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洪
不管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人在接受技能培訓、知識掌握過程中,正心修身,進而獲得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追求。德才兼備,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人窮其一生的境界。
歷史滾滾煙塵,裹挾著所有人,只不過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今日之教育的種種不是,大體也如此。
一、教育是大家的事,
人人責難教育不必大驚小怪
每年以高考為開端,無論是學前入園、劃片讀小、小升初、初升高,還是大學畢業後考研就業,系列面試、筆試,搞得全家雞犬不寧,整個社會高度地密集地全覆蓋地關切。幾家歡樂幾家愁。笑也好,惱也好,都有話說,七七八八,歸總起來,直指教育不好。
今日教育的確是弊端叢生,諸如入學升學不公正、教學考試僵化呆板、上課不講下課亂補、高價擇校、劃片招生和學區房猛漲、農村撤校並校,不勝枚舉。上至廟堂,下至鄉野,誰都不滿意,誰都能數落出幾條不是,誰都可以開出幾味良藥。更難見的,教育改革從未停步,其定位和目標之高,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改革涉及面之寬,從教材編寫到課堂方法,從教師待遇到學生家長義務,從價值傳遞到行為規範,白紙黑字,條條款款皆有;改革力度之大,一聲令下,進度督促、財物審計、責任追究,多管齊下,等等。下了這麼大力氣,按理說,教育是越改越好,越辦越讓人民滿意,可問題越來越多,罵聲越來越密集、越來越難聽。
大家對教育不滿意,當然首先在教育。但真的在教育嗎?未必。因為,教育不是單純的教育,教育是個人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社會的教育。正因為教育屬於個人、屬於家庭、屬於社會,教育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換句話,教育絕不只是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的事情,是每個人的事、每個家庭的事、全社會的事。如此一來,人人說教育,人人罵教育,恰似說明,人人關切教育、憂心教育。這是件大好事,說明今日之教育還有救。真到了誰都不言語、不關心的時候,不是教育玩完了,是自己、家庭、社會玩完了。
二、教育功利人人有份,
越關注教育越偏離教育本質
不滿意教育的毛病出在哪裡?固然有教育方法、管理、政策措施的不足,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主要出在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的偏差。教育的基本要義和基本功能是教化育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教化育人,就是通過知識傳授這個載體,讓人明大德、親黎民、達到至善的崇高境界,于己于家于國于天下皆有益。而今日之教育,簡單化膚淺化,不單停留在知識技能傳授這個載體上,還進一步把知識技能獲得與知識技能使用劃上等號,也就是與就業謀生掛鉤。教育、知識學習肯定離不開謀生,連衣食住行都解決不了,何談教化育人?但簡單甚至粗暴地把教育與就業掛鉤,教育必然走向功利化。這就是不滿意教育的病灶。
教育從來不是自娛自樂,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現實發展的需要。千百年來,教育與就業謀生關聯在一起,學而優則仕即如此,精英教育時代也如此。為何那些年代沒有指責教育功利化呢?反觀今日教育,其功利化早從找一份好工作,倒推到上一所好大學、學一個好專業,再倒推到上一所好高中、好初中、好小學、好幼稚園,以及有一個好出生。這個過程中,就是一個拼,拼分數,拼鈔票、房子,當然要拼爹拼爺,怪像不斷。對教育是什麼、做什麼,早忘掉了,或者說不願提了。
誰造成教育功利化?在教育和就業謀生這根鏈條上,供需雙方似乎都由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方,提出德才兼備的擇人條件理所當然,但要選到忠誠能幹的人不易,成本低、效果好的途徑就是到名校選人、到好單位挖人。作為個人和家庭,有一份高收入且體面穩定的工作期望天經地義,要達成目的就得讀重點、上名校。作為供需雙方連結的教育機構,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承辦者,把學校辦好、吸引更多學生和家庭來就讀,也是生存之道、職責所在。這樣看來,教育功利化,個人、家庭和全社會都有責任,但好像都不該被打板子。人人有責,必然無人擔責。問題出在哪?還是在對教化育人的認識偏差、踐行偏差,在把教育等同於學校,把個人、家庭、社會的完整教育簡化為具體的教育機構。這樣下來,老師被指責,學校被責難,教育管理機構被責駡,毫無不奇怪了。
教育的嚴重功利化,折射出今日之教育尚未形成現代體系,尚未彰顯現代教育價值觀。教育沒有步入現代化軌道。
三、教育功利難以避免,
教育傳統不厚實
和轉型階段各種大政策疊加
回望這些年的社會經濟變遷,教育走到不滿意的今天,其實是人口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體制疊加,又混同教育傳統的缺失、斷代,共同加速造成的。這是時代的問題,當然是個人、家庭和社會趨同的問題。
首先,農耕時代的教育受眾面十分狹窄,功名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割裂,致使教育傳統不厚實。耕讀傳家是中國人,從個人到家庭、家族再到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優良傳統。遺憾的是,這一優良傳統僅限於少數人,且是典型的功利,光宗耀祖、流芳百世既是家庭家族也是個人奮爭的動力。在生產力低下的農耕時代,占大頭的自耕農、雇農和手工業者終日為溫飽而奔波,祖祖輩輩過著放羊孩子的生活,無力也無心識字讀書。即便是小地主小商人家庭,讓孩子識字讀書也無非是能夠記帳管帳而已,遠沒有兼濟天下的念頭。受于傳統禮教和鄉規民約,農耕時代大多數家庭的淳樸教育有助於穩定家庭和社會,但顯然不利於推動發展,典型的自給自足,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溫飽而已。這種狀況持續了千百年,即使走到今天,無論城鄉,對大多數家庭而言,耕讀傳家是概念和期望,真要細說家教家風,大多語焉不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況且,耕讀傳家過分看重功名地位,遠沒有把識字讀書看作人的精神需求,沒有把識字讀書這一重大精神生活作為人的天生需要,更不可能把教育作為改變生活、改變社會的重要推動力。所以,讀書無用論還有市場,全民閱讀、書香飄萬家成為連年提倡的活動。
