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金、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文化使者基金资助,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美国美中教科文基金会、美国常青藤教育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程办公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青藤联盟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主办,北京星光少年艺术团承办的“第八届星光校园 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第六届星光校园 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总部展演”于2017年1月24日举行。
本次展演活动,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上海缔艺舞蹈中心、嘉峪关市第一中学、贵阳市实验小学“启明星”合唱团等著名中小学的艺术团以及著名青年歌唱家费佳,在联合国总部的舞台上为三百多名驻联合国各国官员、联合国主要机构官员以及纽约侨领、各界华人代表献上了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民乐、合唱作品,他们的精彩演出拉近了联合国总部各国观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也拉近了观看演出的华人同胞与家乡的距离。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父辈的旗帜在南海永远飘扬》、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的舞蹈《袖舞·京魂韵》、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的舞蹈作品《与未来牵手》、贵阳市实验小学“启明星”合唱团的侗族童声大歌《筑塘歌》《小米歌》等精彩演出为中国赢得了巨大荣誉。
演出结束后,中国艺术节基金会副秘书长黄俭作为此次活动主办方代表,接受了相关媒体的采访。他介绍了以“星光校园 文化中国”为活动主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总部展演”活动。
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世界人民之间友谊的窗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总部展演”活动已先后五次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历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总部展演”活动,都得到了联合国总部相关官员和机构的关注和支持。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杰罗、沙祖康、赤阪清龙等先后亲临现场观看演出,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基罗和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李保东现场致辞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
历次展演活动中,活动主办方选送中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优秀作品,包括中国民乐、中国京剧、南音、皮影、侗族大歌、川剧变脸、新疆舞蹈、藏族锅庄舞、沪剧等中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登上联合国总部的舞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先后有近3000多名联合国官员和各国驻联合国大使现场观看了充满浓郁中国非遗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异彩纷呈的展演活动,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领略博大精深、美丽而充满魅力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
(节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网)
2017年3月4日,上海社科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联合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研究”研讨会。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光东介绍了文学所非遗研究的相关情况,并提出与各高校、各机构继续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希望。上海市文广局葛永铭详尽介绍了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成绩和相关情况,认为当前上海的非遗资料整理等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与其他非遗资源大省相比,上海在在非遗资料收集整理以及非遗的数字化工作进程方面相对滞后,希望专家学者多参与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项目的申请。上海社科院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丰明研究员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研究学术联盟”的倡议,得到与会学者的热烈响应。与会专家学者就“非遗资源的整理与研究”“非遗资料数据库建设”“非遗项目与传承人采录方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研讨会发布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该项研究系蔡丰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该项目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完成七成以上研究任务,并发表20多万字成果,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会上,蔡丰明重点介绍了该项目近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研究》。
研讨会还举行了上海社科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聘书颁发仪式,中心聘任上海社科院行政处处长钱伟萍、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黄江平为副主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授何彬、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徐赣丽、上海大学教授耿敬、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凯锋、上海社科院人事处处长钱运春担任特约研究员。
(费 毅)
为落实《文化部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的通知》(文非遗发〔2017〕2号)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专业指导,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承担研培计划的专业咨询和审核职能,2017年3月14日公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名单。专家名单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柏贵喜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副教授
陈劲松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程向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冯锦文 江苏省文化厅社文非遗处原处长
甘而可 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高丙中 北京大学教授
辜柳希 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杭 间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郝淑萍 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何 满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华觉明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飞松 中国宣纸集团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工程师
金江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金 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季莲 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新疆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原所长、主任
梁祥霖 福建省文化厅社文非遗处原处长
刘 托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
刘元风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教授
陆光正 东阳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陆宗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罗 微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罗文华 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吕金泉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吕品晶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牛 乐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所长
潘鲁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裴继刚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当代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朴承权 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钱小萍 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尚 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史学伟 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汤书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原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
唐绪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汪大伟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乌丙安 辽宁大学教授
吴元新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徐朝兴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徐艺乙 南京大学教授
叶水云 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 梅 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原处长
张 毅 江南大学教授
张美芳 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赵 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院长、副教授
赵中悦 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郑 亮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周剑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选自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公众号)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下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提出,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计划要求,一是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二是坚守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倡导专注坚守、追求卓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质革命,加强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三是激发创造活力。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灵感和精心手作潜能,恢复和发展濒危或退化的优秀工艺和元素。
计划还明确了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等十项主要任务。
(选自中国政府网)
