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壮丽
摘 要:小学语文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为成熟的学科之一,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将微课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来观察、改善、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能力
一、微课应用于教学的研究现状
微课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走红而一度炙手可热,教育界许多学者试图探讨一些有关微课应用于教学的可能性与优势。国外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线课程的应用探索,率先将微课程用于教学的是美国圣胡安学院,其职业安全课程的在线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但是微课面向的主要对象还是学生,将微课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很少。
当前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教师专业发展”模块,研究范围广,包含教师知识结构、发展阶段、专业素质、促进策略等,但针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其系统性和深度远远不够。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色
1.基础性、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历来是公认、权威的观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中提到:“语文是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人文性、思想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不仅要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質和科学文化素养发挥积极作用,更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新版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最新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只是高中内容是初中内容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这些都反映了语文学科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3.开放性、多样性
在内容上,语文学科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从达官显贵到普通百姓,涉及范围广。在形式上,从诗歌到散文,从排比到拟人,形式多样。不管是读、说、唱,都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开放型与多样性。当然,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阵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看小说、报纸、演出、广告、标语等,语文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
4.实践性、应用性
正所谓“韦编三绝、闻鸡起舞”,又所谓“学而时习之”,就是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学,更要反复练习。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阅读、写作、表达等不仅语文的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语文是一种语言学科,学习语文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以语言文字运用”这个中心。
5.探究性、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往往存在偏重于死记硬背、口耳相传,比较机械乏味且效率不高的弊端。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方式,让其在探索中去研究、创造。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与语文独具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不谋而合。
6.时代性、超前性
语文不仅能够记录、反映历史的发展轨迹,更能反映活生生的现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语文学科的文化特质,使其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联系,成为引领人们前进的动力。
三、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还要通过外部激励策略提升其思想深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还可以通过计入年终绩效评分等外部激励策略对教师进行督导。
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设计是一节好课堂的前提,它使得教师有迹可循、有矩可遵;同样一节好的课堂也不能照搬教学设计,要将条条框框打破。教师和学生都是特殊的群体,学生的思维变化多端,课堂教学环节也是瞬息万变的。一节好的课堂不仅是设计的,更是生成的。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更多情况,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資源的利用能力。教师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的高低体现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保证了信息化课堂的顺利进行。
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还是教学后的反思都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比较课堂实施前后的反差,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因素如政策的激励,更加需要教师自身意识的提高。一个自我提高意识强的教师,其专业能力也会快速发展。个人的不断内省,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保障,能够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迁移。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将在中小学兴起一股课程改革的风潮,甚至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微课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大规模应用方面尚属空白,对微课运用于小学教学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期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健,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2]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