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隆开
作文君:最近作文君收到很多读者“苦恼”的来信:有被家长利用暑假时间送去补习班恶补作文的,有新高三的学生苦于进入高三不知如何备考作文的,也有一部分复读的孩子想询问怎样在一年时间里快速弥补作文短板的……在这个关键时刻,贴心的作文君及时奉上这份作文制胜法宝——《2017高考满分作文与名师阅卷解析》,作文疑难杂症各个击破,帮你“书”到病除!
本文节选自此书,2017年7月已上市!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真题回放】
写作。(70分)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阅卷者说】
1.命题评价
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延续了该地区往年一贯的考查风格:富有思辨色彩。如2015年“如何对待坚硬与柔软,从而创造和谐的自我”、2016年“评价他人的生活”,以及今年的“预测”,试题均充满辩证色彩。由此可见,该方向将成为上海卷高考命题的一贯趋势。具体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了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
2.写作支招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测是人类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预测的工具越来越先进,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也备受关注。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查预测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题目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
对未来的预测不一定准确,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预测?预测的依据有多少合理性?过去、现在与未来究竟有没有如同草蛇灰线一般有规律可循?对未来的预测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现实生活?有没有一定的积极性,比如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目标和条理性?……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写作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关联性等。写作时应体现出对变与不变、人事与天命、预测与不可预测等的辩证思考。
具体写作上,考生既可以赞同“可以预测”,比如通过判断时代风云变幻,做时代的“弄潮儿”;也可以反向思考,从“命运不可预测”的角度切入,万物瞬息万变,生活中没有发生不了的事情,只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考生还可以从“做人生的设计者”入手,做生活和工作的设计者,但同时要有豁达的态度。
【标杆文深度解析】
一切不可预知,一切都会来
□一考生
摸着预筹的石头,涉过生活的激流,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预先知道自己的未来,仿佛一个对于未来的预测,会带来一点儿心安。(运用比喻,紧扣材料,巧妙地引出人们对未来预测的祈求,为下文提出论点做铺垫,可谓欲抑先扬。)
然而,生活真的会如老皇历上明示的每日“宜”“忌”那样可以准确地预知吗?《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泄露了甄英莲的人生秘密,细心的人们根据“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推测人物的命运。但是,生活不是一部《石头记》,生活的石头上,并没有刻着你我未来人生的书。李白预计自己能够大展宏图,结果落得个赐金放还;加入李璘幕府,结果落得个流放夜郎。生活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这条大河的激流把李白冲得体无完肤。(话锋一转,指出对人生的所谓预测并不靠谱,对《红楼梦》、李白事例的引用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观点。)
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只有一样东西,我们能够准确地预知,那就是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是准确地来说,死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结束。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即便是盲人算命先生,也不尽能算得毫厘不差。(通过引用史铁生关于死亡的经典论述,再一次否定预测人生的荒唐。)
如果你在1976年的唐山,一夜之间,你精心营造的家园会荡然无存;如果你在2017年的英国曼徹斯特,一颗炸弹可以毁掉你拥有的一切。天灾、战火、疾疫、恐袭等,无时无刻不在伺机破坏我们的生活。(引用唐山地震和英国恐怖袭击的典型事例,再一次告诉人们生死无法预测。)