2017年3月28-30日,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淮南子·天文训》诞生地——安徽省淮南市举行。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王秀忠同志,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何长风同志,安徽省淮南市副市长汤传信同志,安徽省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姚辉同志、文化部非遗司保护处处长宋伟同志等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苑荣同志主持。来自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农业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天文台北京古天文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的9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出席学术研讨会的代表还有:文化部非遗司,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和来自浙江、河南、湖南、广西、贵州五省区文化厅非遗处及10个“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社区负责同志,以及淮南市各界代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参会代表近百人。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举办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宣传、保护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及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借鉴意义研究和保护传承措施探讨,广泛扩大“二十四节气”的社会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对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学术探讨,进一步阐释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释义及文化意义,阐明了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传承传播路径,廓清了其文化内涵和外延,其成果对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节选自“中国农业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亚太中心和江苏省文化厅共同主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于2017年4月17日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班。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江苏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王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丽华、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陈飞出席了开班式。开班式由亚太中心主任梁斌主持。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建设战略相关要求,《公约》框架下的培训分为批约履约、清单制定、申报、保护计划等能力建设培训,本次培训活动旨在通过对《公约》相关知识的讲解,结合田野考察,提高学员对于《公约》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认识以及对非遗项目认定和清单制定的了解。本次培训参训学员覆盖2017年度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78所高校,近百名学员参训,分两期班连续举办。培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两位培训师帕塔·查勒姆鲍·科亚南塔库和张敏授课,详细讲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主要概念以及履约的基本知识。学员还随同培训师一同进行非遗保护田野调查,以昆曲、芦墟山歌、滑稽戏等非遗项目为案例,学习如何实际操作非遗项目认定和清单制定,如何制定保护计划,认识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
亚太中心自从2012年正式运营以来,根据2003年公约的精神,在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指导下,为亚太地区非遗的保护工作提供能力建设培训活动,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21期培训,覆盖27个国家,直接受益人群超过680人次。
(节选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网站)
2017年4月7-10日,第二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在澳门举行。本届博览会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办,澳门基金会、中国艺术节基金会协办,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支持,上海清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4月7日,博览会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展览馆那不勒斯厅隆重开幕。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会长安然、副秘书长徐宏,澳门基金会区荣智,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席张祖荣,中共扬州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广春,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印伟等出席开幕典礼并剪彩。本届博览会以“一带一路 匠心传承”为主题,强调古今文化互动,旨在弘扬“一带一路”精神,向公众及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精髓,为中华传统生活美学和精湛手工艺的传承贡献力量。
作为将非遗与古代艺术集为一体的首创者,本届博览会汇集了全球各地的古代艺术精品与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遗产,展开世界文明间的对话。
(鰲 梦)
2017年4月19日,在江苏苏州召开的文化部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正式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行业和保障措施,并以8个专栏列出22项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增强操作性。
《规划》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创新驱动,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规划》坚持正确导向、以人为本、企业主体、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统筹协调的发展原则,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创造活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彰显,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
《规划》确定了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发展布局、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扩大有效供给、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健全投融资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化、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度融入国际分工合作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重点发展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装备制造11个行业,明确了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法治建设、完善经济政策、强化人才支撑、优化公共服务、加强统计应用、抓好组织实施7项保障措施,要求各地立足地方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
5月1日,由迪拜文化艺术局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举办的“大匠精髓——中国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精品展”在迪拜创意园区拉开帷幕,中国驻迪拜总领事李凌冰、副总领事王振山、迪拜文化艺术局局长赛义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马文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以及意大利、保加利亚、泰国、土耳其等国驻迪领团代表100余人出席活动。
李总领事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意义非同寻常,这是近年来中国首次在迪拜举办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本次展品件件都是珍宝,代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艺术家和传承者们秉承的“大匠精髓”;此外,上海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展品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
李总领事强调,上海与迪拜这两个姊妹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两座城市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相信此展,不仅能让当地民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更有助于加强中阿两国以及上海与迪拜两座城市的文化艺术和人文交流,为中阿人民打开一扇相互了解和友谊之窗,使“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更加深入人心。
赛义德局长表示,此次“中国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精品展”在迪拜首次亮相,展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遗产资源,能够让迪拜民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交流互鉴,让双方人民更多欣赏到彼此的文化与艺术,不断增进相互理解,丰富双边合作的内涵。
马文辉会长和高春明会长分别介绍了中国和上海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以及此次展品的特色和意义,指出此展旨在打造成一场集展示、传习和传播于一体的传统文化系列推广活动。
此次展览分为两个展厅,展出了家具、翡翠雕刻、琉璃制作、紫檀木雕刻、紫砂壶具、丝毯、绒绣、服装、漆器等众多传统手工艺制品。近40位中国国家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展览,向观众现场介绍作品的制作流程及工艺特点。
(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从去年5月开始启动,由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市非遗保护协会联合组稿和征稿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年度报告(2015)》(即最初暂定名为“非遗蓝皮书”)的编纂出版工作,至10月起由本协会全部接收并正式进入审稿和编辑工作。由于该报告全面涵盖了上海十七个区县和八大专题类的阶段性非遗工作概况,内容和信息量非常具体和丰富,同时整个编审工作具有非常规范和严谨的要求,所以历经了极端认真的纠错和校对过程,工作量非常繁重。目前这本上海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10多年来第一部年度报告,洋洋大观460多页,已经于本月中旬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
(黄 毅)
5月12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会议系统梳理了我国非遗保护理念,总结交流了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经验,并按照文化部党组关于2017年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谋划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有关领导,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文化局,省级非遗保护中心有关领导,以及文化部非遗司负责同志等共150余人参加会议。
自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16个年头。在这期间,文化部和各地文化主管部门、非遗保护机构在保护工作中,不断深化认识、扎实推进工作、夯实保护基础、创新保护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会上,山西省、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湖南省和贵州省相关部门、机构的负责同志,就各自地区的非遗保护理念、优长和特色方法进行了经验介绍。
(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新民晚报老报人、著名专栏作家秦绿枝的新书《采访盖叫天》5月12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新书发布会。该书近期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体部分是秦绿枝在1952年至1953年用“王惟”笔名在《亦报》和《新民报(晚刊)》上连载的《盖叫天演剧五十年》110篇访谈文章,为读者了解盖叫天这位京剧大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读者亦可从这本书中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化生态、戏曲界生存状况。
(选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