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北梆子的传承创新

2017-10-15 03:46刘珲张纯琦张立佳
北方音乐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刘珲 张纯琦 张立佳

【摘要】本文对河北梆子的起源、发展现状、存在的美学内涵进行了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从立足燕赵文化、保留本土语言、丰富技艺文化、保护发展民俗活动及传承弘扬民俗文化四方面进行傳承,最后从剧本、艺术表现、人才培养、理论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在传承基础上的进行创新的观点。

【关键词】河北梆子;燕赵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河北梆子是由康熙年间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道光年间(1821——1850)正式形成,是目前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20世纪以来,受到现代文化和新兴艺术的双重冲击、人们审美的变化,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都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形势下,河北梆子也是“风光不再,惨淡经营”,导致很多河北梆子改革者为了传承和保护它,而进行盲目的改革,试图建立新的演出模式,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弱化、丧失了河北梆子的特色,陷入改革的误区。

一、河北梆子的文化和美学内涵

戏曲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作为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首先必须弄清其骨子里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才不会在传承和创新中弱化和丧失特色,出现舍本逐末的局面。

(一)燕赵文化特质形成的独特美学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地方剧种的河北梆子必定也会受到河北燕赵文化的影响。燕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局势动荡、战争频发的地区,尤其是清朝时,外国列强烧杀掳掠、中华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需要一个途径去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促进了河北梆子的迅速发展。但是,自古河北人性格就比较刚强,才有“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这样的典故。因此河北梆子的特点也是有柔有刚,既保留了山陕梆子原有的粗狂豪放、慷慨悲壮,又融入当时人们对凄苦生活的哀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鲜明的方言特色彰显朴素的思想情怀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标识和特色语言,它会影响很多方面。河北方言亦是如此,它对河北梆子的创作、传播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河北梆子中,不论你身份多尊贵、地位多顯赫,你都可以用方言来描述,甚至在戏里生气时你可以像山野村妇般对骂。这种朴素的表达方式,传达了创作者内心对社会人人平等的追求,河北梆子所提供的正是这种朴素的思想。故而后来的作品也越来越贴近河北百姓的生活,更加适应河北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

二、河北梆子的传承

通过以上对河北梆子文化和美学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对河北梆子的传承和创新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核心本质、适合当代历史条件和人们审美的内容保留下来,对于不适合的部分进行改造或摒弃。

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一)立足燕赵文化

河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河北梆子创作的源泉,为其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只有立足本土的燕赵文化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不背离剧种的本质特色。

(二)保留本土语言

河北梆子的改革一定要保留本土的语言,这样才能被河北观众所接受,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河北梆子使用了河北的方言,才使它有了别具一格的特点,才有了别的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地位。

(三)丰富技艺文化

高超的技艺表演的润色,使昔日河北梆子具有奇特的美感享受,人们为发源于本地区的技艺搬上舞台而感到振奋,发现美、表演美的艺术精神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为其表演增色不少。因此,现代河北梆子改革不应忽视地方特色的技艺表演,应加以重视和继承,合理地发挥地方技艺文化,以丰富河北梆子的表现形式和表演内涵。

(四)保护发展民俗活动,继承弘扬民俗文化

河北梆子和民俗活动的高度融合,彰显着燕赵大地的民俗文化,承载并弘扬着戏曲文化,而燕赵民俗文化又是河北梆子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是河北梆子的传播载体,正是这一土壤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民间活动和民俗文化加以保护和发展,这也是在变向地保护河北梆子。立足于民俗、继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才是改革的正途,才是剧种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机。

三、河北梆子的创新

(一)剧本创新

河北梆子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只适合表达悲剧情绪、抗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稳定,这种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应该采取迁就态度,在剧目的生产上,要选有悲剧因素的剧本,尤其是英雄悲剧精神,因为英雄悲剧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阶层的民众都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河北梆子并不会落伍于时代,只不过需要从业者认清路线、找准切人点,一方面对传统剧目的整理要体现现代化内涵;另一方面对现代戏要挖掘时代精神,符合现代艺术理论。

(二)音乐表现创新

河北梆子在音乐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男女唱腔同官同调,男演员都采用八度假声唱法,甚至在男演员不能胜任时就干脆用女演员扮演男角色,这就使得男性唱腔不断退化,也限制了音乐的表现力。要想改变现状,唯有摒弃这种唱法,吸收借鉴姊妹艺术为己所用,借以丰富健全剧种的音乐功能。

(三)人才培养创新

人才是剧种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河北梆子的教学现状是传统教育和现代需求严重相悖,这是制约河北梆子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唯有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让其与时代接轨。在此基础上,留住现有人才、提高现有人才水平,对现有人才实行再教育。

(四)理论研究创新

关于戏曲艺术要改革的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后就一直争议不断,关于怎么改革、改革什么,最终也没有定论。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没人去认真总结到底河北梆子的改革成果有哪些,所以无数次的改革依然不清楚到底要坚持哪些、改进哪些、丢掉哪些、推广哪些,没有专门研究河北梆子改革的理论成果。这种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研究意识淡薄的现状,也使得后面的改革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探寻不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加强理论研创新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吴守斌.河北梆子改革中的民俗性与现代性的思考[D].兰州:兰州大学,2010(05).

[2]姚秀梅.河北省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8).

作者简介:刘珲(1979—),女,土家族,湖南怀化市人,讲师,独唱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学及相关理论。

项目名称:河北梆子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科技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6ZR003)。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