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开亮+王兢
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ICM)由国际数学联盟举办,是数学界最大的盛会。ICM自1897年首次举办,并于1990年起每四年举办一届,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几度终止以外,至今已经举办了27届。2018年,第28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青少年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历届ICM上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去时间长河里游览一番吧!
第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瑞士召开。
在巴黎ICM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做了《未来的数学问题》的报告,提出了23个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后来以“希尔伯特问题”著称,它们指引了数学在20世纪的辉煌发展,有些问题至今还未解决。
第一個参加ICM的中国人是周培源。他参加了1928年的意大利ICM,并宣读了他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博士论文。
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ICM的中国人是清华大学的数学家熊庆来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学家许国保。另外,当时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达,也以私人名义参加了这一届ICM。
第一位做全会报告的女数学家—德国数学家诺特,在1932年的瑞士ICM上做了全会报告《超复数系及其与数论和交换代数的关系》。
颁发奖项可谓ICM的高潮,但重头戏却是ICM的数学报告。按照规模,大会报告可分为全会报告和分会报告,区别在于前者是整体概览(一般1个小时),后者是局部分支(一般30分钟或45分钟)。ICM的所有报告人都是经由举办方国际数学联盟拟定邀请的,因此,有机会做ICM报告也被数学家视为极大的荣耀。每一届ICM的所有报告会集结成书,历届ICM的会议文集电子版可见国际数学联盟的网页:http://www.mathunion.org/ICM/。
自此届起,每一届ICM会颁发象征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等同于科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仅授予评奖当年不超过40岁的年轻人,且每一届至多奖给4位数学家。这仿佛也印证了英国数学家哈代的一句名言:“数学是年轻人的游戏。”
几何学家陈省身在1950年的美国ICM上做了题为《纤维丛的微分几何》的全会报告,他是第一位在ICM做全会报告的华裔数学家。此后他又两次在ICM做分会报告。
丘成桐于1982年获得菲尔兹奖,并于推迟到1983年才在波兰召开的ICM上被颁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项“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
在陈省身先生的推动下,ICM于2002年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此届ICM的会标,是象征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弦图(出自公元3世纪左右的数学家赵爽),据此可以推出著名的勾股定理。
2018年,有12位华人数学家受到ICM的邀请做报告,除杨丽笙做全会报告外,其余11人均是做分会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4位非常年轻的数学家:孙崧、恽之玮、张伟和许晨阳。他们之中是否有人会成为第三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迄今为止,一共产生了52位菲尔兹奖得主,其中有两位华裔,分别是丘成桐和陶哲轩。有两位值得称道的菲尔兹奖得主,一位是历史上唯一获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威滕,另一位是第一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米尔扎哈尼。遗憾的是,在2014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耀、正处于创造巅峰的伊朗女数学家米尔扎哈尼,于2017年7月15日因乳腺癌英年早逝,时年40岁。除了菲尔兹奖,ICM还颁发其他三个重要奖项—高斯奖、奈望林纳奖和陈奖。其中,2010年设立的陈奖是以华裔数学家陈省身的姓来命名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