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美 守护美 传递美
——龙凤旗袍制作技艺进入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

2017-10-14 02:01:16张云逸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逸夫龙凤旗袍

张云逸

龙凤旗袍的前世今生

服饰习俗的变迁往往随着社会风尚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旗袍源于清朝女性的“旗装”,在清朝统治中国的三百多年中,满、汉妇女的着装在彼此的对视与互仿中悄然融合。1920年初,汉族女子将旗袍运用在穿着中,旗袍从宫廷走向民间,最先在北京、天津街头出现,后来上海街头穿着旗袍的女子也越来越多,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上海裁缝率先引入了西方量体裁衣的方法,将过去宽松平直的“旗装”改成了富有曲线、体现女性魅力的国粹服饰。

始于1936年的龙凤旗袍店是海派旗袍的精华。龙凤旗袍的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乾隆末年(1795年左右)的苏广成衣铺,“苏广成衣铺”专做中式服装,以苏州精湛技艺和广州新颖衣式而著名。继承了濒临失传的苏广成衣铺镶、嵌、滚、宕、盘、绣的传统工艺,龙凤旗袍的一系列技艺在中国旗袍制作领域里都堪称绝技。龙凤也是中国中式服装行业中,唯一一家保持原有手工缝制技术和前店后工场加工销售方式的。

从最早的学徒制,到企业内部的传承,再到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培养,这是“龙凤”手工制作技艺传承史上的三种重要模式,也是三个历史性跨越。其测量指标精确到人体36个部位,这样的系统使人体数据得以立体化和精确化展现,保证了旗袍造型的美观贴身和曲线明朗,最终达到如同“女人第二层皮肤”的最完美状态。

目前龙凤旗袍的第三代传人仅剩二十多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培养第四代传人的任务非常紧迫。

龙凤旗袍制作工艺进校园

2011年后,上海各区文化部门提出了联手职业教育学校,拓展传承人才培养渠道的新思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文化局,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和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逸夫职校”),就龙凤旗袍、亨生奉帮西服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工艺的传承,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使这两项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重焕光彩。

逸夫职校的前身之一昌平服装职校,是上海一所知名的服装设计学校,开设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近5年来,龙凤旗袍的技艺大师徐永良以及其他技艺大师,每个星期都有一个半天,来到中职课堂传授技艺,从不间断。2011年6月11日的开课典礼上,逸夫职校的学生们也恭恭敬敬地向他们敬茶,行拜师之礼。

打样、裁剪、滚边、缝制,一匹匹印花布料,在“00后”们的手里逐渐有了旗袍的雏形。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旗袍”制作工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们每一步都做得非常细心。每年的服装展示秀,学生和老师们都会穿着自制的、精湛的龙凤旗袍和亨生西服,满怀自信地走在T台上,台上、台下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大家认为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爱护和传承。

服装实训室和双导师制

学校二楼服装实训室的一间展厅里陈列着十几件各色旗袍,这些旗袍大多出自学生之手。展厅的门口摆着一块玻璃牌子,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习所”,这个传习所是逸夫职校和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上海鸿翔百货公司联合建设的。自2012年起,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两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逸夫职校成立,共同开展“传承非遗特色工艺合作”项目,目前一座“非遗小型博览馆”也在筹备中。

在实训室的操作台上,几名女生正在服装专业组组长张伟龙老师的指导下做“滚边”,张老师不时走到学生的身边亲自做示范。

“学生们学习的不仅是旗袍制作工艺,更是技艺背后的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喜欢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使其更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逸夫职校副校长沈蓝说:“这是一个校企双赢机制,对学校来说,培育了具有独门技艺的毕业生,使他们在就业和升学时更具竞争力,而企业也需要专业教师帮助梳理特色工艺流程。”

为此,学校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做法。“请进来”就是专门聘请龙凤旗袍的徐永良大师和亨生西服的肖文浩大师来校传授知识,“派出去”是指为了把“非遗”技艺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学。学校每年派出2名教师到“龙凤旗袍”“亨生西服”进行学习和工作,回校后在传承的教学中能成为两位大师的助手,使“非遗”的教学工作成绩斐然。

逸夫职校的旗袍课堂实行“双导师”制度,旗袍课上,一直有着指导老师的身影。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担任大师们的助手,还帮助“龙凤旗袍”“亨生西服”进行非遗工艺资料的整理和汇编,将原本口口相传的传统工艺,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加以整理保存。

