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勇
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任务,这是陕西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最新思考和谋划,夯实了“追赶超越”和“打赢脱贫攻坚”的基础,凸显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信心和决心。
促进就业增收,让群众生活更宽裕
共建新生活,要在“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和“收入”这个“民生之基”上做足文章。
一是抓紧贯彻落实国家规划。陕西编制了《贯彻国家促进就业“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就业能力,营造就业环境,努力将陕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陕西已成功将九县区纳入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在全省推广“平利社区工厂”等试点经验。同步开展金融支持返乡创业试点,推进与国开行合作发放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
三是依托新经济创造收入增长点。政策倾斜既突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在创造新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也注重发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色农业、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优势。对共享经济创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
四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2016年以来投资5200万元,支持长武、旬邑、平利等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2010年-2016年,累计投入1.9亿元,支持建成262个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五是进一步释放改革增收红利。陕西研究制定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方案》,针对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小微创业者等七大群体制定差别化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改善基础条件,让群众生活更便利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幸福生活的基本支撑。
一是抓紧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城通高速等“六通”目标,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约1500亿元,建成宝鸡至兰州高铁、地铁3号线等一批重点项目。
二是今年将开工建设咸阳机场城际铁路、地铁8号线、地铁14号线等,全面促进各类公共交通设施无缝衔接,大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内涝等问题。
三是完成投资170亿元,开工建设超过1万公里农村公路,全面提升农村道路通行能力,确保城乡居民安全便捷畅通出行。
四是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合理规划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6年以来投资4840万元,支持基层5个图书馆、博物馆项目建设。
五是累计投资约60亿元,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气化陕西”步伐,推动集中供水工程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不断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营造宜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舒适
宜居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展示着群众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
一是加强风道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2亿元省级预算内资金,支持县城供水厂、供水管线建设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疏解大中城市过密的建筑和人口,以资金换空间、用空间增绿色。努力实现新的城区里街区间有绿地、组团间有公园,给每个城市建设绿地、湿地公园。
二是2016年以来投入2.75亿元,支持47个标准足球场、体育场和“十四运”场馆建设,以确保每个县城都有标准足球场和体育场、每个城乡社区都有群众文体活动场地,确保2021年“十四运”顺利召开。
三是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已安排中央投资3213万元,安排大中型沼气工程14个。
解决难点问题,让群众生活更舒心
陕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今年以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社会服务兜底”等五大公共服务工程,积极优化幸福产业发展环境,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支持中小学、高校、县级医院、老年养护院、国家公园、足球场等21个专项、221个项目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缘地区办学条件。推进高等学校“四个一流”建设,支持倡导社会力量办学。
二是加快建设健康陕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重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和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使群众对常见病、多发病、职业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三是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兜底政策,织牢织密群众幸福生活的网底。
四是逐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拓展养老服务工作视角,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规范行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广度深度,为老人提供更加多元、柔性、优质、普惠性的服务,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得到妥善照料。
五是继续深化平安陕西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恐怖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脱贫攻坚,讓群众生活更美好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头等大事,面对2020年全面脱贫的底线任务,我们在牵头完成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任务的同时,积极配合推进各项重点扶贫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扶贫。实施优质生源签约计划,签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让贫困家庭子女看到学习的希望,受到公平、公正、高质量的教育。
二是加强产业扶贫。指导市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进行技术帮扶,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三是实施健康扶贫。加大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督导各市重点为贫困地区建设村级卫生室、幸福院、养老院等,使重点人群在医疗救治和生活照料上得到更多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