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读书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2017-10-15 18:02杨滨瑜
新东方英语 2017年10期
关键词: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

杨滨瑜

经常有同学跟我聊天,谈起对来美国读书的向往和期待。未知和好奇让他们对美国的生活充满憧憬和想象,但这里留学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转眼间,我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已经读博士二年级了,有了一些在这里读书的经验和体会。我想把这些经验和体会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更全面地了解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大家少走弯路,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谈谈学习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在学习方面的不同。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留学生在美国读书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就是“累”!这种身体和心理上的累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 语言问题

留学生无论英语多好,初到美国后都会感受到自己英语水平的局限。语言问题让我度过了最辛苦的博士第一学期,熬夜写作业成了我的家常便饭。这是很多出国读书的同学都会遇到的情况。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每学期需要选3~4门课,本科生要选5门课。就每门课来说,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生每周需要投入最低8小时的学习时间(包含预习、上课及作业)。这样算来,学生每周3~4天都要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可是这个基本的学习时间是以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学生为标准的,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上没有语言障碍,也不需要写完作业后一遍遍地打磨用词和句法。对于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这个时间至少要翻倍,所以留学生每周至少6天都在学习或赶作业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而对于美国的博士生来说,每周能完整地休息一天已经很不错了。来美国的第一年,我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是5小时,期末季更是经常写文章到深夜,只有寒暑假能够放松一些,不用再受deadline的折磨。当然,我算这笔账的前提是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全A和奖学金为目标,每周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安排的全部任务。如果以A-或者B为目标,日子确实不需要这么辛苦。美国老师给成绩还是比较宽容的,得A不易,但得B-以下也不那么“容易”。

2. 学习形式

来到美国之后,新的学习形式往往会让很多留学生觉得不适应。从课前准备来说,在美国学习必须要做好课前预习。每学期的第一次课,老师都会把这学期的syllabus (教学大纲)发给学生,并且对大纲中的各项要求和任务做详细的解释。也就是说,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对这门课和这学期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有了大体了解,老师在之后的教学中也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每节课上課之前都会有相应的阅读或者写作任务,这是很重要的预习环节,学生只有在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后才能跟上课堂节奏,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否则无异于听天书一样,或者在课堂上非常吃力。

课堂讨论也是在美国课堂上必备的环节。一般情况下,老师讲解和课堂讨论的比例可以达到3∶7,在博士课堂上更是80%的时间都由学生主导,甚至是学生作为discussion leader带领全班讨论一个话题,教授起到辅导讨论和引申思考的作用。写到这里,我想大家更能够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预习的话,你根本没办法参加讨论,也不知道大家在讨论什么,更谈不上贡献好的观点了。美国的一些教授跟我反映过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情况。在对这些情况做了一些了解后我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语言问题,想积极参与讨论,但是语言上受到限制;另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充分预习,确实想不出什么好的观点。较多的课堂讨论和小组任务跟国内个人做作业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虽然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会慢慢得到加强,但确实让很多习惯独自安排和完成作业的留学生感到不适应。

3. 成绩累积

与国内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好成绩在美国得来更加不易。国内学生的期末成绩一般由平时出勤、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共同决定,考试形式也多为测验。相比之下,美国的考核形式就多种多样了。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块组成:5%~10%的平时成绩(每次课堂的随堂测、小组展示、课堂活动参与等)、40%的期中成绩(测试、论文、小组项目等)和50%的期末成绩(测试、论文、研究计划等)。也就是说,学生的最终成绩取决于其一整个学期的表现,受每一次课堂测试和小组项目的影响,国内那种期末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突击的情况在这里是行不通了。我身边有不少在美国读书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同学经常跟我分享他们在期中和期末时期的“悲剧”,要喝着咖啡在图书馆熬夜到天亮,赶在deadline最后一刻之前把论文发出去。

聊聊生活

谈完了学习,让我们再来看看生活方面跟国内有什么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业余打工

在学生业余打工这方面,在美国应该跟国内有所不同。国内的大学生大部分可能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才出去实习,前两年出去实习的也有,但占少数。而相比国内的学生,美国学生则更早地走出校门挣钱——赚学费,打零工,补贴自己的生活费等。学校图书馆、星巴克、公寓楼、餐厅等地方是学生们经常打工的地方,时薪10~15美金不等。

