂的深度,品鉴散文的意蕴,感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是一项完整而连贯的活动,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到课后作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尤其是课堂授课的环节,是开展教学的重点。要营造紧凑而有节奏的课堂氛围,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组织,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连贯完整。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教学内容,设置1~2个主问题,由主问题牵引出小问题,从而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由于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对散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尤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整体性,从全篇的角度入手,避免一味关注文本的局部而导致问题设计过于松散和零碎。

一、教学设计整体论

(一)“整体论”的内涵

整体论主张一个系统中各部分为一有機之整,不能割裂或分开理解。“整体论”一词最初是1926年南非政治家斯穆茨(Jane Chrstiaan Smuts)在《整体论和进化》(Holism and Evolution)中首次提出的,主要是用来说明整体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奎因(Queen)提出了知识整体论的主张,正式将整体论引入科学哲学中。整体论将事物看作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在研究事物时,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才能把握研究对象的关键之处,进行科学的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搭建整体性的框架,提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语文学科不存在很强的连续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只要掌握关键概念或者中心思想,就能按照网状结构将知识发散开来。对于散文这种具有高度自由性的文体,教学目标一般都涉及品鉴文章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等,而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求学生立足于全篇文本之上,归纳和概括文章的中心。至于落实到具体词句、语段的分析,也是为了中心思想服务的,应在整体框架的引导下,推敲具体细节内容,最后探讨文本的人文情感。

(二)“主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的推进依靠师生的对话,课堂提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问题是对授课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授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还能被细分成更小的问题,这种关键性的问题或者话题就叫“主问题”。“主问题”这一概念是由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他在书中说到:“‘主问题,是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

之所以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是因为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不恰当的课堂提问。例如问题指向不明确、问题层次过于单一、问题过于简单或困难等现象,导致学生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也不能推动教学进程,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在进行教育实习期间,撰写教学设计时也曾遇到课堂提问的困扰,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妥善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为了优化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改善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积极地采用“主问题”教学设计,这无论是对教师自身、学生的发展还是课程的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主问题”在课堂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每节课的主问题一般以一两个为宜,凭借主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将整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由于主问题的总括性和综合性,在设置主问题时要注意一些原则,从学生、教材、课堂、课标等方面来探索对主问题的设计。

(一)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提问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有面向个别学生的,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主问题的设计,避免问题过于艰深或过于简单。要在了解学生当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能够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散文这种情感充沛的文体,教师应通过渲染氛围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融入文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某些散文并不能产生深刻的感悟或认同,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尽可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以教材为抓手

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学活动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的基础上。对于散文这种形式松散,章法结构模糊的文体而言,往往不能一下子就归纳出文章的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抓住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情韵,找出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此来设计文章的主问题。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泽尔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文本的潜在意义永远不可能被读者全部实现。”也就是说,文本是常读常新的。更何况,选入教材的大多是经典作品,更加具备解读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层面的解读,对于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但也要注意,多层面的解读并不意味着解读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忠于文本,注意解读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而不能天马行空地随意猜测,歪曲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内涵。

(三)以课堂为载体

主问题的设计属于教师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会有学生生成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课堂提问。也就是说,主问题并不是一旦被设计就无法更改的,在立足文本和把握生成性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endprint

随着课堂提问的开展,学生的思维也被调动起来,讨论和发言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不同,对散文的意蕴和情感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合理的多样化解读,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对分问题的讨论。

(四)以课标为纲领

课堂提问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来源则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这三维目标出发。散文教学设计中的主问题一般是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开,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将这类问题作为主问题,可以由此发散开来,预设或者生成诸多分问题,构建文章的教学框架。

要使设计的主问题科学而有效,就要立足于文本和学生的学情,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是,主问题指的是文章的主要问题,而不是文章的总问题,因此,一个主问题并不能完全涵盖文本的所有内容。同时,主问题和教学目标也不是一一对应的,部分教学目标并不能通过课堂提问而解决,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问题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散文是最潇洒的文体,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自由特性。如何设置主问题,将表面看似不相关的人、事、物、景联系起来,这在教学设计中是值得仔细推敲的。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是从文本出发,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一)立足文本

虽然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学仍然要从文本出发。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文本入手,选取一个点,带动一整篇。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标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破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标题往往点明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抒情对象,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可以加以利用。例如,《想北平》这篇文章,“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或者“忆北平”?这个“想”字好在哪里?通过这个主问题可以理清文章蕴含的情感。又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主问题可以设为: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这就抓住了抒情对象的特征,接下来的分问题就能够以此展开了。

除了从标题入手,散文的线索也是文章结构的核心,教师可以抓住散文的文眼来设计主问题。例如《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总领全文,“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主问题可以设为:为什么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又如,“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据此设计的主问题为:围绕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让学生总结画面的内容并概括画面的特点。

(二)依据目标

虽然散文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研读文本后,首先应当确立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设计课堂提问。这里所说的“目标”,不仅指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主问题的设计既要遵循课标的要求,也要立足于具体的文本。

例如,《我心归去》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并从文化和内涵上理解“故乡”的含义。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充实精神生活,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一教学目标与新课标的要求是吻合的。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可将主问题设计为:法国的生活条件十分优渥,可为什么作者还是想念故乡?这个问题可以引出故乡的特点和文化上的内涵,解决了这一问题,就能够理解韩少功对故乡的思考和感悟,也能够理解文章主题的升华。

(三)结合学情

钱梦龙老师曾说:“教师要将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所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不理解或者不明确的内容,也就是建立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例如,董水龙老师执教《背影》时,其中一个主问题是: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二年余了,而不说我与父亲没有相见已二年余?通过辨析“不相见”与“没有相见”之间的区别,使学生明确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矛盾,体会虽有矛盾但仍充满父爱的深厚情感。从而与学生一起探讨文章的主题:经历过父子矛盾的儿子怀着忏悔的心情歌颂父亲对自己的爱,并希望借此与父亲冰释前嫌。

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例如,对于《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文章,学生在阅读了文章的标题之后,会对标题产生兴趣,究竟什么是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师可以据此设置文章的主问题,通过分析对故乡场景的描写,领悟故乡对作者不可替代的意义,进而明确故乡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精神家园,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皈依。

四、结语

整体化教学是基于整体论形成的一种科学的教学观,抓住行文的线索,将形式内容较为松散的散文加以组织和安排,就能够理清散文的结构和章法,从而使教学过程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把主问题设计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从一个点延伸到一整篇,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入和拓展,增加了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教师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规则和章法,只要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值得被关注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会积极采用“主问题”的教学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这既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为了自身教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德)伊泽尔.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董水龙.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J].语文学习,2008,(01):25-29.

[3]杜利平.初中散文閱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8):134-135.

[4]冯启佳.余映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5]冯锐,刘丽丽.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09,(04):69-73.

[6]雷艳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7]李政涛.当代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6,(14):43-47.

[8]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9]向国淑.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置技巧[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3):265-266.

[10]谢雪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11]阎莉.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山西大学,2005.

[1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体论散文文本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整体论概念的梳理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