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但是,影视艺术作品的生产良莠不齐,出现了普遍的低俗化、虚假化、泛娱乐化的高碳病象。相比之下,也存在着大量遵循艺术真实的低碳美学原则的低碳艺术作品,实现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美学构成上的真实可信和有机统一,深刻的反映了真实人性,易于激发审美主体产生陶冶型自由情感,使审美主体的心灵受到净化,情操得以陶冶,益于审美主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从结合冯小刚导演的具体电影作品,分析其低碳美学中的内容真实。
关键词:低碳美学;艺术真实;内容真实
所谓低碳艺术就是在文本构成上以客观真实或主观真实为主要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为基本辅助,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从而促进审美主体身心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1]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都隶属于内容真实范畴,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理性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后者是一种情感的真实、修辞的真实。两者都能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因此都能单独构成低碳艺术的充分条件。[2]主观真实的低碳美学特征主要多见于艺术创作风格相对主观化、个人化比较突出的艺术家的影视文本当中。显然,与主观真实不同,冯导的作品大都遵循低碳艺术美学中客观真实的原则,善于在影视文本中表现和再现一种真实的人性、文化、知识以及规律,这足以激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启迪欣赏者的思想,产生陶冶型自由情感。因此,本小节将着力分析冯导的低碳影视本文中的客观真实特质。
艺术文本的客观真实是静默、冷静的对社会、历史的沉思。影片《唐山大地震》表现和再现了地震过后关于人性的痛苦挣扎与救赎,达到了影视文本的客观真实。电影将叙事的主体放到了灾难后人们的现实行动和精神行动,人们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和温暖,亲情的存在让观众感受到爱的力量。电影希望回归对人是心灵和我精神上的关照,电影旨在表达对灾难过后人性的展现和表达。李元妮在电影中的形象不只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她的性别、形象、身份代表著广大的中国传统普通女性。正如影片中方达的台词,“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32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在她身上体现着传统中国女性的道德坚守,面对在地震災难中失去了丈夫和女儿的处境,依然没有听从婆婆的劝说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唐山,她怕万一他们有一天回来了,找不到家了。在长达的32年的日日夜夜的等待和坚守中,痛苦、煎熬、希望种种复杂的状态集于她一身,这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从一而终的信念,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责任与深爱突出中国女性对亲情、对家庭的忠贞与坚韧。特别是徐帆个人精准、到位的表演,展示了李元妮这个形象丰富的人性内涵,让读者体会到了特定环境下人性的痛苦与坚守,平凡但不普通,真实的母爱,质朴、坚韧、温暖的情怀。当姐姐方登在弟弟方达的陪伴下回到家,她进门看到与父亲的遗像并排着的是自己的遗像。当镜头定格在遗像前面的西红柿时,她意识到母亲并没有忘记她,而是时时的牵挂着她。角色人性中的真实情感被激发出来了,观众也感同身受。之后,年迈的母亲突然下跪:“登啊,妈给你道个歉,这么多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母亲的这种举动再次调动起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并且为之而触动,观众为这惊天的一跪感到震撼,因为观众对人性的共鸣是无关政治、无关国家、无关民族、无关文化、无关道德的。现实时空中的地震持续了23秒,而影片中主人公精神空间中的“余震”却一直持续了整整32年,直到母女俩相见的那一刻,积压在两者内心中的包袱和心结才被解开。电影着重表现地震灾难后,历经磨难的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和心灵空间的重构,去发掘在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是主流意识的现实表达。灾难毁灭的现实空间是容易重构的,而灾难后民众心理空间的重构是相对困难的,冯导对灾难视角下人性的剖析和表达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影片的自由情感得到激发,心灵也受到净化和震撼。
影片《一九四二》向我们展示了大荒之年和战争年代下河南民众的悲惨遭遇,其中流露出的是人性中希望的破灭与重生。影片题材固然令人沉重的,然而低碳本文不在于一定创造理想化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而是诉诸对人性的表现,给审美主体以精神上、思想上的启迪和鼓舞。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是逃荒这一民众群像的代表,导演凭借对两个家庭的悲惨遭遇来展现人性中的坚韧和不灭的希望。悲惨的遭遇,希望的破灭从瞎鹿的母亲在逃荒过程中遭到日军的袭击死亡就开始了,接着瞎鹿在偷驴的过程中惨死在国民党军队的锅里,随后一连串悲剧和凄惨不断上演,老东家的少奶奶产后因食物短缺而活活饿死,星星和花枝相继被卖,栓柱因捍卫信物被日军刺死,最终,老东家于慌乱之中失手将襁褓之中的孙儿捂死,至此,逃荒之路的绝望达到顶点。在影片的结尾处,老东家收留一个孤儿,两人相依相携的背影逐渐远去,表达了“走下去,活下去”的主题,使人性中的希望之火再次燃起。虽然这火苗微弱,但当观众的凝重的、悲伤的情结积压到影片影片最后的时候,这种人性的力量会鼓舞观众,使得审美主体获得心灵上的蕴藉,观众的陶冶型自由情感得到大量激发,从而达到影片的客观真实,影视文本中独到的低碳美学特质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冯导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可以算得上低碳艺术的文本,从导演到表演,凭借的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以及演员的低碳表演,其在内容上符合低碳文本的真实美学特质,为观众带来心灵的启迪。本文中关于人性的问题带给人们深深地思考和回忆。纵观冯导的影片引发了观众心灵深处的诸多人性思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引起观众普遍的情感共鸣,符合低碳艺术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马立新.苏月奂.《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
[2]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理论学科,2014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李涛(1993—),男,汉,山东日照,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