在读博期间,我还在学校担任co-instructor的职位(辅导课教师)。当我跟我的美国学生谈起中国家长的付出时(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们总是很羡慕。我的班上有不少学生都在借学生贷款,毕业找到工作后再慢慢还钱。当然,这跟美国的家庭情况和学费数额也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家庭一般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不像中国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可以把全部的资源用在一个孩子的教育上。国内的大学学费大概每年5000元左右,很多家庭可以支付得起。而美国的一些名校(私立学校),尤其是医学院和法学院,学费动辄一年50000+美元(约34万人民币),便宜点的州立学校也要一年30000美元左右(约20万左右),这差不多是一个美国中产家庭的年收入。所以,很多美国学生都在读书期间贷款,用奖学金和业余打工的收入维持学习和生活。

美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更是依靠自己缴纳学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年龄都比较大。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情况不足以支撑他们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他们边工作、边攒钱,等到资金充足了,或者申请到奖学金了,再去读一个自己喜欢且对自己的职业有帮助的学位,这与国内学生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的情况截然不同。不少国内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了美国后发现美国同学都比自己年龄大一些,有的甚至大10岁以上。以我的同学为例。我们专业一共有6名在读博士生,我是年龄最小的,其他的5位同学有的曾是NGO组织的主席、高中校长或大学老师,他们最小的32岁,最大的已经40岁了。不得不说,这种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还是非常令人敬佩的。endprint

2. 注意安全

安全一定是留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刚来学校的第一天,我就收到了学校发来的有关安全方面的邮件,邮件里告诉同学们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做,拨打什么电话求助。入学之后,我还经常收到学校发来的安全警报邮件。学校里每隔一条街都会有一个自动报警器,发生意外时,报警人只要按一下按钮,学校的警卫就出动了。

同时,在美国读书的留学生一定要购买医疗保险(强制购买),保险费用比较昂贵,每年1000~2000美金不等,生病后可报销80%左右的费用,跟国内大学免费自动入医保不同。在美国校园中流传着很多跟保险有关的趣事,比如学生受伤后在不省人事前跟前来帮助自己的人说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不要叫救护车,我没事!”因为在美国,使用救护车的话,一趟的费用就高达600美金左右,如果病人进了Emergency Center,做了一些相关检查,那么使用救护车和做检查的费用加在一起,怕是要1000+美元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看病贵的问题。但是,单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我还是推荐留学生在美国求学时购买一份保障全面的保险。有的留学生只图价钱便宜,买了一些作用非常鸡肋的保险,生病报销时才发现有很多情况都不能使用。也有同学在上学期间自己中断了缴纳保险费用,或者保险到期之后没有续保,出现了生病后不敢去医院看病的情况,这就得不偿失了。

3. 生活习惯

最后,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一点在美国生活的社交“秘籍”,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提前預约。和朋友吃饭要提前预约(至少两周),和老师面谈要提前预约(至少两周),找工作更是要提前半年!也许你能理解和老师面谈要预约,可为什么和朋友吃个饭也要提前那么久预约呢?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是有工作的,他们可能也已经有家庭和孩子了,不止学校里这些事情。以我们博士班的聚会为例,我们通常都会提前一个月确定活动地点和时间,即使这样也往往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不能聚齐。如果你在国外学习或生活过一段时间,一定能理解有些海归在答应聚餐之前拿出手机说:“你稍等一下,我看一下我的时间安排。”你也一定能够理解他们在自己的备忘录上写:“下周五下午三点和James打篮球+晚餐。”他们已经习惯了做事情提前约好,把时间留出来,而不是晚上放学路上遇见之后就一拍即合一起去聚会。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感受。当然,上面这些内容都是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我相信每个同学的感受都会随着年龄、学校、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至差别很大。排名靠前的学校学术氛围也更加严谨一些,老师的要求也会更高,想拿全A确实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是,只要做好充分的语言和心理准备,制定好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就一定能够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中少走弯路,有所收获!endprint

猜你喜欢
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李德辉写生作品选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新加坡硕士生人数持续上升 高校提供更多科目选择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环境科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