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摘 要】
对评价的重要性论述,中外教育家都有涉足:“七分赞美,三分批评!”……为何他们如此一致性地关注教学中的评价?评价的重要性在于什么?又如何操作呢?
【关键词】
评价 作用 注意点 普通高中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法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名的教育说!我国的一位著家也有类似的话“七分赞美,三分批评!”教育家们如此强调评价的作用,本文就评价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做浅薄的分析。
所谓评价就是反馈,这原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后心理学界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達到强化作用,促使学习者更加努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作“反馈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的一个著名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赫洛克把被试者分成4个等组,在4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予以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一点问题都给予严肃批语和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不予任何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成绩最差者为第四组(控制组),激励组和受训组的成绩则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激励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学习积极性高于受训组,受训组的成绩有一定波动。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学习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和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激励的效果明显优批评,而批语的效果比不闻不问的效果好。
这一效应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尤其是我们教师的教学中,有效评价是教学活动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及时地给予评价并做出调节!
一、评价的作用
(一)作用一: 导向与指挥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对于学习的重难点的把握,及学习方向性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时需要教师明确地指出其方向的正误及其学习效率的高低。[1]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调节自身的教学进度和难易度。通过评价,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的接下来该如何教。
(二)作用二:激励
众所周知,信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信心,成功的几率大打折扣。学生处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把无知变为已知,其中的艰辛苦楚想必过来人都刻骨铭心,怎么才能引导学生树立信息,让他们在“战场”上,高举旗帜、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答案是“激励”。美国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的老师,把贫民窟的孩子们教导成了常春藤名校的学子,这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当记者采访这位老师时,他面带平和的笑容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我只是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到最大!”对,这就是激励的作用,鼓励是我们老师常用的方法,但有谁又能用好“激励”这一法宝呢!
(三)作用三:改进
评价就像一面镜子,镜中的学生及教师,在不断的反思、调整、改进自身的不足,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亦或是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中的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变相的改进,一种成长!评价的改进作用古来有之。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像细雨春风般,吹进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深深地觉察到自身行为的不足,进而不断调整,不断改进,教育的目的已经达成一半了!
评价是把利器,怎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还能避免其消极作用呢?
二、注意点
(一)评价的教学目标性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要求评价也与之匹配,过多的赞扬或评价学生衣品或人品,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就其课堂的有效性来说,无疑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2]!就事论事,就知识点论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本身、学生学习态度或学习策略,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及智慧的成长的!评价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轻则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重则会引起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价值观。
(二)评价的时效性
艾宾浩斯绘制出了遗忘曲线,遗忘发生在每时每刻,正因为有遗忘这一概念,我们在教学时要讲究时效性,于评价,就是要在学生做出反应后及时给与评价,在第一时间强化其记忆,正强化亦或是负强化,此时的强化好比给心脏衰竭患者打的强心针,一针见效!中国的俗语“趁热打铁”,也便是这个道理。
(三)评价的多元性
评价是良方,但讲究配方!七分赞美,三分批评。凡事讲究适度,过分表扬或批评都是错误的。语言评价一以贯之,也显得寡淡无味。所以,表扬时不防提出进步的期望,言语评价时不防加些肢体动作。如此一来,学生永远无法揣测老师下面要干什么或说什么,注意力始终围绕着执教者,何乐不为呢!
总而言之,评价应以学生的成长及发育规律为准绳,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全面发展为目标,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文开.反馈的重要性【J】.上海教育,2016
【2】黎婉勤.加强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