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觉珵 李晓骁 本报特约记者 陈欣
“一名美国驻华外交官外出时被中国便衣警察认为是中情局特工而抓扣,并最终被驱逐出境。”美国“政治”新闻网11日“绘声绘色地曝光”一起去年年初发生的间谍事件,以此“证明”中国正在对美发动强大的情报战,且“中国的间谍活动比俄罗斯更缜密,更有实力”。“政治”新闻网貌似新鲜的故事,没能摆脱炒作“中国威胁”的老套路。1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几名中国专家都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下个月访华,美媒挑这个时候爆料“间谍案”是在给特朗普找麻烦,也是美国国内某些政治势力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设绊子。
按照“政治”新闻网的说法,这起间谍事件发生在“有着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成都”。报道称,2016年1月某一天太阳快要落山时,一名美国当地总领馆的官员外出工作时,冷不防被中国便衣警察抓住,扔进一辆在街头等候的面包车中。中国官员认为,这名美国官员是中情局特工,于是将其带回讯问。不久之后,这名美国官员被中国驱逐出境。为证明报道的可信度,该报道强调“采访了六七名现任和前任美国家安全官员”,但也不得不承认,中美都没有公开此事。对于“政治”新闻网的说法,中情局和美国国务院都拒绝置评。
“政治”新闻网称,此次行动是美中情报战中一次不同寻常的大胆行动。报道援引匿名美国官员的话说,在到访中国时,常常有疑似中国特工的人接触他的同事,并试图招募他们。在华美国官员的房间和个人物品也常遭到搜查。一名前美国官员称,过去中国情报机构主要招募华裔美国人,现在已经开始瞄准更广泛的人群。尽管并没有证据证明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2015年遭到的网络攻击事件与中国有关,但美国前反间谍部门负责人克里夫仍认为,这些信息可能成为中国的招募路线图。
中国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1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访华,这一所谓爆料有很明显的政治意图,既是“反特朗普”,又是“反中国”。李海东说,中美关系从整体上看正在相互磨合当中稳定下来。这是美国国内一些不希望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政治势力“提醒”特朗普的信号。
在美媒渲染“中国威胁”的报道中,间谍战这个题材并不少见。但与此前报道不同的是,“政治”新闻网还将中俄放到一起对比。报道称,受访的一些美国官员和中国专家认为,如果说俄罗斯间谍明目张胆,中国在间谍活动中则是小心翼翼,更侧重于盗窃商业机密。“美中间谍战可能跟美俄间谍战一样激烈,但更加隐秘。他们总是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以及我们进展到哪一步。”一名美国前外交官员这样说道。前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卜大年称,中国的间谍活动比俄罗斯更缜密,他们现在更强大、更有雄心,也更有实力,而且更多美国利益攸关方希望发展对华积极关系。
“政治”新闻网称,美中谍战处于一个复杂的背景下:在遏制朝鲜核导弹问题上,特朗普正在寻求与北京的合作。美国大公司也渴望进入13亿消费者的中国市场。对于为什么美国政府对中国的“间谍行动”默不作声,香港《南华早报》12日分析说,原因在于华盛顿对朝鲜的战略以及公开反击中国间谍行动可能对在华美国企业造成伤害。该报援引美国基辛格美中研究所主任罗伯特·戴利的话说,即使国与国之间相互暗中监视,也会相互合作。若间谍战成为关系的中心,两国之间的合作就会更困难。“而且我们有大量的弱点是中国人善于利用的。美国的主要问题一直是财力不足以及欠缺合作,特别是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之间。”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看来,这方面的因素其实并不大。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大国之间的情报问题是常态,互相之间不点名是国际上的“潜规则”。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伟说,任何国家的情报活动都是政府不愿意谈到的,政府与媒体报道间的这种反差是情报工作的一种正常规律。
李伟1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情报工作历来都是各国之间常态化,但又非常敏感、神秘的活动,美国媒体虽然描述了一些细节,但真实与否无法判断,很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的手段。“事实上,美媒对中国的这种报道、指责一直很多,但大部分是牵强附会,所谓的间谍活动如郗小星案更是被证明是子虚乌有”,李海东说,由于美媒对政府议程设置与外交决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其炒作可以被视作影响政府决策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