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普通高校的钢琴教学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将以“微课”运用为切入点,来探析依托“微课”实现高校钢琴教学多元化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微课;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钢琴是乐器之王,也是高等院校键盘专业的主要学科方向。建国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对钢琴专业的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双基”扎实且具备一定职业拓展能力的高素质钢琴演奏人才,赢得了演艺团体、中小学校、群艺部门、音乐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一、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前高校钢琴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中尚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和发展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未能真正重视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等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当前,高等院校钢琴专业普遍将教学与训练的重点放在钢琴视奏与背谱演奏方面,而对于各种伴奏形式则基本没有设立专门课程来予以强化训练。在相当多数的高等院校里,钢琴伴奏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而非专业基础课来开设的,甚至部分院校根本没有设立任何的伴奏类课程。这不仅导致声乐艺术钢琴伴奏、舞蹈钢琴伴奏等各种类型的伴奏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而且使中小学校及演艺团体所迫切需求的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科目的教学与训练也难以得到根本上改良和优化。导致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学科目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难以达到“无缝”匹配和衔接,对毕业生的求职上岗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未能将音乐审美教学有效地贯彻、渗透到日常的钢琴演奏教学与训练当中去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及其引申出的情感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贯彻审美教育的理念,那么钢琴演奏的教学与训练就难免会沦为单纯的技术操练。目前在部分高校的钢琴专业中,审美教育仍未能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导致学生往往能够快速弹奏一串串直白的音符,但就旋律层面来说却难以体现出力度轻重、音色明暗等方面的对比变化,在和声层面也缺乏左右手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导致其弹奏的声音更像是连缀起来的机械性按键音而并非悦耳动听的钢琴乐音。这也就凸显了在我国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贯彻、渗透音乐审美教育意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教学范奏和精练曲目单调
教学与训练曲目多为国外教材练习曲或外国著名作曲家的独奏作品,而对民族化钢琴曲则较少涉及。由于钢琴是一件西洋键盘乐器,所以我国高校的钢琴专业总是有意无意地倾向于采用国外教材的练习曲或外国著名作曲家的独奏作品来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曲目。比如《拜厄》、《车尔尼599》、《车尔尼849》等经典西方钢琴教材长期作为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主体教材来使用,在部分高校甚至是唯一的教材选择。当然依托这些久经考验的成熟教材来展开钢琴教学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依赖此类教材也会造成学生掌握曲目单一、艺术视野狭窄的弊端。尤其是对于民族化的钢琴曲则更是较少涉猎,往往安排在非重点的泛练曲目中由学生去自行练习、自行参悟。这导致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难以突出民族音乐特色,也难以从教学及人才培养、储备的层面对建立“中国风格的钢琴学派”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
(四)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基本上仍是沿袭既有的期末考试作为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这导致部分教师将整个学期的教学和训练曲目锁定在有限的几首甚至是一首作品上,目的就是为了在期末考试时仅测试平时训练的曲目从而让学生获取较好的成绩,师生皆大欢喜但却难以从根本上促成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起更为多元、更具包容性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就成为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亟待解决的一道课题。
(五)未能有效引入和利用“微课”等新兴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學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钢琴教学中基本普及了数码钢琴集体课以及多媒体的电化教学模式。然而,对于一种基于移动信息网络而诞生的新兴教学方法——“微课”法则尚未能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与改革尝试。“微课”是一种时长控制在5——10分钟以内的教学短视频,集中解析一个基本知识点或一项基本的技能。从“微课”的形式及功能来看,它是非常适合钢琴教学采用的。因此,引入“微课”、依托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来重塑高校钢琴教学的格局和面貌,也成为了钢琴专业教学改革中一个富有创意的突破方向。
二、改革、完善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思路与方向
在上文中,我们简要分析了当前普通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而在本部分,笔者将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以“微课”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来尝试提出一些改革、完善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思路与建议:
(一)引入“微课”来发展钢琴专业的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教学模式体系
我们知道,钢琴专业的学生需要有机、灵活地运用在曲式、和声、视唱练耳乃至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中所学习到的曲式写作知识与技法、和声编配及和弦连接、和声进行手法、民族民间音乐的各种艺术现象和音乐写作及演奏方法,化技为巧,才能达成较高质量的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因此,如何才能将上述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与钢琴演奏技法的教学实现渗透性地有机融合,就成为建构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可以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解决这个问题。即,按照钢琴伴奏教学的要求,把曲式、和声、视唱练耳乃至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中与伴奏技能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摄录、制作成“微课”教學视频;然后将这些“微课”视频有机地穿插到钢琴演奏教学中。比如,我们在钢琴演奏及伴奏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曲目讲解属七和弦的用法及其色彩效果时,我们就可以插入有关属七和弦的“微课”视频,利用现实教学情境与“微课”所设置教学情境之间的同向化、综合化的视听信息输入刺激,来帮助学生快捷地领会、掌握曲式、和声、视唱练耳等课程中所学知识、技能在钢琴伴奏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这样我们借助“微课”,就能够将上述课程的“双基”教学同钢琴演奏及伴奏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促进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恰切、有机、灵动地将在曲式、和声等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钢琴伴奏实践中去,转化为实用化的伴奏技能,最终帮助其建立起高度实用化的钢琴即兴伴奏及自弹自唱技能技巧体系。
