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形态问题

2017-10-14 17:33纪懿轩
大东方 2017年4期
关键词:构造大提琴

纪懿轩

摘 要:巴洛克时期是提琴家族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提琴家族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确立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巴洛克时期大提琴形态我们作为演奏者应该有所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更加准确、清晰地表现那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大提琴;构造;演奏方式

一、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的构造

追溯大提琴的渊源并非易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提琴类的弓弦乐器最初起源不在意大利,而是从外地传入意大利的。

这些乐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列贝克琴(rebec),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菲德尔提琴(fiddle),弓弦里拉琴(lira dabraccio)以及维奥尔琴(viol)。其中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菲德尔提琴(fiddle)、弓弦里拉琴(lira da braccio)可以看作是提琴家族的始祖;而雷贝克琴(rebec)则逐渐演变成维奥尔族乐器族。

大提琴作为一件独特的并被公认的乐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直到十七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大提琴的全称(violon-cello)才被广泛认可,而在这个时期,低音维奥尔琴作为维奥尔琴乐器组中的低音乐器,它演奏时精妙优雅以及那种灵活的对位旋律而享有很高的声望,是上层社会最流行的弓弦乐器。

它们不但用于声乐伴奏,还作为独奏乐器一直活跃到18世纪中叶,比大提琴更受亲睐。维奥尔族乐器与提琴族乐器并存了200年之久,从17世纪到18世纪是维奥尔族乐器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大提琴曾被人们认为是那些追求音量而非清晰度的街头艺人们的乐器。在巴洛克这个大提琴发展的早起阶段,大提琴的定弦、尺寸、构造、琴弦等等都经历了一系例的变化。

二、巴洛克时期大提琴的演奏方式

1.持琴

十七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有三种:第一,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种(与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演奏法相似),大提琴放在地上,位于演奏者两腿之间,不使用尾柱。这种持琴方法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据说演奏家皮亚蒂(pi-atti)、格吕茨马赫(Grutzmacher)、豪斯曼(Hausmann、l拉德(Rabaud)和怀特豪斯(Whitehouse)是最后采用这种持琴法的演奏家。

具体方法如下:演奏者脚在前面,坐在椅子前部,左脚比右脚稍向前一点。用腿夹住琴,琴的前边线下部靠着右小腿,后边线靠着左小腿,演奏者的腿不能盖住大提琴侧板,这样才不会妨碍震动。大提琴背部上方到琴颈的右侧应该靠在演奏者的胸部,这样才会使大提琴的琴头偏向左脸。此外,大提琴应该握在足够高的位置,使弓子不碰到膝盖。

第二种方法是将琴放在凳子或椅子上,演奏者还是以坐姿演奏;第三种方法是演奏者站立或行走,站着演奏大提琴时贴靠身体,在琴的背板中心上部都有一个塞紧的孔,用来插绑带子的木钉,然后用一根带子将琴系在将琴系在演奏者的肩上,左手还得将琴捏住,手指倾斜的放在弦上,这样在行走时都可以演奏了。

2.左手

17世纪下半叶,随着主调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大提琴需要演奏较以前复杂得多的音乐,这就促使演奏技术上的提高,为了让手指更加自由地演奏快速乐句和更流畅的换把,左手再也不能捏住琴颈,按弦方式也由倾斜式改为直落指板,这样才能演奏双音。到了18世纪以后,一般演奏姿势是用双膝夹琴,小腿支撑琴,琴的位置放得相当高,琴颈一直升到身体后面。左手可以从琴的侧面去按弦,并可以伸到指板的任何地方。

由于琴身升高,弓与弦的接触点也相应升高,可以使用琴弓的全长。

大提琴独奏家音域的扩展显示出早期的困窘,而模仿小提琴家的换把方式只能部分地解决问题。当大提琴演奏者和琉特琴演奏者都在尝试通过增加一个高音弦来扩大音域时,18世纪30年代巴洛克晚期,演奏大师们逐步探索出让左手拇指加入按弦的行列,大拇指可以当做移动的琴码以此提高效率。

3.持弓

在现代弓即图特弓尚未普遍采用之前(1785年前),不同种类的弓有各自的用途,因而有各自的不同的握弓法,第一种是法国式,用于舞曲演奏,弓子很短,具体方法是手心向下,右手握在靠近马尾库处,拇指放在弓毛底下,这种握弓法便于演奏节奏性很强的舞曲;第二种是意大利式的,是为了适应演奏意大利奏鸣曲而设计制造的,弓子较长,具体方法是手心向下,握弓时拇指贴近弓杆边沿,四个手指都放在弓杆上,在弓根靠上离马尾库有几厘米的位置,这种握弓能能较好地发挥歌唱性;第三种是维奥尔琴式的持弓法,而维奥尔琴因为受阿拉伯人影响,握弓方式是手心朝上,而握弓位置由最早的弓杆上移向弓根,以提高弓长的使用率,并由握拳握弓转向指尖握弓方式,这样有利于音色的变化。起初,无论弓子长短,都是向外弯。

到了1700年逐渐变直,1750年以后变成向现代弓那样向里弯了,持弓也就逐渐统一为意大利式的握弓法,持弓的地方也逐渐移动到马尾库处。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巴洛克时期大提琴的形态(乐器构造,演奏方式)的梳理,得到了一些启示:巴洛克时期大提琴从乐器构造到演奏方式都不是很规范和统一,乐师们的演奏技艺也没有到达如今的准确细腻。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乐器和演奏水平的限制,要求我们在演奏巴洛克时期大提琴作品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音区较低,换把技术的不发达导致当时很多作品都是用空弦的自然连接来完成旋律的起伏,正是由于這样的演奏习惯,使得音乐听上去干净清晰,因此,我们在演奏巴洛克时期作品时,左手换把应该干净利落,尽量避免滑音的痕迹。2.巴洛克时期外拱的弓杆,虽然弓毛与琴弦接触感加大,发音较好控制,但弹性不足;而巴洛克时期的持琴方式(主要是腿夹式),限制了演奏者将身体的力量下沉于琴身,演奏音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当时使用的是羊肠弦,所以我们在演奏巴洛克时期作品时,右手运弓不应太压弦,要控制音量,形成轻快柔和与连断兼顾的运弓特点。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猜你喜欢
构造大提琴
大提琴之味
小提琴和大提琴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杜普蕾和大提琴
构造单元划分及岩石变质作用概述
真空挤压成型机螺旋及其对坯体质量的影响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一对奇N阶幻立方MCl和MC2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印度尼西亚金多金属成矿条件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