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怒江流域傈僳族舞蹈

2017-10-15 05:41孔军
北方音乐 2017年10期

【摘要】傈僳族舞蹈因地区不同而不同,17世纪时的傈僳族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慢慢傈僳族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形式多样化的民族风俗文化。傈僳族舞蹈以人的主观情感通过人体内在本能的自然表现形态,以美的线条、韵味,辅以美的音乐,美的服饰,来表达人们内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作为反映人们现实中生活、劳作、孕育、抒发情感的手段。

【关键词】傈僳族舞蹈;古氐羌人;象形舞;自娱性舞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傈僳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积累和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带着原始气息,质朴诱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地区的变化日新月异,自身民族文化价值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人们对于远古洪荒时代的认识,通常是靠古代人类留下来的石器和青铜等考古材料来进行考证研究,而探求洪荒时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多是从神话传说、谚语、诗歌、史诗等当中得到一些反映和了解。

傈僳族的《创世纪》、《天、人的形成》、《石月亮》、《尼莫祭歌》等史诗与神话传说反映了傈僳族的形成过程。使我们看出他们的先民是经历了洪荒原始时代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要追溯的傈僳族灿烂文化的源头。

史书文献《南诏野史》(下卷)记述:“栗粟,衣麻拨氊,岩居穴处,利刀毒矢,刻不离身”,“尤善弩;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从此制服西番”。文献可见傈僳族的勇敢机智,并且曾打败过西番的统治者。居于蒗蕖,亦即今天云南永宁县当瓦、知甸等地方的傈僳族,在崇祯年间,处于地方封建土司的奴役之下。清时,傈僳族人民居住的地域,分属四川的西昌府,云南的丽江府、大理府、楚雄府、永昌府、永北直隶厅和武定直隶州。属于怒江、澜沧江北域和泸水地区的傈僳族,则分别受维西土千总和六库的段氏土司所统治。因散居地域辽阔,同汉族、彝族、白族、纳西族、藏族、怒族、独龙族、阿昌族、德昂族、景颇族等民族交错而居,有的同居一个寨子,共同生产生活。

正因与很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繁衍,与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汇、相互学习、相互受影响,今天的傈僳族文化得以更加更快的发展,向世人们展示了五彩斑斓的傈僳族文化。

二、源于生活显现傈僳族舞蹈雏形

傈僳族的诗歌常常与舞蹈同时进行,对歌同时伴以徐徐的舞步。舞蹈各地也有不同,怒江地区的舞蹈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瓜克克”,意即欢乐的大跳,通常在夜晚,男女老少手牵手,围成一大圈,一步一跺脚,吼一声地跳着。另一种是“迁哦”,意即整齐的跳,男女在一起,整齐轻盈地挪动步伐,慢慢地跳。有围成圈的,弹“起奔”(一种四弦琵琶)或吹竹笛者,站在中间;有排成行的,则男女各一边,男进女退。不同的舞蹈舞步和音乐,反映了不同的舞蹈形象,有仿各种生产、生活动作的挖地舞、播小米舞、烧栗炭舞和打籼米舞,还有淘金舞、射击舞、姑娘收麻团舞、砸核桃舞、拍手舞、脚跟相碰舞和“老辈子舞”等。

傈僳族的舞蹈大多都是自己边舞边弹奏或吹短笛、竖笛为舞蹈伴奏,有的就只用跺脚声为舞蹈节奏。傈僳族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傈僳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傈僳族舞蹈其步法轻盈简单,可是变化多端花样性强。脚步步法变化主要有点地、刨地、三步一停、三步一提、三步一蹲、左右跺脚、双跺脚、双人钩脚、跳撩、转撩等等形式各异。舞蹈形式也较为丰富。

(一)生产舞

傈僳族生产舞来源于他们生活所处的环境,生产舞基本动作为半弯腰状态,膝盖稍弯而有力,因为傈僳族所处地势都是在一定角度的斜坡,所以脚下必须站稳,脚步有力而不机械,生产舞动作都是以生产中的易见的拨草、砍树枝、播种、挖地、填土、收包谷、背包谷等动作完成的。开始舞蹈体态都在半弯腰,膝盖稍弯状态,脚步是两步一撩,做两次,再接5拍子和7拍子的脚步各兩次,手势先是拨草动作,重复以上节拍两遍,在换砍树枝手势,手势在节拍重拍砍下,接着换挖地、播种等动作,最后丰收时身体直立,脚步踩着同样的节奏,手势跟着节奏的快慢(重拍摘)摘下果实往自己背着的篮子里扔。

(二)迁哦舞

迁哦舞是众多傈僳族舞蹈中广为人知的一种自娱性极强的舞蹈。迁哦舞的步法也是很多傈僳族舞蹈发展的基础。傈僳族舞蹈基本动律都在于腳步点地和撩脚的变化,有时候一点一撩,有时却点多次撩多次,这就看舞者弹奏的乐曲,基本体态为直立稍仰,双膝放松、脚步轻盈稳健。

(三)刮克舞

刮克也是从迁哦舞步变化的一种休闲时人们极为爱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其舞蹈动作和基本舞蹈体态都是迁哦舞舞步一样,只是在迁哦舞舞步上加以改进,发展了提脚、钩脚和抬脚。舞蹈基本动律都在于点地和撩脚的变化,加上男女钩脚,有时候一点一撩,有时却点多次撩多次,这就看舞者弹奏的乐曲,基本体态为直立稍仰,双膝放松、脚步轻盈稳健。

三、结束语

热爱生活,爱好艺术的傈僳族人民,把诗、歌、舞蹈紧紧的结合在一起,边歌边舞,傈僳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反映他们的历史、生活、情感、意志和意愿的很多艺术佳作。傈僳族音乐简明朴实、平易近人;音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舞蹈表现较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没有固定的规律,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场合、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族民间文化如绚丽的百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高亢、悠长的歌、那矫健、风趣的舞也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支奇葩。

作者简介:孔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舞队队长,国家三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