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雪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视逐渐依托于受众,其商业属性更加突出。在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下,它逐步走向后现代影视发展之路。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深入高校教学,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大学生虽因受课程时间设置、影片拍摄场地、资金和设备等方面制约,但本质依然是创作受众观看的影视作品,因此,课程教学与影片拍摄实践中的影片题材选择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大众审美及其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不断完善,影视发展逐步趋于全球化,具有多文化融合的特点。审美观念也彻底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形成以受众为主导的大众审美文化。短短数年间,大众文化就掌握了审美取向,并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商业属性突出
大众审美文化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受众为主导的转变。以受众为主导,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最根本目标,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受众所具有的消费观念导致影视创作也必须紧随受众追随的审美文化。
(二)形式流行,娱乐至上
大众审美文化是反精英文化的后现代消解意义的延伸,直接导致流行文化的产生,以及多元素、多样性的影视创作形式的演变,最终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观赏及审美需求,即达到引起受众娱乐消费的根本目的。
二、大众审美文化对电影题材的影响
从影视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类型化发展至今有其必然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其契合大众审美文化的“期待视界”。首先,类型片中的英雄与观众期待视界中的“英雄情结”是相对应的,容易形成“入片”状态。其次,类型片的戏剧美学特点满足观众“期待视界”中的“宣泄情感”,正义与邪恶的对弈使得观众认同影片。最后,类型片中二元价值与观众的“道德诉求”是切合的,其意识形态涵盖大众所具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但是,受以受众为主体的大众审美文化影响,类型片的发展呈现“亚类型”的发展趋势,即一部电影具有多种类型元素,杂糅融合以吸引受众。例如,冯小刚导演的诸多作品,如《非诚勿扰》系列,在喜剧片的外壳中加入爱情、剧情、心理等元素。从现今的影视创作中可以看出,大众的喜好及审美取向可以直接影响影视的创作。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间接影響电影创作的目标及结构方法。影视创作逐渐以获取市场票房为最终目的,结构方法以受众喜好而进行改变;二是直接影响电影题材的选择和创作趋向,这直接关乎影视创作实践环节,也直接关乎影视作品的最终呈现,这就需要对影视创作的题材进行认真选择。
三、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影片创作的题材选择
影视创作是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在影视创作理论学习中必须进行的教学实践环节。《剧情片创作》的课程设置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学生在学习具体影片拍摄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影片拍摄实践。虽然它不是面向市场的,但高校培养的影视创作人才是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具体的影视创作实践中,学生应紧密结合社会情境进行创作实践。
大众审美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受众主导,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本就是大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影视创作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要分析电影题材的种类和特点,找出适合教学的题材种类,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更要对影片拍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影片题材的选择趋向和兴趣、适合新一代大学生拍摄的题材范围、如何更好地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的题材创作方式等。
《剧情片创作》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设置的课程,由于学生还处于课程创作阶段,影片拍摄会受到拍摄场地、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对于课程教学与影片拍摄实践中的影片题材的选择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解决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电影题材的种类颇多,如何选取合适题材,应用到《剧情片创作》教学中,在诸多题材资料及影片作品的搜集和分析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课程教学的题材范围?这是大学生影视创作实践指导最根本的一点。在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众多的电影类型优胜劣汰,但并不是淘汰即不存在,没有存在的价值及以后发展的可能,应该在众多的影视题材中,挑选适合大学生、符合课程设置实践的影视题材,才能达到锻炼及实践的根本目的。
(2)以《剧情片创作》课程教学为蓝本,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在影片拍摄实践中把握好影片题材的选择?学生实践地点是校园,时间是固定的课时数,限制了学生影片创作的题材宽度和选择,但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进行突破和创新,是十分关键的。
(3)《剧情片创作》课程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影片拍摄动手能力,需要课程教学的指导,理论课程与实践要做到相得益彰、互相补充,这是影视创作的实践重点也是难点。
四、结语
大众审美文化的影响深入高校教学,逐步影响大学生影视创作的趋向,这也是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大学生影视创作实践在影片题材选择上的探索,对大学生影视创作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白城师范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