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哲
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生活的世界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多重世界中的一个。其实,多重世界的想法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存在。最早提出这个假设的是原子论的创立者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宇宙是由无限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的。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会以一切可能的方式结合和重组,我们所见的世界只不过是所有确定会出现的可能性中的一种。到了17世纪,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多重世界假说,认为不同的世界就像一块块彼此独立的砖,堆叠在一起组成金字塔,而我们就生活在金字塔塔尖上的那个世界里。
物理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在这个实验中,一只猫被放进一个密闭的容器,由一个量子来控制毒素释放装置。根据量子力学,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时,整个系统会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的生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时才能确定。但是,猫既活又死的说法严重违背了客观世界的普遍逻辑。那么,要怎样帮助这只可怜的小猫摆脱困境呢?
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休·艾弗雷特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他认为,如果人们打开装着猫的盒子就会导致宇宙的分裂:在其中一个世界里猫是活的,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猫是死的。这就是他的多重世界理论。由于多重世界往往又是平行存在的,因而又衍生出平行世界、平行宇宙等诸多概念。
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疯狂”的思考,最终启发了文学家的创作灵感。英国作家艾萨克·迪斯雷利在1830年创作了《未发生事件之史》,幻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异世界:在萨拉森人统治下的国度,人们戴着头巾、蓄着胡子,并且建造出了比希腊更宏伟的建筑。
随着科幻小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平行宇宙作品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法国社会革命的传奇人物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在其1871年出版的著作《藉星永恒》中,详细地描述了多重世界的存在,并宣称在其中一些世界中,拿破仑取得了滑铁卢战役的胜利,但这些世界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股对多重世界的热爱,随着人类步入了20世纪。1948年,小说家阿道夫·卡萨雷斯创作了小说《天体计划》,描写了一个飞行员在飞机失事后坠入平行世界,并遭遇了种种颠覆性的事件。到了1963年,美国科幻大师级人物菲利普·迪克出版了他广为流传的科幻小说《高堡奇人》。
在这部小说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日德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告终,美国被日本和德国瓜分,而日德两国又展开了类似真实世界中“冷战”的相互对抗。不愿意沦为法西斯奴隶的美国人秘密结成反抗组织,但却遭到盖世太保的疯狂追捕。最后,故事里的主角们找到了一位隐居在一座高大城堡内的世外高人。借由这位高人的指点,他们利用中国古老《易经》中的推算方法,最终发现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完全是虚构的。
在多重世界题材大行其道时,作为这类题材的变种形态,时间闭环题材也出现了,其中的代表作就是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土拨鼠之日》。该片讲述了气象播报员菲尔被派往一座小镇,采访当地庆祝土拨鼠日(2月2日)的活动。工作结束后,菲尔回到酒店休息,没想到一觉醒来,他竟然又回到了2月2日的早晨,而且一直被困在这一天。他每天都重复见到一样的人,做着相似的事情,仿佛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最终,菲尔通过无数次的尝试,一点一点地积累改变,终于跳出了这个死循环,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与之相似的还有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战争大片《明日边缘》,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时间闭环是由外星人的特异功能创造的。已故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的代表作《一日囚》,也是同类题材。
与上面提到的这些作品相比,崔子维的《幻游》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多重世界题材的科幻小说。受制于篇幅,作者并没有详细进行多重世界的科幻设定,但是他却有意识地设计了亲情戏,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值得肯定。
事实上直到现在,多重世界还只是物理学家的一个假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真实世界以外,还有另外的世界存在。但一些顶尖的物理学家却对此深信不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号称当代最聪明大脑的斯蒂芬·霍金,在其2001年出版的《果壳中的宇宙》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宇宙就像一个‘太空赌场,每一次掷骰子会导致许多不同的岔路,我们只能看见其中一条;然而,所有的路都真实存在。”那么,真相到底如何?这就有待每一位读者自己去探索答案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