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信息化的数据时代和90、00后高职学生的个性特色,《形势与政策》要顺应时代,服务学生,则必须坚定教学改革步伐。本文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精选专题内容、慎选责任教师、坚持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方式的教改思考。
关键词:新环境;形势与政策;教学
2006年起,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思政理论课课程方案,各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多年来,广大教师和学者不断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许多旨在提高教学实效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亦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四方面建议。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新环境
当前,新的信息社会环境、新的学生个体、社会对教育更高的期待是高职三大思政政治理论课之一——《形势与政策》必须面对的,为达成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教育管理机制还是具体的教学模式方法都要适应这样的新社会背景,教学改革正在路上。
在网络化、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们要适应这样的新环境,一是更新教育观念,否则难以与学生开展平等交流与沟通,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育。二是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否则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落后于学生,信息占有量少于学生,難以引导或主导课程教学。三是了解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否则难以发现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难以提供教学针对性。
当前,这一代90后、00后的大学生们,从大体上看,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显明,个性张扬又敏感,主张尊重和独立,对学校、教师、教学都更为挑剔。但笔者也感到:与本科学生不同的是,高职学生尽管“试图摆脱原有的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懒惰、羞于表达等主观因素作祟,学生宁愿在该课程中扮演‘听众的角色,而不愿意过多地动脑筋进行研讨”[1],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使学生事先已经能够通过网络、视频、媒体或专家博客了解到有关问题和观点,并结合网络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高职大学生理论功底又比较浅,分析辨别是非能力弱,自我管理、自控能力较差,经受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产品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对教师所讲授的思政理论课感觉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难度大、变化快、课时少,近百人乃至数百人集中授课难以实现充分沟通,而每次教学内容又都是新内容,教师备课难度大,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没有兴趣,上课玩游戏,看视频,看其他书籍,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甚至还会认为教师分析的问题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期望值降低。由此形成师生相厌的恶性循环。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新环境下,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当然需要教育主管单位、学校教务处、学工、团委、系部书记、课程承担部门、授课教师等多方面协同努力,需要从经费投入、硬件设备购置、教学计划制订、工作报酬计算等方面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不过笔者仅作为教师,本文也仅从一线教学的角度提出想法,抛砖引玉。对高职类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具有普遍实践意义、能深挖教学效果的,至少有四大方面,即精选专题内容、慎选责任教师、坚持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方式。
1、慎选责任教师。实施专题教学是广大教师的基本共识。适应专题教学要求,兼顾课程内容的稳中有变,并考虑到任课教师理应具备的渊博知识、政治洞察力、新闻敏感性,应首先慎重选择师资队伍,改变某些高校用各班辅导员、用班周会等形式进行不规范教学的做法。在统一排课的前提下,建议采取本校专职教师按照正常教学班课堂讲授和邀请外来专家作专题报告相结合,即从思政教师中选任优秀教师主讲基本政策理论部分,并邀请校外专家、党政领导、优秀行业代表主讲相关政策热点,由此,即能保障教师队伍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也为教学内容兼具稳定性和变动性、广泛性和专题性提供条件。
2、精选专题内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庞大繁杂,但是形势与政策的课时却非常有限,要做到稳中有变,就必须规范和完善选题内容。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年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题应集中在四个方向:国内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形势、重大政策与重大政治事件如“两会”等、其他热点问题。而在具体内容设计和案例采选中,一是以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国内和国际热点问题、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二是基本内容和重点案例与地区发展、高职院校发展、学生个体发展相联系,融合省情、市情、校情,服务学生,服务区域发展,将课程变得有趣、有用、有格调,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充分调研不同思政理论课程之间的内容设计,避免专题设计中的交叉与重复,实现功效的整合。
3、坚持集体备课。专题选定,即展开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沿三个环节展开: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课后交流。每个专题的备课首先是由1-2名责任教师承担的,责任教师要初步备出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这就是个人初备。具体说来,此时责任教师应对学生有所了解,认真研究课程大纲、相关材料,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力求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也要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在集体研讨环节,以各专题的责任教师为中心发言人,介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提出备课中的疑问,然后教研室共同探讨、相互补充,形成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的最终教案。当然,这样的教案在具体授课实施过程中也并非一丝不变,相反,还应鼓励教师在教案的框架内,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师个人特色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当改变和创新精神,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授课。第三环节是总结和提高阶段,即在授课结束后,任课教师们及时进行课后交流,重在教学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交流授课差异之处,以便今后扬长避短,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endprint