其次,步入改革開放的轉型時代,實行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既為新生一代接受正規教育創造了物質保障條件,又使家庭給予教育更多期望。一改多子的過重家庭負擔,只生一個,無論城市家庭,還是農村家庭,都能保障學齡孩子上學,無須過早承擔家務勞動。特別對廣大農村家庭,由於城鄉戶籍限制,農民進城的主要途徑靠升學,一旦經濟條件好轉,為了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支持孩子上學的願望更強烈、動力更足。多子家庭變為獨子家庭過程中,父母的關注點也由多個變為一個,聯繫到未來家庭財產的處置和養老等問題,過去父母與多子之間的長幼、能力高低比選,演變為獨子時代的父母與子女的單一對應,溺愛、包辦等家庭教育問題接踵而至,並隨著而後家庭財富積累變得越來越突出,及至出現啃老之類的事情就不奇怪了。正因為今天一切奮鬥為了一個、明天一切安排指望一個的依存觀念迅速建立,計劃生育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不再是簡單的識字讀書,而是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不再是簡單的升學,而是考更好的大學。如此一來,讀書不只是學生和老師的事情,教育也不只是學校的事情,而是家庭的大事、社會的大事。家庭參與教育,天經地義,本是好事,問題在於賦予學校、教育太多的要求了。這個要求不是孩子的全面成長,而是若干年工作後的薪酬標準。
再有,改革開放不但迅速讓人們擺脫貧困,還較快地積累了財富,形成了財產觀及理財觀。誰也不會預料到,一個家庭聯產承包制在短短的三五年內,解決了大多數人吃飯問題,而且大多數家庭都有餘糧。而後的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以及國有集體企業搞活與價格沖關,系列變革搞活了經濟,豐富了生活。對普通家庭而言,如果說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屬於資金概念,也就是數錢狀態,到了房改啟動,資產真正進入百姓視野。從資金到資產,家庭的經營生活觀念發生變化,對教育的看法和期待發生更大變化。這個變化不是讓教育回歸到人的生活部分,而是簡化創造更多財富、更多資產。這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變得更坦然、直接。
接著來的,就是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活力有目共睹,但對轉軌過程中的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衝擊不可忽視,最糟糕的莫過於所謂的教育產業化。教育產業化首先是高校擴招,人為地加速了大學普及進程,降低了教育品質,裹脅了更多家庭。然後是教育地產興起,即在城市快速擴張過程中,本由政府和社會共同承擔的教育資源同步擴張,簡單地通過開發商轉嫁給家庭,學區房、教育城由此橫空出世。再下來的海外留學,從花大錢上國外普通甚至野雞大學到低齡化留學,再到辦國際學校、國際班,五花八門。這系列惡果,不只是搞亂了學校和教育自身,還加劇了家庭、社會對教育認識的扭曲,即投入產出論大行其道。教育與投入產出綁在一起,何談教化育人。當然,從高校擴招到教育地產、海外留學,家庭這個巨大的多元化需求,功不可沒。
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帶給家庭財產積累和經營觀念更替,極易侵蝕傳統家庭教育的薄弱根基,干擾社會教育走向,由此產生以投入產出而論的功利教育。所以,不要簡單就教育責難教育,特別是不要責難教育工作者。
四、回歸教育初心,
百年樹人既等不得更急不得
教育,由學前到中小學、大學、研究生、成人教育的縱向鏈條也好,由家庭到學校、工作單位、整個社會教育的橫向區塊也好,根本在樹人,樹立好的品格、素養、技能。作為教育的主力軍,學校教育當然責任擔當更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處在轉型時代,這句老話,不但要常說,更要實作。如果這一理念不能自上而下貫穿下來,教育功利化必然越來越嚴重,耽誤的不只是自己、家庭,還有社會和國家。由此,僅靠學校教育完成百年樹人之重任實在不堪重負,家庭教育和全社會教育理應跟進,人人受教育,時時做好人。這是教育去功利化的根基。否則,無法抵禦市場化特別是資本對教育的衝擊。
教育去功利化,首當其衝要改革的,不是現行的考試招生制度,而是選人用人制度,因為這是源頭,是家庭對教育投入產出的直接算計。遺憾的是,現在被稱為國考的國家工作人員選拔,無論筆試面試,其僵化呆板勝過高考,還美其名曰規範化科學化、公平公正考試。以國考為標桿,企業和其他機構選人看似以聘用為主,實則多半看學歷背景,當然還有關係。充分發展人才市場,包括用人單位合理的選人用人機制,既有助於學校教育的改革發展,更有利於形成持續釋放的人才紅利。至於學校教育改革,從教材到教學,從課堂到社會,從教師職稱到薪酬,從公辦到民辦,穩步推進,切勿犯教育產業化的急毛病。
當然,教育去功利化,更要看家庭,看家庭對教育的態度。人是家庭、社會的主體,其做人的立場、價值觀念,關乎個人的成長,關乎家庭、社會的發展。畢竟,教育是精神生活,不能用投入產出來衡量。不管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人在接受技能培訓、知識掌握過程中,正心修身,進而獲得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追求。德才兼備,這是教育的追求,也是人窮其一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