学校已将龙凤旗袍、亨生西服制作工艺这两门课程正式纳入服装专业专门化的课程,并出版了校本教材:《龙凤旗袍制作工艺流程》《亨生奉帮西装制作工艺流程》。

逸夫职校的“非遗小传人”

在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非遗传承人徐永良师傅,以及逸夫职校服装专业组组长张伟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2014年逸夫职校的学生组队参加上海市文化馆组织的“非遗小传人”评选活动,尹蓉和王峥嵘两位学生获得了“非遗小传人”技能竞赛铜奖。

学校另外2位学生张钦玮和吴雨婷,凭着将旗袍元素纳入服装设计,分别入围2015、2016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制作女式时尚成衣款式、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大奖,并分获决赛二等奖。

手上受点伤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为了赶任务,吴雨婷在快速使用缝纫机完成作业时,不慎被缝纫针击穿手指,但即使这样,她对服装制作的爱与初心从未改变。进入三年级毕业班,她和张钦玮正筹备联手开工作室,发挥各自所长。

选择“龙凤”“亨生”与学校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几年来,服装专业的教学氛围一改往常,教师越教越有干劲、学生越学越有兴趣、教学成果越来越明显。逸夫的学生们身怀独特的技能,走上社会就会有竞争的底气、赢得竞争的筹码。一些有服装专业的大专院校也纷纷来校争取逸夫的毕业生去这些学校继续深造。

龙凤大师们的期许

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的带教师傅焦义刚感慨地说:“今天要找一个好苗子太难了。作为年轻人,他们面对的选择和诱惑太多,很难像过去那样沉下心、花十几年时间来学习传统手工。”

旗袍里的学问很多,旗袍工艺涉及色彩、美学、设计等各个方面,仅仅制作上,就有镶、嵌、滚、宕、盘、绣等技艺,有时候仅仅盘扣,就要做好几天,而仅仅盘扣的款式,就有好几百种之多。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耳濡目染,很难出师单独做旗袍。

过去传统手工业中师傅带徒弟的做法,在现代三年制的职校里显然难以实现。尽管如此,大师们仍然欣然接受邀请,每个星期为逸夫职校的学生授课一个半天,至今已有五年之久。“每名学生只有一年时间跟我学习,基本只能学些皮毛,但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对旗袍制作工艺产生兴趣,建立感性认识,可以将灵感注入服装制作,或进一步深造。”

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高珮菁经理说:“东华大学和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分别来找过龙凤旗袍商量课程合作。然而大学生注重设计培训,实际动手能力却远不及中职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留在传统企业工作。”

非遗走进中华艺术宫

以文化来搭台,以专业来唱戏。2015年12月,上海市教委与中华艺术宫合作进一步推出“走进艺术宫—多元课堂”,学校十分重视这个向社会展示逸夫课程和传统文化的机会,花了半年时间准备,选送的课题是“指尖盘扣留住技艺”。课程预告一公布,社会反响强烈,最终老师们从报名者中,选出了20名青少年前来参加。

由逸夫职校服装教师陈秀凤主讲的一段与旗袍文化中“结”相关的故事,让大家在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盘扣工艺的魅力,了解中国民族服装代表之一的旗袍文化。一个小时的课程生动、有趣,教师讲解,学员动手制作,教师再指导,到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做出了一件小作品。

由于大受欢迎和好评,逸夫职校的特色课程入选“常态课”,迄今已经举办了三期。通过活动,大家了解了中华服装的源远流长,其中的深厚内涵与底蕴更是让大家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旗袍这项传统工艺虽然不需要人人都掌握,但这一项非遗文化却是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去了解的。

展望未来

通过“校企合作”计划,“龙凤”“亨生”的技艺在逸夫学生们的手上得以比较完整、系统地展现。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有了发扬光大的希望。

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三年学习后,学生们面临分流,有的就业,有的继续深造,为期一年的旗袍制作课很可能就此中断。学校最大的愿望是,市教委能将中高职、中本贯通纳入考虑,让学生们到了下一阶段求学仍然能将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

“期待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能通过‘龙凤旗袍’这个项目,不断地汲取灵感,锐意创新,让‘创造美、守护美、传递美’的龙凤旗袍的传承精髓薪火相传。”副校长沈蓝最后总结道。

猜你喜欢
逸夫龙凤旗袍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龙凤双胎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32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我来说说旗袍美
龙凤珠宝LOGO征集活动
中国宝玉石(2018年3期)2018-01-28 14:09:55
旗袍找不同
新少年(2017年6期)2017-06-16 0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