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导师制效率提升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7-10-17 17:17丁燕鸿胡宇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6期

丁燕鸿 胡宇杰

【摘要】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实施工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校高年级导师制效率提升机制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实施效果表明,在读研究生配合制管理模式、导师指导学生常规化以及三-4.4.8学生评价体系实施效用显著。由于导师的功利性和学生的便利性,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不理性的无效的博弈。提出了“课题导入式”博弈机制,有助于提高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年级导师制;效率提升机制;课题导入式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4A02;2016A04);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G2016B1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10-02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1]。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两种不同的定位[2],第一种是综合导师制,即导师对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第二种专业型导师制,即导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研究。大部分高校采用第二种模式,以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实施,主要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我国本科生导师制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程度以及发挥的效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实施效用欠佳,没有全面推广,釆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3]。甚至由于导师的功利性和学生的便利性,导致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不理性的、无效的博弈,在有些高校导师制纯属流于形式[4]。要打破导师与学生这种不理性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导师制的效率提升机制。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2012年开设的新专业,如何建立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年级导师制,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实施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揭示效率提升机制具体运行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一个实践参考的维度,这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将具有实际意义。

一、效率提升机制实施效果

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本科生导师制经验的过程中,国内很多学校发现必须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本科生导师的效率机制。本课题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为课题的主要实施对象,从本科三年级开始推行导师制的效率机制,其效率提升机制流程图如图1所示。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力图较全面、客观、真实地考察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效率机制实施现状。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查访谈对象(教师和学生),问卷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必须参照有关访谈的对话。统计数据只是静态分析,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以获取比统计数据更多的信息。并且通过个别访谈,可以进一步的观察对象的言谈举止,获取隐性的信息,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得到实施效果的真实评价。

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高年级导师制“科研实践型”角度来看,取得一定的实施成效:1.老师和学生对以导师为主体的在读研究生配合制评价很好。特别是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方面,见效显著。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每届学生一般在5~8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课题以后,在读研究生对本科毕业生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2.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管理实行常规化。在大三期间,每个月举行三次指导例会,根据学业规划,导师指导学生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在大四期间,每周举行一次指导例会,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从就业、考研和创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3.构建了三-4.4.8学生评价体系(见图2)。学生是本科生导师制主体,学生的素质是否有所提高反应导师制实效的高低。以无机材料1201班学生为评价对象,借助“三-4.4.8”学生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没有实施高年级导师制的班级学生相比较,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二、存在问题

效率提升机制的实施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高年级导师制推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强化效率机制的导师制管理制度的实施和运行平台建设,导师制质量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导师制经费的投入[5],导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导师和学生积极配合,产生互动效应。在高年级导师制效率机制实施中发现,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不理性的、无效的博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导师处于功利性。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导师的功利主要取决于教学和科研成果,学校考核导师的依据也是这些成果。绝大多数导师认为,由于导师的“引导”是非强制性的,学校没有给工作量,在学生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纯属浪费,甚至导师的教育培养的荣誉感得不到充分的認可,从而造成导师的教育理念的错位。特别是青年导师主要精力花在横向课题研究或发展第二职业。因此,高年级导师制的功能很难实现,实施效用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处于便利性。由于在高年级导师制实施中,学生没有纪律约束、学分制约和制度约束,学生选择导师的目的是趋于一种便利性的选择,寻求帮助,而不是基于课题研究和能力提高,如典型的走捷径以完成毕业设计。特别是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的压力,难以静下心来完成毕业设计,只想尽快完成任务。因此,为了保障高年级导师制实施效用性,急需构建有效博弈机制。

三、提出建议:“课题导入式”博弈机制

要实现高质量的高年级导师制,学校要提供政策、制度和经费支持;导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尽职尽责,能因材施教[6];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与导师产生互动效应。介于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构建“课题导入式”有效博弈机制(见图3),期望在今后实施高年级导师制过程中,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有一种理性的有效的博弈,导师制实施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产学研,设立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等环节,与导师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互动不仅有利于完成导师的课题研究,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参与课题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以及社会人格的形成;从导师的科研角度来看,“课题导入式”导师制能强化学术团队,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对产学研协同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积极意义;从导师制实施角度来看,通过“课题导入式”途径,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和科研的兴趣,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发展新经济要求面向当前和未来培养一批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提供保障。

四、结论

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实施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为完善这一路径,以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研究对象,对高年级导师制的效率提升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实施在读研究生配合制管理模式、导师指导学生常规化以及三-4.4.8学生评价体系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打破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无效的博弈,构建“课题导入式”博弈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导师制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红官,晏敏,曾云.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99~101.

[2]李凌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研究[D].湖北大学,2013.

[3]侯清宇,斯松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43~145.

[4]董卓宁,宋晓东,贾国柱.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探索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5:84~86.

[5]彭廷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23(2):51~54.

[6]袁小量.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质量保证体系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作者简介:

丁燕鸿(1968-)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

胡宇杰(1976-)男(汉族),湖南攸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