但是,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理性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我们的逻辑能力去筹划,去预判。但不是单纯地描绘桃花源,而是去做一个桃花源的旅行计划。哪怕最终曲终人散,桃花源的小洞也无从寻访,但是“规往”的“欣然”,毕竟还是体验过了。而这个预筹和打拼的过程才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巧妙地通过寻找桃花源的比喻,告诉人们“预筹的过程和打拼才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
预测没有筹划做基础,只能是空中楼阁,免不了失望透顶。由盲目的乐观,堕入绝望的深渊。当年,作家食指写道:“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毫无疑问,人绝对无法预知自己的鲜花会不会在别人的怀中,但是固执地书写对未来的相信,是一个坚强的人必须做且能做的。(引用食指诗句,指出面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理智地筹划人生,坚定地相信未来。)
那些理智而谦卑的人会懂得摸着预筹的石头,一步步试探着前进。目标就是前方,是绿洲,是沙漠;是海洋,是新大陆。一切都不可预知,但是一切都会到来。(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以比喻作结,收束全文。)
得分亮点借鉴
1.内容:论据引用丰富。《红楼梦》、李白、史铁生名言、唐山地震、英国恐袭、食指诗句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既有事实,又有俗语,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们不能一味盲目预测生命,而应理智地筹划人生这一论点。endprint
2.表达:全文论证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本文首先论述人们都有预测人生的祈求,但是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盲目的预测是不靠谱的,是没有意义的,随后指出我们应该理智地筹划人生,坚定地相信未来。
3.特征:比喻修辞运用非常巧妙。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摸着预筹的石头,涉过生活的激流”等比喻都非常形象,使全文论证显得生动活泼。
写作得分
内容分25分+表达分25分+发展分20分=总分70分
【标杆文深度解析】
预测
□一考生
她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看到照相馆的老头陷在藤椅中闭眼睡觉。老头的手里握着一支水笔,搁在肚皮上一起一伏。
“老板?”她打破陈旧的照相馆的寂静。若换作从前,她或许会等上几分钟,也显得有礼貌些。但现如今她没有工夫顾及他人了。
老板睁眼,上下打量她——正如往常她所有的亲朋好友,刻意地用那双从泪光中分离出来的眼神,竭力猜想她脑海中敏感的想法。
“拍什么照?”老板从藤椅上下来。这会儿她才看清老头的模样——个头小,苍白的嘴唇间蹦出几个字,口腔内牙齿也掉得差不多了,反光的空脑壳与额前挤成虫一般的纹路像是一张死皮附在人骨上。她忽然意识到这种不礼貌的、让人极其厌恶反感的打量,别人也会用在自己身上,并且下意识地预测到这个老头的年龄、健康状况与背景。
古稀之年,秋叶飘零般的体质,空巢老人,必是孤独终老。这样的预测,仿佛是下定义时的决绝与残酷,但又真实得无懈可击。同病相怜,但又各有各的不幸。她想。
“拍什么照?”老人又问了一遍。
“冥照。”
不约而同的静默。
她患了癌症。
她从老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眼中看到自己的那副模样——正在宣读死神下的判决书的自己,正紧紧握着造物者所赐的各个器官、血液、细胞,想要把心挖空了将这些装进去藏起来,想要推翻一切穿着白衣服的男人女人说的“活不过一年”的预测。
老人什么都没说,安排她坐好后按了快门。
闪光灯的瞬间闪烁,让她有一种处于生命荣光的片刻氛围中,想象从现实割裂出来的毁灭冲击了她的眼睛——她因为自己的死而哭了太多太多次,甚至在这哭中有一种因为自己的无能而恼羞的愤怒。
她啜泣,进而歇斯底里起来。她扔掉了一切为人处世的礼貌,在老头面前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疯狂起来。
老人泰然,抚着她的背,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说。苍老的手掌搭在她剧烈抖动的肩上,仿佛刚进门时搁在肚皮上一起一伏的水笔。
三个月后,女孩去世。因为过度压抑与恐惧,她跳出了医生的预测——没有熬得更久些,但又是深陷了进去。
照相馆的老头在某一天清晨,突发心肌梗死去世,和女孩当初的预测一般,然而却在后半生中,在藤椅上写下了长达一年的日记——至少老人的子孙是认得他的。
阅卷专家解读
1.双线结构,主题鲜明。一条是以“她”的生命轨迹为线,一条是以“老板”的生命轨迹为线。“她”身患绝症,却不安于已有绝望的病症而暂得生命的意义,即不想活在对生命终结的预测中;“老板”亦是行将就木,但是他能安享生命,在藤椅中安闲睡觉,偶尔为上门的顾客照照相,行进着他的生命,还安慰“她”,还写了长达一年、准备留给子孙的日记,实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两线平行又交织,对比鲜明,突出了主题——面对生命的磨难,应该坦然地对待,尽可能延长生命,又活出生命的价值。
2.细节刻画,形象鲜明。作者在刻画“她”与“老板”时,利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比如刻画“她”时,从“她”的亲朋好友、“老板”的眼神及“老板”对“她”的反應来写,刻画出女孩身患绝症、对生命失去希望的形象;比如刻画“老板”时,采用正面描写——“闭眼睡觉”、水笔“在肚皮上一起一伏”、“苍老的手掌”,采用侧面描写——透过“她”之眼来写“老板”,刻画出“老板”时日无多但仍乐观的形象,为后文二者不同的终结方式做了很好的铺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