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榄君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
每个周末的清晨,我都会去小区后面的一颗大榕树下晨读。经常能看到一个小男孩,帮他做环卫工的母亲打扫街道。打扫完了,母子俩还会一起歇一歇,说说话,温情的画面令人感动。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前不久发生在上海的一则新闻:马路上,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后来,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这位母亲已经48岁,做环卫工十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殴打……
同是环卫工的子女,为什么这个小男孩这么体恤母亲,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
我问小男孩的母亲: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么教育的?这位外地来的女环卫工不善言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这句众所周知的俗语,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穷人的孩子中,有些很懂事,也有很多很顽劣。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区别。
这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可是假如这个父亲的艰辛,没有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小时候,我白天在学校努力读书,放学回到家要帮父母做饭,放了假还要下地帮着插秧、捡棉花。每次从田间地头回到教室,就争分夺秒地学习,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我从不敢松懈,因为每一分学费,都是父母从汗水中滴出来的,从牙缝中省出来的。我的同学们也都是这样。我们不需要老师和父母耳提面命,因为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有一个男孩,高考没考好,母亲让他复读。复读了几个月,男孩实在不想读了。他对母亲说:“我看到书就头疼!”
母亲再三与男孩沟通,发现他是真的下定决心了,只好同意。她对儿子说:“你现在是成年人了,读书我供你没话说,但如果不读书,那你就要自力更生!”男孩爽快地答应,跑到南方去打工。
這社会很现实很残酷,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小伙子能找到什么好的工作呢?半年时间,从电子厂工人到洗车店店员,从餐厅厨房杂工到传菜员,他都干过。干的是最辛苦的活,却只能拿到勉强养活自己的工资,还经常被老板、客人奚落。有一个晚上,他趁工友们不在,蒙头在被窝里大哭了一场。之后,辞职回了家。
到家那天,母亲看到儿子一手的泡,心疼地问怎么了?儿子说是端盘子端的,很多菜一出炉就要端给客人,经常烫得他龇牙咧嘴。他跟母亲说:“还是让我回去复读吧。”
听到这些话,母亲眼泪打转。从社会回到教室,男孩学习很能吃苦。第二年高考,上了一本线,现在在一家科技公司当程序员,薪水据说很不错。
再多的苦口婆心,都不如让孩子去切身感受一下现实生活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压抑,影响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每天一大早出去捡瓶子,然后回家给女儿做饭,脸上始终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而她的丈夫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
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难,只要人活着,肯勤劳,就有转机。
摘自青榄家长地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