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英国问鼎世界霸权的“植树造林”运动

2017-10-13 07:42王昱
读者·校园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国力橡树植树造林

王昱

历史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著名强国间的争霸往往被其中一些细节所左右,甚至最终决定了世界格局的演化。

1585年8月23日,西班牙正式向英国宣战,“英西战争”拉开序幕,这场战争堪称世界上第一场两个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的激战。在16世纪以前,世界被分割成多个区域,两国间的战争打得再大,胜者也只能称霸一方。然而,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让全球霸权首次成为强国追求的目标。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以少胜多,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在大航海时代中先声夺人的西班牙开始走下坡路,而英国却开始殖民世界,直到将自己打造为一个“日不落帝国”。

这样一说,“英西战争”的意义不可谓不大。但这场战争有很多细节让人看不明白——海盗组成的英国海军虽在战争中重创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但在两国悬殊的国力对比面前,这样一场胜利其实没多大意义。国家间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国力的较量:这就像“二战”中日本虽然通过偷袭珍珠港一举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但美国依然可以用强大的国力重建海军。同样的道理,坐拥新大陆金山银海的西班牙,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再造一个无敌舰队收拾英国呢?

原因就藏在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国王写给首席大臣、红衣主教格朗韦勒的信里。在这封信中,腓力二世说:“虽然咱又失败了,但咱不差钱啊,再造军舰接着打啊!”但格朗韦勒却回信说:“陛下,咱没法重建无敌舰队,因为优质木材不够了。”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真相。16世纪末,建造一艘合格的西班牙大帆船,大约需要砍伐2000棵以上生长百年的巨木,而且只有橡树、柚树、杉树等少数树种才能胜任。然而,倒霉的是,在当时的西班牙本土及其美洲殖民地,这些木材都十分稀缺。西班牙帝国境内唯一能提供优质木材并以造船业闻名的尼德蘭地区,此刻又刚好是英国的盟友。所以西班牙虽然不差钱,但就是不能将金钱转化为有效的战斗力,只能坐拥强大国力而望洋兴叹了。

那么,为何同样损失舰船的英国,却能源源不断地获得补充呢?这倒不是因为英国运气好、森林多,而是因为人家“政策好”。

作为傍海而生的岛国,英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对优质木材的保护和培育。早在中世纪,就有所谓“护林员制度”,以禁止民众砍伐国王属地的林木。到了1501年,更是颁布《植树法》,鼓励民众种植、保护橡树等适合航海造船的优质木材。在制度推动和法律保障下,英国的造船业不像西班牙那般时时面临“断粮”的危险。因此,在“英西战争”中,国力相对弱小的英国反而越战越强,在海上几乎压着西班牙打,最终逼迫西班牙不得不认栽了事。

在赌国运的战争中被“植树造林”救下一命的英国,在后来的发展中,更将这一传统发挥到了极致。连选择殖民地时,也是优先选择新英格兰、加拿大等出产木材的地区。英国18世纪最伟大的海军上将纳尔逊也是该政策的推动者,他曾亲自致信国会,要求重视橡树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在纳尔逊战死后,接任他的副将科林伍德更是“种树狂魔”,常年带着一个装满橡树种子的帆布袋,只要看到有适合橡树生长的地方,就随手撒上一把种子。

对木材的极度重视,还给英国带来了一个意外之喜:由于国家限制砍伐树木生火取暖,英国相比其他国家更加积极地寻找燃料替代品,于是煤炭开采在英国勃然兴起,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小小的“植树造林”习惯,竟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走向,甚至间接诱发了工业革命。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揭示这样一个事实:比较两个国家的国力是个相当复杂的工程,不是简单地对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军队规模就能说得清的——就像“英西战争”开打前,谁也想不到,占领了半个世界的西班牙帝国,竟会败在一根小小的木头身上。

猜你喜欢
国力橡树植树造林
不要烦恼
植树造林 保护家园
橡树和芦苇
A Wise Old Owl
屈原之死
植树造林作贡献
浅谈中式英语
芦苇和橡树
郴州市开展植树造林“百日攻坚”行动
春天到了,植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