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压输电行业的拓荒者
——记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兴良先进事迹
蒋兴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我国高压输电行业的拓荒者。
如果不是2008年南方那次著名的雪灾导致的大面积断电,可能没人会意识到高压线路覆冰积雪的严重危害,也无法理解蒋兴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为此,他已整整在野外科研一线坚守了30余年;为此,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高海拔、高山冰雪等生命禁区做试验;他建立了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他成功解决了西电东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输电难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
作为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如今雪峰山试验基地配有大型的自然覆冰试验设备和一幢三层高的简易楼房供生活使用。但在2008年,这里还只是一处海拔1500米的普通山头。为了节约基础设施费用,蒋兴良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开石挖方、砌砖架线,搭起了简易的试验构架和活动板房。开展试验的第一个覆冰季,师生们住在山顶四面透风的活动板房里。上下三层铺盖仍感觉不到一丝暖意,肆虐的北风吹得板房嘎吱欲裂;屋顶冰层融化的水滴打湿了被子和口鼻,根本无法入睡;早晨起来想煮面条,却发现水桶里的水全都结了冰。
蒋兴良教授在雪峰山基地修建冲击大电流设备基础
有一段时期,基地附近的泉水因为施工故障断流了。蒋兴良带着学生们踩着湿滑的山路去两公里外的水井挑水喝,来回一趟3个多小时,水提回来了,人也摔伤了。后来,大家干脆拿雪擦手洗脸,啃方便面度日。
蒋兴良教授在雪峰山基地修建冲击大电流设备基础
2009年,蒋兴良决定带领学生拆卸活动板房,修建一座砖瓦房。他们亲自设计,跟民工一起施工。由于条件艰苦,加之当时与附近村民不熟,请来的民工不愿意下大力气,石头破不开。瘦小的蒋兴良二话没说抢过重重的磅锤,使出浑身力气砸开石头,民工不好意思再找借口了。在试验基地建设期间,如果不认识他们,绝对想不到这些穿着解放鞋、劳保服,浑身沾满稀泥的老老少少就是重庆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
蒋兴良教授在工作
在8年艰苦的建设过程中,蒋兴良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地度过。夏秋搞设施建设,冬春最寒冷的季节就爬上层层覆冰的雨凇塔做试验,风雪中一呆就是几小时。他与妻儿在试验基地度过了6个春节,有两年还把80多岁的老父亲接上山与师生一起过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蒋兴良坚守试验基地,揭示了电线覆冰的形成规律和导致灾害的原因,试验研究了几十种防、除冰方法和措施,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
2003年至2006年,蒋兴良带领十余名学生前往青藏铁路沿线,在海拔2800米至5100米的格尔木、昆仑山口、风火山、拉萨等地区做试验。
出发前,对于恶劣的工作条件他是有思想准备的,为此还特意为每位参研人员购买了高额的人身意外险。然而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程度还是超出想象。在海拔5000多米的风火山试验时,白天有太阳时温度高达40℃以上,可一旦变天,马上就有暴风雪,温度在短时间内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师生们不得不依靠吸氧勉力支持。蒋兴良担心产生依赖性而不肯吸氧,白天还能勉强坚持,可晚上一躺下就感觉喉咙仿佛被紧紧勒住。试验坚持了十几天,他坐着睡了十几夜。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长达7个多月的现场试验研究,蒋兴良团队攻克了青藏铁路供电工程外绝缘和隧道电气间隙设计的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被青藏铁路电气化工程的外绝缘配置、西藏3500m以上高压输电线路的外绝缘配置、世界上第一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恶劣环境段外绝缘选择等重点工程采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建设经费。
蒋兴良常常告诫学生,科研事业没有那么光鲜,要耐得住辛苦和寂寞。他已培养重庆市优博论文获得者2名,重大校优硕士论文获得者2名,重大学术奖获得者4人次。
在他所带研究生的印象中,蒋兴良和蔼可亲。不过,在学术上有同学马虎,老师就会翻脸发飙。有的同学去交论文,刚开始老师还笑呵呵的,看着看着脸色大变,最后把论文甩出窗外,边甩边骂“写的些啥狗屁”。论文中,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蒋老师都不会放过。
在蒋兴良的观念中,只要肯用心,学渣也能变学霸。曾经有位同学,在蒋兴良老师的一门本科专业课中,居然只考了4分,这引起了蒋老师的注意。经调查了解,这位同学含“电”字的专业课全部挂科,还被强制留级一年,可以说是典型的“学渣”。
蒋兴良没有放弃,他特地跟这位同学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并让他重新做了一次试卷。这件事情彻底改变了这位同学的命运,他当时没有想到那么知名的一个教授,居然愿意花时间来拯救和改变一个废材。他励志一定要读蒋老师的博士。怀着这个目标他不断努力,几年之后他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电气专业的博士,成为蒋老师门下的弟子。
这位同学就是现西南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吉。他在高电压外绝缘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成为了“学霸”的励志标杆。
常年湿冷环境和高强度艰苦作业,让原本身子骨不错的蒋兴良落下了病根。腰疼得不能久坐看电脑时,就口述为学生修改论文;腿疼行动不便时,就借助拄拐。
2005年夏天,他双腿偶有麻木感,左肋骨也隐隐作痛,医生要求他做全面检查。可蒋兴良一心惦记着青藏高原的试验和学生们,直到2015年9月,疼得实在难以忍受,才去重庆第三军医大检查,被确诊为脊椎管瘤,必须立即手术,否则会造成瘫痪。术后,医生嘱咐休息三个月,55岁的他只休息了一个月就急忙奔赴一线作业。雪峰山基地已是他割舍不下的“家”。现在腰、背仍时常刺疼难忍,可他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六盘水、三峡库区、青藏高原、雪峰山……冰天雪地里留下了蒋兴良翻山越岭的足迹。正是这三十年的不懈坚持,方守得云开见月明。雪峰山试验基地已从当初的“小作坊”变身国际“独具特色、不可替代” 的世界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完成西电东送、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特高压等重大项目50余项,其代表性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研究成果解决了复杂气候和运行环境下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运行安全等方面的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为提高我国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成果在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大规模推广应用,五年实施融冰近千次,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实现“杆塔不倒、县城不停、用户不断”的目标。
2008年冰灾中,贵州冰灾最为严重,最大减供负荷达灾前57.5%,用电量减少61.88 亿千瓦时,损失GDP 超过300 亿元。成果应用后,贵州全省工业企业无一例因冰灾停电影响生产,用电量稳步增长,确定了贵州能源基地地位。
除电网覆冰及其防护外,雪峰山试验基地目前已将风力发电机、铁路、飞机、通讯塔架和道路等覆冰及其防护研究纳入发展规划当中。领先的科研成果也吸引了国际同行的关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瑞典、挪威、日本、俄罗斯等二十多个国家覆冰领域专家先后来到试验基地考察,探讨合作意向。蒋兴良教授也带领团队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瑞典输电研究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欧洲极北地区国际组织等国际研究机构达成加强交流合作、技术共享、联合培养人才等协议与意向。2011年,重庆大学成功举办了该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会议“第十四届结构物大气覆冰国际研讨会”,为历届参会人数最多、参会论文最多、规模最大,蒋兴良是本届大会的执行主席。
面对纷至沓来的成绩、肯定和赞誉,蒋兴良显得十分淡定。他始终认为自己做的只是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