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要:近些年,博物馆界专业化、规范化又具同质化的业务模式,推动着博物馆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博物馆从业者成为相对独立的群体,在职业行为和心理认知上与公众有了一定的距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催促博物馆随之构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新型关系,以激发博物馆用户自主参与和创造的能力。在这种新型关系的建构中,人的价值,应该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提升又离不开个体的知识积累以及经验认知的提升。
关键词:博物馆;“互联网+”时代;新型关系;创造力
据工信部公布的《2016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6年1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达到12.8亿。其中,移动宽带用户(即3G和4G用户)累计净增5316.4万户,总数达到7.59亿户,占比达59.3%。据统计,2016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942.1万户,同比增长11.8%,总数达9.8亿户。1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5.4亿G,同比增长120.9%。固定宽带接入时长达4.8万亿分钟,同比增长21.5%。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博物馆逐渐向智慧博物馆转变,其始终要围绕互联网智慧产生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及时收集,对物与人的行为及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打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壁垒,真正将“连接一切”融会于整个智慧博物馆体系当中,使资源在优化配置的同时逐渐成为场馆的核心竞争力。展览数字化和相关教育推广手段的转型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当然,数字化的展览有赖于传统展览业各种要素的介入,统筹策划以提升展览质量、推广研究成果、锻炼员工队伍,形成成熟的数字展览业态。博物馆唯有顺流而上,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开创出一条智慧博物馆之路。
一、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演变历程
最早的国内博物馆大多数以实物展览以及图文展板为主。国内博物馆发展到2000年年初,加入了很多电子触摸屏,让人能查询和了解一些博物馆信息以及内容。再往后发展,文化体验的手段就丰富了起来,效果以技术体现为主。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大规模的“世界记忆”计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水准上,将全世界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永久性的数字化存储和记忆,并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一代博物馆建设发展的趋势。在现今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智能终端及博物馆自身交互服务系统,建立“物”与“物”的信息交互,“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人”与“人”的信息交互的智慧型博物馆。
二、传统博物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变
博物馆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展示和研究的场所。以往的观点认为,公众到博物馆参观,是为了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和感受遗产魅力——理性知识是现代社会的基石,而知识的创造、富集和传播,是工业化时代博物馆的主要任务。如今,人类社会迈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通讯技术和交通能力的持续改善,公众不仅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到现场去感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也能够通过手中的可移动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各种信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甘愿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仅仅争得几分钟的权利,去凝视一幅古代的风俗画卷?
近些年,博物馆界专业化、规范化又具同质化的业务模式,推动着博物馆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让博物馆从业者成为相对独立的群体,在职业行为和心理认知上与公众有了一定的距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催促博物馆随之构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新型关系,以激发博物馆用户自主参与和创造的能力。在这种新型关系的建构中,人的价值,应该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提升又离不开个体的知识积累以及经验认知的提升。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展馆一睹文物真颜,一方面说明数字博物馆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度和可感知度,远远不如实体博物馆;另一方面也在一个侧面证实了,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再多的数据挖掘、再多的信息提供、再专业的知识阐释,都无法代替物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都无法代替人作为独特的个体,其自身丰富、独特的感知力。因此,特别是在艺术类博物馆,以人为核心的未来建构,绝不只是以便捷的数字化手段为人服务,更应该关注如何促进建立在还原物的真实与提升人的感知能力基础之上的沟通与互动,以此来释放蕴含在文物中的精神含量,丰富观者的审美感知,激发社会的创造力,从而拥有生长的可能。
三、“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
(一)数字博物馆的定义
数字博物馆应该是运用数字技术,将博物馆藏品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建库并向公众提供参观服务的博物馆形态。在实体博物馆中,向观众提供服务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讲解,而数字博物馆的服务形态除了传统的服务项目外,还可以提供文物的信息服务,包括文物的鉴赏知识以及不同类型器物的专业知识。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应用
1、多样化展览。
在如今各大博物馆争相做数字化博物馆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览做成多种版本的可能。比如这两个展览在传统展览过程中只能做一个版本,就是我们看到的实物展览。数字化展览后,同样这个展览可以做成给儿童观看的兒童版,在内容上采用儿童字体,加入适度的动画,减少文字的说明;还可以做成中学生版,在内容上更契合课本教材,文字上不妨采用这个年龄段流行的火星文;也可以做成专家版,在内容上更加有深度;还可以做成普通观众版,着重于普及知识,减少说明文字的阅读量。这样几种版本的展览放在官方网站或手机客户端之后,相信会更加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通过数字化这样一个新颖的展览手段,将会大大提高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
2、多样化参观体验。
以计算机三维化为代表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则可以让所有文物以动态形式呈现,特别是一些不可复制的场景或物品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让观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综合的感官体验。国内这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代表是“走进《清明上河图》”数字展示项目,将现今宋史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数字化完美的展现,通过对声音进行三维定位,模拟了图中七百多组人物对话、动作及背景声音。endprint
可以预见的未来,可穿戴设备、人体内植设备将替代现有媒介去收集、梳理、筛选信息,甚至可以不用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来接受信息。数字化远程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让博物馆提供全天候的虚拟服务。
