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
摘要:国学教育的蔚然成风是传统文化在本世纪焕发活力的突出表现,也为高等院校教育系统的多元拓展开辟了可行的探索路径。在“一带一路”构想的荡涤之下,国学教育被赋予了全新内涵,其统筹理念与发展模式也应当得到调整。充分把握国学教育与“一带一路”构想在文化对接上的契合点,重点从整体结构建设、特色专业打造、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教学资源科学配置、实训渠道增扩等方面进行突破,从而实现“一带一路”构想践行与高等院校国学教育高效发展的协同交互。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院校;国学教育;文化解构;复兴重建
得益于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扶持、教育行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系统之内,国学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相对松散的客座式施讲到固定的制度化开展的重要转型,使得当代教育思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以及处事人生观完成了合理对接与协调交融,在高等院校之内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热潮。这就在有效优化高等院校人文社会学科设置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而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推广,其所蕴含的复兴民族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求变、谋求人文产业共赢拓展等的突出意涵,也对高等院校教育系统产生了显著的濡染力与驱动力。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扩展期、转型期的国学教育而言,比对这一全新的构想,对应调整自身的统筹理念与运营策略,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更新,则无疑有助于国学教育的稳步复兴与长远拓展。基于“一带一路”构想的框架引导,则需要将注重传承更新、强调精神引导以及谋求学用结合等作为推动国学教育重建的侧重点。而在此导向之下,则可以借助完善国学教育的整体结构,打造规范、优质的特色专业,构建更为有效的国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增强自身调节与治理能力,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加快国学教育的区域联动化发展,增加校内外的国学实训渠道,推广更加人性化的实践主题活动等措施,从而为高等院校国学教育的深层革新、全面复兴以及长效发展增添助力。
一、“一带一路”构想与高等院校国学教育的文化契合点
(一)精神认知的互通性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注重人格思维在认知层面的广泛性、多样性的发展,强调受教育群体要对宇宙、天地、自然、人世、家国等物象主体进行辩证性地思考与深层次地探索,继而形成相对系统化、全面性的精神认知体系。在国学成为高等院校独立学科之后、及至当代,这一认知也被引申到对于传统文学、哲学、经学以及史学等民族文化精粹的科学求索上来。其倡导受教育群体应当继承“慎独反求”、“格物致知”、“制物变道”等具有积极发展性的传统认知理念,去完成知识积累与社会实践。而作为一种涵盖了多个知识领域的全新理念,“一带一路”构想则从宏观规划与长远发展层面出发,阐述了精神认知对于文化传承、更新以及壮大的能动作用。其鼓励社会群体应当科学认识传统文化、拓宽自身的认知眼界、推动社会人文的创新发展。所以,在精神认知层面,两者可谓意蕴相近、内涵互通。
(二)价值索求的应用性
高等院校国学教育并非仅仅局限于引导受教群体去单一地学习传统经典文化知识、片面接受所谓的艺术熏陶。而是要鼓励受教群体通过重新认识、感受国学文化,体悟传统文学、哲学、经学以及史学的独特意蕴,自发地将文化传承、知识应用以及人文革新与提升自身修养、拓宽思维空间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行合理连接,从而完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良性转化。这也即是诸多中国先贤所推崇的“才以用而日生”、“学以致用”、“以学制物”等践行观。而在“一带一路”构想的价值体系之中,其务实的索求则表现在继承并合理改造优秀的传统文化,科学处理文化知识与商业效益之间的作用关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将之引申至具体的开发与经营流程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继而确保地区社会的均衡与全面发展等方面。所以,在对于价值诉求应用性的定位与实现上,二者无疑存在鲜明而可以交互的衔接性。这也成为确保高等院校国学教育完成进一步推广的关键所在。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高等院校国学教育重建的侧重点
(一)要以传承更新为先导,注重传统文化精粹的科学解读与传播
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学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系统之内的发展历程相对曲折,期间一度遭到废止。及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国学教育才重新在部分高等院校之内出现并逐步成为其固定设置的学科。所以,基于这一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一带一路”构想之中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则应当将充分继承并持续传播国学文化,合理扩大其学科内容、增加其表现形式等作为优先考虑项。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则应当遵照系统性、渐进式的操作原则,依据受教育群体主流的偏好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学学科的课堂讲授与课外体验,充分调动其探究积极性与学习热情,继而也能确保对于传统文化精粹进行科学解读与高效传播。
