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毅东
摘 要:社区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在基层,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职责,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阿克苏地区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努力实现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社区下沉,全力推行“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行“四个下沉”,实现事费权责相统一,强化“六化建设”,延伸社会治理触角,在推进街道社区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小街道大社区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工作机制
社区源自英文的Community,翻译成中文为“人群共同体”。1887年,其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指人与人由地域特征联系起来的初级社会,所有人具有基本一致的文化特质,互相守望相助,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社区治理”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就推进社区治理作了重要阐述。当前新疆正处于双“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前所未有地艰巨,而社区擔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在基层,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职责,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一旦多元社区治理主体之间出现较大矛盾,就会导致“社区失灵”,出现社区治理中的“缺位”或者“越位”、社区内各种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社区治理成本过高等情况。阿克苏地区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全力推行“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力地夯实了基层基础,推进了街道社区管理创新,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小街道大社区”管理、运行机制的相关做法
阿克苏地区共有11个街道(其中:阿克苏市7个,库车县4个),7个城关镇,147个城市社区,辖城镇居民约31万户、85.2万人。共有社区工作人员3240人,其中:国家干部1224人(行政编制187人,事业编制1037人),公益性岗位454人,聘用人员1562人。为不断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软实力”,阿克苏地区推动街道重心向社区下移、职能向民生归位,着力把社区打造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基层群众的战斗堡垒。
(一)推行“四个下沉”,实现事费权责相统一
逐步转变街道职能,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除法律规定的职责外,严格执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解决社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严格界定社区该办、协助或拒绝办理的事项,社区有权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决定所承担的职责,真正赋予其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1.街道力量下沉
将街道70%的人员压缩下派到各社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由10名核减到5名,只设综合办公室,负责督导、财务和综合协调等工作。核减的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社区书记,下派的干部到社区网格中任职,还采取从富余教师、县(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全部转岗分流到社区等方法,以增加社区力量,达到一般社区配备不少于10名国家公职人员,重点复杂社区配备不少于15名国家公职人员的要求。街道社区民兵与辖区单位地区民兵整合使用,在维稳巡逻、突发事件处置、“两口一屋”(重点人口、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形成合力。
2.街道经费下沉
将财政下拨给街道运转经费的70%分拨社区,社区日常运转单项开支在5000元以内的,经社区两人及以上的经办人签字确认后,由社区财务负责人报街道财务室复审后支出,社区日常运转单项开支在5000元以上的,报街道党工委研究同意后支出,规范社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严禁挪用、挤占、截留社区经费。
3.街道权力下沉
将涉及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全部整合到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合署办公,将公租房、廉租房的审批和变更、低保评审和变更、医疗救助、特困三无人员审批、优抚军人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失业金发放、安葬费补贴、医疗保险审核、生育指标审批、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审核、在职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服务情况评定、辖区单位精神文明奖和综合治理奖等37项初审权下放到社区,街道不再审核,减少中间环节,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服务。
4.街道职责下沉
街道将涉及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的初审权全部下放到社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优化绩效考评,由社区代表街道接受考评,将社区作为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的主要对象,各社区的年终考评平均成绩作为街道年终考评定等的主要依据,社区考核成绩占90%,街道成绩占10%,社区考评体系由指标考评、公众满意度测评、领导评价、绩优绩误加减分“3+1”综合考评模式组成,量化细化考核目标,由各县市考评办牵头县(市)直各部门统一对各社区完成目标任务、履职过程、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评,各社区反向对下达考核任务的县(市)直各部门业务指导情况进行考评,既减轻了社区负担,又增强了社区话语权。
(二)强化“六化建设”,延伸社会治理触角
针对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强、管理服务架构不健全、服务载体少等问题,不断探索“六化”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1.党建工作区域化
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积极开展共驻共建工作,与辖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结成共建对子,依托社区“大党委”平台,完善“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联系城镇居民的三级组织架构体系。2016年地区共成立大党委76个,建立网格党支部282个,设立党小组553个,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各类组织配套、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社区组织体系。
2.管理体系网格化
按照200-300户的标准,共划分社区片区网格1535个,每个网格按照日常管理型、一般防范型、重点关注型、综合整治型四个等级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网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配备管理和服务人员,建立实行AB岗管理制度,让社区工作人员既当好社区组织的办事员,又担任网格格长,形成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管理服务模式。endprint
3.服务方式精细化
依托社区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零距离”服务,全面实行全程代办、错时工作、24小时值班等工作制度,大力推行“345新邻居”工作法,为居民办理涉及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政策咨询、计划生育、民政救助等政府下沉至社区的各项职能事项,减少办事层级。
4.社区建设信息化
