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与喜好因素调查

2017-10-13 05:47:26曾燕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志愿高中生志愿者

曾燕波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上海 200020)

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与喜好因素调查

曾燕波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上海 200020)

志愿者活动大多发生于大学生和在职青年当中,高中生由于学业繁重参与较少。2014年上海成功举办全国学生运动会,会议的志愿者主要以高中生为主。对684名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和行动处于中游状态,对于全国学生运动会的支持度高,家长和教师也大多支持,但是,高中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中有一些阻力和困难需要解决。因此,明确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点是宣传培育和体验实践,通过开展适合高中生特点的志愿活动以培养其志愿品质,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应成为开展高中生志愿活动的根本宗旨。

高中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支持度

一、背景

志愿者亦称义工,前国际志愿者协会总裁肯·艾伦在《志愿者管理的国际透视》中指出,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的、利他的、没有直接资金回报的活动。积极主动的工作方式、直接服务他人的目的、自愿参与、无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四个基本特征。[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世界级项目赛会在国内举办,为我国赛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参与赛会服务的志愿者也逐渐呈现出服务意愿不断提高、年龄跨度逐步扩大、人才技能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自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至今,志愿服务已在全国范围开展逾二十载。无论从社会实践还是从以往研究来看,青年志愿者主体是大学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刚刚成年的早期阶段,由学校统一组织,既较好管理,又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且有足够的业余时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本地成功报名的志愿者总数为292784人,符合报名条件的高中生达15808人。虽然这类社会现象已不鲜见,但国内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对高中生志愿者关注和研究却乏善可陈。在“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献资料超过2.4万篇,而对高中生的相关研究却不足百篇。此外,以搜索引擎百度为例,与“大学生志愿者”直接、间接相关的搜索结果达1420万余条,而关键词“高中生志愿者”仅关联了405万条搜索结果。显然,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大众媒体,都应当给予高中生志愿者更多关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大型赛会中大规模招募高中生志愿者。招募工作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开放招募仅6天,所有15个服务点的名额即按照150%的比例全部报满,最终选拔出771人投入运动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既为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机遇,也为研究高中生志愿服务行为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事实上,既有研究也表明,参与志愿服务对高中生的成长大有益处。第一,有利于引导树立服务社会的道德观,提升思想层面和素质才干。志愿服务为青年的道德追求提供了真实体验,使理论说教具体化,帮助青年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升华。第二,丰富了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帮助青年认识社会、面向世界。通过志愿服务,青年得以在实践中融入社会,深入体会人生意义。第三,帮助青年完善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志愿服务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无私的爱心,自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因此,志愿服务对青年具有自我鼓励和价值肯定的作用。[2]

二、已有相关研究

国外的志愿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3]据一项针对美国、加拿大、比利时、芬兰、日本和中国等六国志愿服务情况的调查显示,34.6%的受访者表示其志愿行为始于高中阶段,17.2%表示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参与志愿活动。高中生提供志愿服务比例最高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为70.8%和45.2%),最低的是中国(8.1%)。[4]加拿大的教育部门规定,高中生在离校前须积累多于40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所有的服务经历都将录入学生档案,作为高等院校在招生、评审入学奖学金时的重要参考。[5]在德国,志愿行为尤其被看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政府直接和间接的介入管理使该国志愿者组织在法律制度、财务收支等方面更为规范化,14-24岁的年龄段占到了德国总志愿者人数的30%以上。[6]

由于志愿行为具有无偿性,许多国内外学者就其动机展开了相关研究。1981年,霍顿-史密斯(Horton-Smith)最先提出了“双因素模型”,即将志愿者动机分为利他动机(如对志愿服务接受方的关心)和利己动机(如对自身的关心)。[7]此后,费奇(Fitch)提出了以利他、利己和社会责任为三大主要动机的“三因素模型”。[8]20世纪90年代,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迦南和高柏·格伦(Cnaan & Goldberg-Glen)提出了“线型模式”,认为可将无偿的志愿行为动机看作一个联合体,并入志愿者经验的一部分,因此用线型模型来进行解释。[9]在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克莱瑞等学者(Clary)提出了“多因素模型”,确定了价值、理解、增强、职业、社会、保护等志愿行为的六种动机类型。[10]我国学者董海军、倪赤丹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志愿行为的动机主要包括亲和动机、利他动机、结群动机、荣耀动机和成就动机。[11]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发现国内多数志愿行为的发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关系”这一动机分类。用“人群资本理论”解释,即从一种投资的角度,认为提供志愿服务这一付出行为,所对应的是一种对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的获取。[12]

此外,英国学者巴伦和雷荷瓦(Barron &Rihova)认为,由于志愿行为动机具有不唯一性,因此与项目本身(尤其其属性)也存在一定关联。[13]比如,由于多数大型体育赛事、文娱项目等具有知名度高、持续性弱、兴趣度高等固有特点,因此这类志愿项目的选择背后普遍隐含更多利己因素,参与者可能更期望志愿组织在项目结束后出具相应的服务证明。反观延续性强、社区化深、慈善度高的民间志愿项目,选择者通常不以优化个人履历等为主要目的,因此,多以利他思想和更强的社会责任自发主导志愿行为。

三、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课题组对全市报名参与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志愿活动的高中生进行普查。调查于2014年6—7月进行,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84份,有效回收率为85.5%。

表1 样本概况

四、 结果与分析

与大学生相比,高中生几乎处于完全学习状态,参加学习之后的活动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高中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性相对提高,特别是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即将迎来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早地进行锻炼,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高中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和行动处于中游状态