(二)需以精神引导为核心,强调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引申与推广
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国学学科由于涉及面较广且内容繁杂、授课周期也相对较长,所以其教学实效并不能在短期之内就可以快速显现。这就容易导致高等院校系统之内的相关施教者,会淡化国学教育诉求、简化其授课内容,以完成摊派任务的态度去开展教学活动。而无法真正引导受教育群体去切实感知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性与精神驱动性。而比照“一带一路”构想之中所倡导的社会群体主观能动性与文化发展之间应当交互作用的理念,对于国学学科的教育统筹与教学开展,则需以精神引导为核心,合理为受教育群体阐释、推介这一学科之中所蕴含的正确积极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升其洞察力、辨析力、判断力,以辅助其学习思考、社会实践,从而凸显国学学科的增益作用。
(三)应以学用结合为目标,谋求民族优秀理念的细化应用与操作
·教育管理·“一带一路”框架下高等院校国学教育的文化解构与复兴重建
起步晚、起点低,缺乏充分的社会认知与制度扶持,一度导致高等院校国学教育长期处在松散发展的初级阶段。而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之间的衔接脱节,又使得国学教育难以凸显自身独有的辅助价值。近年以来,高等院校国学教育逐渐步入规范化统筹与制度化管理,并明确了其辅助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开展、引导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属性与定位,则为这一学科的后续发展创设了积极要件。而通过解析“一带一路”构想之中所鼓励的发散思维、创新拓展、践行求变、务实求真的价值理念,国学教育则应当以学用结合为核心目标,要突破单纯的理论讲授与艺术体悟层面,引导受教育群体灵活利用所积累的国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的特点,将自身所學与社会实践合理而紧密地连结起来,细化践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修齐治平”等优秀的传统理念,以夯实自身的道德文化基础,提高综合认知水准,增强行动实践能力。endprint
三、借力“一带一路”理念推动高等院校国学教育革新的措施
(一)完善国学教育的整体结构,打造规范、优质的特色专业
考虑到国学学科所具备的涵盖领域广、涉及内容多、知识点细碎等特点,对于其整体结构的改良应当遵循把握中心、层次推进、多线并行的操作原则。应当系统地在高等院校之内开展哲学、文学、经学、史学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比照受教育群体的实际偏好,适当增减各个课程的数量、时间。也可采取合并讲学、错位授课的结合方式,增加学科统筹的机动性。而在特色专业的打造上,则需要突出定位的精准性、教学的多样性以及能力培养的针对性,重点发展能够与相关文化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强化国学专业的独特性、实用性,从而实现“一带一路”构想之中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创新发展的价值理念。
(二)构建国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增强自身调节与治理能力
一方面,要建立高效、透明的市场调研与对策探究制度,提升全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引入与应用的时效性。比照高等院校院系层级的设置,细化课程量化定期考核、教学质量周期评比以及职业素养强化培训等操作流程,以此来加强国学学科制度建设的约束力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应当逐步完善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多方协作的治理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内部的社团组织参与、建言以及协助,共同围绕国学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问题归纳、对策探讨,形成动态、协调的互动态势。这就能够符合“一带一路”构想之中所强调的严谨务实、协作共进的索求。
(三)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加快国学教育的联动双赢发展
要根据国内高等院校的发展实际,采取合理的比例傾斜与优先扶持,为国学学科的开展进行软硬件资源的灵活分配,重点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高校名师讲堂工程的宣传与落实;逐步建立基于国学学科的多级化、立体式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同时,也应当完善多区域联合办学、资源互补的运营制度,通过与地区内的其他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深化合作关系,及时借鉴、引入并推广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课程、教材体系以及实践模式,继而以此去贯彻“一带一路”构想之中所提出的与时俱进、互利互惠的诉求。
参考文献:
[1]郑刚,刘金生.“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困境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6(2):20-26.
[2]徐卫东.论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5(3):56-58.
[3]李晓明.试析国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23-24.
(责任编辑陈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