依托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中心、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居民信息随时查阅和更新。共投入资金770.59万元,136个社区已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办公自动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
5.场所建设标准化
2014年以来,地区社区阵地投入资金达2.14亿元,新(改、扩)建社区阵地79个,实现一室多用、资源共享,目前,社区办公场所面积平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居民到社区均能享受办事、娱乐休闲等基本生活服务保障。
6.活动开展常态化
建立居民大舞台、文化大礼堂,为党群服务中心配置电视机、棋牌桌椅、图书、书柜书桌、舞蹈音乐排练器材、室外健身活动器材等,结合传统节庆、去极端化等文化活动,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机制。
二、“小街道大社区”管理、运行机制的显著成效
(一)社区党组织战斗力明显提升
1.社区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
147个社区中,社区“两委”正职正科级7人、副科级92人,3240名工作人员中在编干部达到1224名,国家干部比例达到37.8%,男干部1114人,占比34.4%,社区“两委”班子力量得到加强,干部队伍更加稳定。
2.社区组织架构体系更加完善
在有条件的社区成立了党委,在小区、楼栋(巷道)成立了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居民自治组织、社会服务组织,通过强化社区干部、居民党员、片警、民兵、保安、小组长、巷道长、自治小组成员、志愿者、团员青年等“十支”队伍建设,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居民自治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十支”队伍为基础的基层组织架构体系。
3.社区干部结构更加优化
注重采取从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分流,高校毕业生和退伍战士等人员中招聘的办法解决社区国家公职人员不足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591人,大专学历1856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5.5%,工作人员素质较以前明显提高。
(二)社区维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治安状况逐渐好转
自推行“小街道大社区”机制以来,每个社区治安人员平均增加5-10人,维稳力量明显加强,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2.处突能力明显增强
为每个社区配备1辆巡逻汽车、1辆巡逻电动车,增强了处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每个社区建立了应急处突分队,每月联合辖区单位开展处突演练,在沿街商铺全面推行“十铺联防”机制,提高社区整体安全防范能力。
3.信息收集能力明显提高
以往因社区人员不足,日常工作中大量精力用于办理业务和应付各类检查调研,没有充足时间入户收集信息,现在社区人员增加了,实行AB岗和内外勤制度,保证每天有人入户走访,信息收集效率和能力明显提高。
(三)社区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
1.服务场所功能进一步健全
在实现社区服务场所达标的基础上,按照务实管用原则,设立多功能厅、综合服务大厅、社区医务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六点半学校、书画室、爱心超市、青少年活动室、教育转化室等社区服务和居民文化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优越环境。
2.服务经费进一步增加
从2016年起,各县(市)每个社区每年工作经费不低于12万元,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不低于20万元。社区有了审批权,经费有了保障,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3.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
把辖区各种力量整合到社区管理服务队伍中来,充实到网格中去,全面开展以“代办、代访、代诉”为主要内容的“三代”全程服务模式,深化“五百”服务,错时工作等工作机制,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三、几点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核心
推进“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在改革过程中,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联动、街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小街道大社区”机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政策支持是保障
社会事务从县市、街道(镇)、社区三级运行向为县市、社区两级运行模式转变,但诸如计生、民政、统计等信息管理系统从三级模式变为两级模式,则需要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才能保证“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全面推进。
(三)素质提升是基础
“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作为人力资源支撑。要把社区工作者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教育的整体规划,拓展培训基地,扩大师资力量,引入现代理论,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按照“干什么就学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少什么就加强什么”的方法,为社区工作者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提高承受力、增强自信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能力等,建立“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四)持续创新是源泉
社区可根据自己所承担的职责和实际财力配备人员,无须千篇一律,力求创新发展。推进“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良性运行源于不断地创新。打破常规,坚持“四个下沉”、“六化”党建工作、社场一体化等工作机制,破解了社区建设、管理服务、长远发展等诸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创新之中有创新,整个改革过程体现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阿克苏地区“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解决了当前街道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社区工作力量不足、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今后,地区将持续推进社区治理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社区社会治理的规律和有效方法,突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居民群众两大主题,调动社区各类组织,挖掘各类资源潜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全方位、多样化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夯實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1999,(1).
[3]戚学森.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2).
[4]乔中明.民族聚居城市社区党组织是维护稳定的基础——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2009,(9).
[5]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服务型社区[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6]谢菊.中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2000,(4).
[7]梁启东.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J].社会科学,2001,(1).
[8]吴刚.社区自治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1,(1).
(作者单位: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
责任编辑: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