3、多样化展示内容。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博物馆展览已不再是静态实物展示,影像、视频和光影结合产生的特效变幻,新颖的动态效果展示文化,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从传统的视觉参观转向听觉、触觉等综合感觉体验,从而更加高效地传递展览内容。如浙江余杭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通过动画短片动态展示河姆渡文化先民建造干栏式房屋的过程,从宣传推广的角度来看,这一视频也可以做成一个手工小作坊,省去伐木这一步,其它皆可现场操作,请木工师傅指导如何建造一座南方特色的干栏式小屋,儿童可以造小屋,成人可以造比例稍大一点的。数字化播放与手工操作的完美结合,能更有效的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认可度。
(三)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现状
尽管大部分学者将多媒体数字化视为展览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在现实中却大有超越实物展示的趋势。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已经普及,要找非智能手机真要去博物馆参观了,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方式去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每个博物馆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各博物馆基于手机用户的庞大需求,一般会推出IOS和Android系统的移动APP或者微信客户端,将实物展览及真人语音讲解全程推送到手机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微信等互联网社交手段,当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观看全部实物展示中的博物馆,而且每件文物都能360度三维观看时,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并且在博物馆中停留更长时间?或许后期的教育推广活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教育推广活动是博物馆发展之本
(一)未成年教育
根植于展览的教育,特别是对于未成年教育,是现代博物馆服务大众的重要基石,它肇始于美国的史密森博物馆,其在一百年前首创了儿童教育的先例。2008年,我国博物馆逐步实施免费开放后,各博物馆都在探索如何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都在积极探索一种更为长效的合作机制。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紧紧围绕儿童展开博物馆教育,这是博物馆教育推广的重中之重。一个优秀的展览,首先要面对儿童的世界,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做成儿童版本,结合电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手段进行广泛传播,让儿童真正浸入博物馆的教育之中。
(二)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开展深入宣传学习该博物馆所在地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开展一系列深入专题讲座、非物质文化再现、表演当地著名戏曲剧目等等。各地博物馆承载了地方的风俗、历史、自然、人文、经济等重要信息,尤其是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各地方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入挖掘这种地域文化资源,带有地域性和差异性的文化才能真正吸引观众,这也是一个展览增强观众黏性的良好途径,以后必会推动博物馆的教育推广向纵深纬度发展。
(三)多媒体手段应用现状及问题
国内各大博物馆推出形式各样的基于现代化多媒体传媒手段的展览暨教育推广活动,如通过微信发布讲座信息、活动方案、展览内容等,对观众的吸引力大为提高,虽然起到了信息传播的作用,但是这仅停留在初级的广告阶段即如何吸引你进入到博物馆中,而如何增强观众在馆内的黏性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让观众走进来更要较长时间的停留下来。反观国外博物馆,将数字化手段加入到馆内的实际操作应用中,在这一领域充分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五、挑战与展望
(一)太原市博物馆的优势
1、大量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经验
姚明在vipadc在线分享会当中评价整个篮球历史:“前面的路很长,后面的路更长。”对于博物馆的发展也是如此,数字博物馆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年代,但真正将这一理念付诸于实践始于上世纪年代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的“美国记忆”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国会图书馆从年开始对馆藏的资料,包括文字,手稿、照片以及录音等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该计划很快收到极大的反响。年美国多家机构合资赞助了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主要研究领域被设定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加拿大也有类似的“魁北克专案计划”,而大英博物馆也于年建立了多媒体馆藏数据库。
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元年是1998年。这年8月河南博物院建立自己的网站。现在看起来是极为平常的事,但在当时这样的举动却是开了国内的先河,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以此为标志,我国博物馆网站的建设进入快速通道,很多博物馆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2001年9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调査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这是中央一级的文物管理机构开展全国性的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博物馆系统的大规模数字化进程由此开始。
2、多媒体数字及互联网的发展
伴随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新材料不断出现,与建筑照明相关的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今的博物馆展览被一股数字化潮流所主导,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全方位传播,数字化展览已成为博物馆展览紧跟时代潮流的表达方式。
大量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经验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对于目前正在筹建中太原市博物馆来说就是巨大的财富。太原市博物馆整体定位为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其中展厅当中大量借助数字化多媒体,全面直观展示文物以及背后历史文化,互动性更高,观众从中可以得到了更好的参观体验。除此之外,国内外优秀博物馆完成数字化进程也做出了优秀的示范,为太原市博物馆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與指引。
(二)太原市博物馆的挑战与展望
自从第一座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诞生以来,博物馆已经融入到社会的骨髓中,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符号,进而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面对优秀同城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如何立足本馆,寻求本馆独特价值,成为太原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符号,是太原市博物馆每一位博物馆人需要思考与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韵.去故宫,走近《清明上河图》.光明日报,2010-7-2.
[2]黄彩霞.博物馆展览传播中的视听交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季远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科技传播,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