4、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辅,三者交融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这里的课堂教学并非指传统的说教式讲课,而是结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讲授、演讲、案例、辩论、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现代课堂。当然,在一个动辄就达百人的教学班上,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充分调动各项资源和学生情绪,说易行难,故而需教师慢慢探索并形成个人特色。结合近年的课程改革和笔者的教学体验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是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采用声色光影的演示、典型案例,以情感人;采用丰富的图片、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以理服人;采用专门的学习互动平台(手机APP最便捷)进行规范的课程管理,调控学生的考勤、答问、讨论、作业布置和完成,提升大班教学效率;采用网络连线将相关专业人士请进课堂,及时实现学生与专家的对话;有条件的学校可引进3D教学设备来帮助完成情景教学,创新更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通过信息化的现代课堂,将基础理论、优质资源、思维训练等用最生动精彩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有效扩容信息量,提高内容的吸引力,更能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活跃场景,促使学生愉快学习。进一步说,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传递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辅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往与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2]。所以本课教师尤其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政策、辩证分析时政的能力。
二是互动教学。有限学时内,大班授课往往很难实现充分的师生互动如课堂问答,故而可以考虑将更多互动放在课前和课后。如课前通过相关APP(如课堂派)发布信息任务例如选题投票、课前提问、资料搜集、观看视频、阅读文章等,课后通过APP发布作业题、延伸思考、阅读书目、调研方向等,其中有相当部分内容是可以由APP自动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形成平时成绩,所以教师虽会付出更多精力,但总体可控。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提升值得教师相应的付出。互动教学尤其注意两点。第一,虽然双向互动是教学常识,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都不应游离在教学之外,但对公共类课程,高职学生明显表现出学习的弱主动性。所以,教师要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上课前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写出来,然后教师汇总并根据选题方向,选出同学们最关心的专题,即便无法完全按照学生意愿选题,教师也可以在专题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关注的一些内容。又如教师选定一些专题,或提供专题名称,或提供讲授大纲,或提供参考资料目录,这样去引导学生自学,训练他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养成关心时事、了解政策的习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又如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限,教师讲授的理论难度不要过高,重在通过案例、数据以及多样的表达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讲授过于深奥,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很快失去兴趣和信心,那么所谓互动也就不可能出现了。第二,学生给予教师的所有反馈,教师都要进行及时评价,否则学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定向回馈,将很快回避和漠视教学。在教学现场,学生的答问、讨论、展示,教师都应现场回应,鼓励为主。在网络的班级群、手机互动教学平台上,学生的出勤状况、完成作业、阅读和观看相关材料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APP程序打出成绩得分,这也是教师的一种回应,最终计入总评成绩。
三是實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班人数往往较多,一年学时总计也才16学时,若以班级为单位的演讲、辩论赛等都要课前让固定的学生进行准备,实施意义不大,若安排外出参观访问,则耗时较长且难以保障如此大量学生的安全,所以不建议采取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针对本课程的特殊情况,可以考虑校内比赛和假期社会调查的方式。校内比赛,如调查报告、重大事件点评赛、摄影、征文、主题演讲赛等。假期社会调查,可与团委、学工及校内志愿者组织、协会等互相协商,以三下乡、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形式开展。
四是专家报告。专家可以是党政领导、学者教授,也可以是行业杰出代表,根据教学内容邀请相关专家到校讲座。当然,这样的专家报告学术性较高、信息量较大,但成本高、受众有限也是明显缺陷。在高职院校,限于场地和时间,这样的报告不可能直接面对所有本课程的学生,可采取同步网络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在互动教学平台(网站或者手机APP)上发布,要求学生观看,教学平台可以自动检测学生观看时间并计入平时成绩。也可以将其他高校或者机构发布的优秀讲座资源链接上学习平台,推荐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考虑经常性的送本校任课教师去外校或会议上聆听学习更多的专家报告,然后将最新信息、学习收获带回教研室带回课堂,即扩容了课堂,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素养。不太乐观的是,目前,根据公开的数据,例如2006 年对全国120余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问卷调查显示,“各高校平均每学期请专家做报告的比例占 14.92 %”[3],在高职院校这一数据可能还要更低。当然,单独一门课程组织专家报告确实面临难度,所以建议与其他思政课程、学校团委、学工和宣传部门一起,设计一套兼顾各部门需求的专家讲座方案,对外统一组织邀请,以形成相应的制度和文化最佳。
参考文献:
[1]陶然,顾晓静.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的困境与改革思路——以南京大学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林天伦.论生成教学的特征、原则与实施[J].教育研究,2010(6)).
[3]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SZQ201603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静(1982–),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