以上,我们概述了借助“微课”法来联接钢琴伴奏教学与训练和其它兄弟科目教学的思路。而在实践中我们实际上海可以按照这一思路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体系化的“微课”群系,来将钢琴伴奏教学、训练与其它兄弟科目的教學丝丝入扣地对应联接起来。与此相应,还可以建立起钢琴伴奏教学的“微课”视频体系群。这样一来,钢琴伴奏教学“微课”群系同相关兄弟科目的“微课”视频教学群系之间就能够形成丝丝入扣的匹配、对应和联动关系。这样,则曲式、和声等科目的教师在讲解本课程知识和技法时可以灵动地插入钢琴伴奏课程中与这些技法存在密切关联的“微课”视频;而钢琴伴奏教师也可以有机、灵动地插入与所教伴奏技法密切关联的曲式、和声等兄弟科目的“微课”视频。从而实现钢琴伴奏与相关兄弟科目教学的有机互渗,帮助学生更加快捷地发展出实用化的钢琴即兴伴奏技法技能体系。在这里,我们以即兴伴奏教学为例,展示了建设钢琴演奏教学与兄弟科目教学相匹配的双向性“微课”视频群系来融会贯通多科目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而这种思路与方法,仍可运用于下面的钢琴音乐审美教学及民族化钢琴曲教学当中。
(二)以对比统一的规律为指导,依托“微课”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丁善德先生曾谈到: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比和统一;统一的因素多了就要突出对比,对比的因素多了就要趋向统一。而钢琴音乐也是如此。比如钢琴演奏中音域的高低、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明暗、速度的快慢,都表现为各种音成分之间的对比和统一。正是借助音成分之间的对比统一,钢琴演奏才能营造出丰富的音乐表情,贴切地传达出乐曲的主题思想与内蕴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遵循对比统一的审美规律来指导、设计钢琴演奏审美教学的宏观框架。然而具体到微观层面,仍然可以借助“微课”来实现审美教育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具体方法,则可将音乐美学中与钢琴演奏审美教育相关的内容制作成与钢琴演奏教学相适应的“微课”群系,进而建立起钢琴演奏教学同音乐美学教学之间相匹配的双向性“微课”视频群系来融会贯通这两大科目之间的教学,从而实现审美教育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渗透与融会贯通。
(三)将代表性的民族化钢琴曲目引入钢琴演奏课程当中
引入民族化钢琴曲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所演奏的曲目更为有效地适应当前社会公众对于钢琴音乐的审美需求,其作用和意义已在上文论证清楚,在此毋庸赘言。但是钢琴演奏教学的课时量是有限的,即使引入民族化曲目,也不可能像599、849那样占据教学曲目的主体位置。如何才能依托少量经典曲目实现对于民族化钢琴音樂创作与演奏技法“事半功倍”的高效教学呢?笔者认为仍可借助“微课”。将民族化钢琴曲常用的曲式、和声方面的独特创作技法制作成特色化的“微课”视频,依托这些视频来精讲、精练代表性的民族化钢琴曲目。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民族化钢琴曲的创作思维和演奏要领。进而举一反三、取精用弘,在泛练此类作品时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演奏要领的参悟,从而有效地培养其演奏民族化钢琴曲的适应性和相关乐感,从根本上建立起以丰富、包容、实用为特点的高校钢琴教学曲目体系。
(四)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式的形成性评价机制
近年来在某些高校中兴起的“电子成长档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其主要方法是: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实时性地录制其演奏的音视频,并以文档、图片等形式来辅助性地展示其在相应阶段的学习成果。将这些音视频文件、文档和图片汇总存入计算机,建立起足以表征学生各阶段学习成果与水平的“电子成长档案”。这样,不仅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电子档案来更客观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且学生本人也可以通过浏览这些电子档案来重新发现自己在钢琴演奏学习中的成长轨迹,发现自身潜能,肯定自身的努力和成绩。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能动性和主动探索意识,最终帮助钢琴教学发挥出情感教育的“育人”功能。
(五)将“微课”传输到网络,建设高校钢琴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
在上文中我们展示了“微课”在传统课堂钢琴演奏教学中的革命性运用方式及其潜在的巨大作用。实际上,“微课”的巨大价值还在于移动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将前文所述的各种钢琴演奏“微课”系群及相关兄弟科目的“微课”教学系群传输到校园网络上,建立起综合性的钢琴教学网络“微课”资源站点。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等工具引导学生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浏览这些网络“微课”来展开自主性的自学、自练。如此,则不仅能够有效拓展钢琴教学的课时量,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钢琴演奏的策略及能力。这样,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借助“回课”的形式,通过检测来掌握学生自学钢琴“微课”的效果,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这样,传统课堂的教学任务就有望转移到课后通过学生自学网络“微课”来完成,而课堂本身则成为个性化解疑、纠偏、指导与训练的场合,最终建设成为高校钢琴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推进钢琴教学实现适应信息社会的教学变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微课”是一种在现代网络科技下催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将其应用于高校钢琴演奏课程教学,就不仅有望实现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有望建立起高效化的即兴伴奏及民族化钢琴曲目教学体系,而且可能大大拓展钢琴教学的课时量,最终建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故而笔者在本文结束部分呼吁,高校钢琴专业应顺应形势、把握机遇,大力推进以“微课”应用为核心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学改革、试验与探索,以期促进高校钢琴教学面向信息化趋势的有效改革与转型。
参考文献
[1]刘洋.浅析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在当今钢琴教学中的地位与处境[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2]丁运东.谈钢琴伴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方音乐,2010.
[3]黄绮.网络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音乐时空,2015.
作者简介:宋扬(1981—),女,四川人,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俄罗斯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与室内乐演奏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