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传伟
【摘 要】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国内制造业面临内外部的双重压力。内部各个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工成本增高,企业利润微薄;外部中国市场贸易顺差缩小、人民幣贬值、资本外流,使我国的制造业危机潜藏。面对严峻形势,制造企业如何更好的做好成本管控,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构建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入手,在5个方面对企业成本管控的思路和手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目标成本;质量成本;成本动因;供应链;全生命周期
企业的成本管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从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审视成本的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从产品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生产加工阶段的制造成本,外购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企业员工的人工成本,质量原因引起的售后成本、报废成本等等,都是企业应该关注的成本动因,企业应该从分析成本动因入手,找到控制成本的手段和方法,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一、 目标成本管控
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产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成本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资料显示,产品的成本在设计环节就已决定了其70%的成本,所以设计人员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应该将成本因素考虑在产品规划中。而产品目标成本的设定,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市场定位,即产品的预期市场价格。依据产品市场价格得出的目标成本,并将目标成本分解给产品的设计人员,从而在开发之初就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合理的规划。产品的目标成本既要考虑市场因素,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市场地位等等。并且目标成本是可以调整变化的,因为市场在变,要及时根据市场价格和大宗原材料的变化及时调整目标成本,尽量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的成本。
另外,目标成本的逐层分解和指标的落实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目标成本要分解到每一个成本责任中心或者部门,例如外购件的采购成本要分解给采购部以及相对应的供应商,制造成本要分解给工艺设计部门等等,要自上而下的对可控费用进行分解,目标要清晰准确。其次,对相关部门要有绩效考核机制来保证指标的落实,要将目标成本控制完成情况与工资效益挂钩奖惩,将成本考核落实到实处。并且在目标成本分解和推进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成本知识培训,树立成本意识,使员工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
二、 制造成本管控
制造阶段的成本支出主要为机器设备的折旧、人力资源的投入、能源的耗费等,而降低制造成本的根本在于如何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摊薄相应的成本费用。
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新的工业改革浪潮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围绕节能降耗进行工艺技术改革,重点以补齐企业生产短板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目前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制造企业装备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企业应抓住本次机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二是要增加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赚取产品的品牌利润。制造企业不应将眼光只放在制造出好的产品上,还应该积极的紧跟市场步伐,通过技术创新来引领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为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做好技术改造和品牌提升的同时,企业也要加强精益化管理,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精益化管理的核心其实就是“人、财、物”的最大化效用,例如,通过降低企业的存货,加速库存物资的流转速度,可以合理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通过合理安排生产批次,集中生产,可以减少企业的能源耗费,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削减员工的不必要动作,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
三、外购件成本管控
外购材料的供应商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尤为重要,企业应该和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合作共赢。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着竞争性的对立关系。企业为降低产品成本,会压低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同样,供应商利润空间的缩小有可能使供应商使用性能较差的原材料,最终影响到产品质量,双方利益均会受损。如何走出这种对立的局面,是双方要考虑的。作为企业和供应商虽存在某种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是合作,是一种利益的共同体。这就需要双方建立一种长期的互信,而不是只站在自身的利益来考虑问题。所以企业应积极寻求优势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用自身的市场来换取对方质优价廉的产品,以求双方的共同发展。任何的行业都是一个生态圈,而企业只是生态圈的一环,在这个大协同时代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成所有的生产工序,都需要其他企业的协调配合。企业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与供应商的关系,是合作共赢,而不是涸泽而渔。
所以,企业应建立一种供应链体系,所谓供应链不单单是对供应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是把不同企业集合起来增加企业间的配合,从而来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供应链类似于动物中的食物链,在“草、兔子、狼、狮子”这个简单的食物链中,如果我们把兔子全部杀掉,那么草就会疯长起来,狼也会因兔子的灭绝而饿死,连最厉害的狮子也会因狼的死亡而慢慢饿死。可见,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破坏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势必导致这条食物链失去平衡,最终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供应链也是如此,它要求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协定,信任和承诺的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在互相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目标。
四、人工成本管控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支出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何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控制人工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企业员工的收入,而是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提高单位用工成本的效率,增加单位人工的产出,实现企业利润和员工收入的同步增长。
要提高单位用工成本的效率必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目前,发达国家单位时间创造的社会财富是远远高于我国的水平,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行业的末端,以加工制造为主,后期我们要逐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单纯的制造型企业转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从而走向行业生态链的顶端。其次,要借助互联网的浪潮,积极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另外,企业要合理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对闲置员工进行削减和改制,并通过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法充分发挥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提高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而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人员超编直接导致人工成本的上升,进而导致企业整体利润的下降,员工个人收入停滞不前,最终导致企业发展困难。企业应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根据工作量配备适当的人员,做到定员定岗,切勿因人定岗、积压冗员,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劳动者的积极性。
五、质量成本管控
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居民质量意识的提高,企业为产品质量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高,这其中包含产品未出售前的企业鉴定成本、预防成本以及不良品的报废成本,还包括已售出产品的售后服务成本等。为更好的控制质量成本,企业应该积极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认识质量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控制标准,责任到人,将质量成本严格控制在利润的一定范围内。企业应该根据质量成本控制的需要,由财会部门设计出一套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原始数据核算统计表,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制定质量成本统计核算凭证。同时,企业应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或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减少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之间的重复性,完成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衔接,从而更好的控制企业的质量成本。另外,控制质量成本最好的方法是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是降低质量成本的根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本,只有企业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才能降低各项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传统的成本管控主要侧重于材料消耗上,而忽视了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质量成本等,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是从纵向上涵盖了从设计时的目标成本、制造时的生产成本、销售时的质量成本,同时也在横向上对人工成本、采购成本进行了管控分析。因此,从本质上讲,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观属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范畴。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对产品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规划和管控,从而使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最低,顾客价值最大。
随着国内制造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国外低劳动力成本的冲击,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成本管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成本管控体系,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成本管控策略, ,从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空间,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曉强. 对企业在“新常态”下做好目标成本管控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7).
[2]杨春燕. 如何在生产制造中做好成本管控[J].时代金融.2015(1).
[3]沈英. 如何加强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