大多处于备战高考的高中生,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有一些学生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多数是关注和参与志愿者行动的,只是关注和参与的“量”较少而已。偶尔关注志愿者行动的高中生占第一位(38.5%),从不关注的高中生占11.1%,很少关注高中生的占31.7%,经常关注的高中生占18.7%。没有参加过任何志愿者组织的占39.9%,参加过校青团组织的志愿行动的高中生占6.6%,参加过校内公益社团的高中生占33.4%,参加过校外公益组织的高中生占20.1%。相关分析发现,是否为外省市生源和是否今年参加高考,对这一情况没有影响,而学校类型、所在年级、学习成绩、是否团员和班干部对此有相关性。重点校学生参与者及关注者相对较少(见表2),高考结束后的高三生参与多,共青团员和班级干部参与较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参与的少。

表2 学校类型对高中生关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影响

(二)对于全国学生运动会的支持度高

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全国学生运动会,高中生大多是从老师那里得知信息的占67.9%,说明学校对于本次运动会有很大的支持,其他如互联网占18.3%,微信、微博占5.2%,电视、电台占5.1%,报刊杂志占2.8%,家长占0.7%。并且,老师绝大多数(75.0%)支持学生参与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工作,不支持的仅占3.5%,此外,有21.5%的学生不清楚老师的态度。

关于此次运动会,虽然家长对运动会的信息知息较慢,但家长的支持力度同样很高(75.3%),不支持的占6.4%,此外,有18.3%的学生不清楚老师家长的态度。具体分析发现,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家长更支持孩子参与活动,自己孩子成绩在前20%的学生家长84.5%明确表示支持,成绩中游的学生家长71.7%明确表示支持,成绩在后20%的学生家长66.7%明确表示支持。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越支持孩子参加活动。女生家长明确表示支持的占82.2%,男生家长明确表示支持的为67.3%,相差15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是女生的学习成绩好于男生,家长也更愿意孩子多增加各方面的能力,此次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在班级名次前20%的男生占31.6%,女生占38.2%;学习成绩在班级名次后20%的男生占19.0%,女生占10%。

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认为作为高中生不应该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只有18%,认为身边同学“不积极”的只占6.7%。高中毕业的去向对高中生是否参加志愿活动的认同存在差异,见表3。高中生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的主要原因在于: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的占52.5%,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占26.3%,觉得志愿服务新鲜、好玩的占7.3%,为了获得志愿证书或证明、对升学或就业有帮助的占6.2%,想多结识一些朋友的占5.6%,为了有助于出国深造的占2.1%。关于自己适合的志愿服务工作(可多选),认为是接待引导工作的占第一位,为69.1%,认为是秩序维持工作的占49.0%,认为是信息咨询工作的占40.0%,认为是文字宣传工作的占26.5%,认为是物资保障工作的占24.9%,认为是外语翻译工作的占18.6%。

表3 毕业后的去向与是否应当大量从事志愿者活动的认知交叉表

(三)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需求

如前所述,高中生愿意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志愿服务,家长和老师也大多支持,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在调查中,当问到学生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是否遇到过阻力时,认为有阻力的占26.1%,为没有阻力的占73.6%。遇到志愿服务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时间因素、与个人的学习生活相冲突的高达85.6%,认为是经济因素、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支出较多的占7.7%,家庭或朋友因素、家长或朋友不支持的占3.7%,学校因素,学校不鼓励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的占3.0%。外省市生源的学生遇到的阻力更多,高于本市生源7.1个百分点,原因在于外省市学生的生存环境导致的学生学习压力更大。

当问到高中生若被选拔为本届志愿者,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可多选)时,需要交流技巧培训的占第一位,为58.9%,需要礼仪服务培训的占41.1%,需要语言技能培训的占38.1%,需要助残技能培训的占32.7%,需要心理调节培训的占26.9%。

当问到高中生若被选拔为本届志愿者,希望获得主办方提供那种福利时,希望获得志愿服务的证书或证明的占第一位,为31.4%,无所谓的占25.1%,希望获得交通或志愿服务补贴的占25.0%,希望获得徽章、手册等纪念物品的占18.6%。同时,父母文化程度与此有相关性,父母文化程度越低,认为无所谓的人越多;父母文化程度越高,需要志愿服务的证书或证明的越多。与此相对应,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和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更希望子女获得志愿服务的证书或证明,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更希望获得交通或志愿服务补贴。是否学生干部在希望获得主办方提供哪种福利项目上也有差别,见表4。

表4 学生干部志愿者希望获得主办方提供福利情况

(四)高中生志愿者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方式选择

关于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高中生大多希望能在节假日,每次半天时间,地点为交通便利地区。当问到高中生最希望利用什么时间参加志愿活动时,回答由高到低依次为节假日(36.0%)、上课时间(11.9%)、双休日(14.0%)、任何时间(12.5%)、课余时间(11.9%)。当问到高中生参与一项志愿者活动的服务时长为多少最合适时,回答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便捷地区(40.0%)、居住地附近(26.2%)、无所谓(23.0%)、学校附近(10.8%)。当问到高中生参与一项志愿者活动的服务时长为多少最合适时,回答由高到低依次为半天(30.2%)、2小时(25.2%)、连三天左右(12.7%)、一周或更长时间(11.9%)、1小时或更少(11.2%)、一天(8.8%)。

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P=0)、年级(P=0.001)、学习成绩(P=0.019)和平时课外时间安排(P=0)对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产生影响。男生更愿意利用上课时间;高三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紧张,更愿意利用业余时间而不是上课时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不愿意利用上课时间;平时较多参加校外活动的学生对时间没有要求,详见表5、6、7、8。

表5 性别对利用什么时间参加志愿活动的影响

表6 年级对利用什么时间参加志愿活动的影响

表7 业余时间安排情况对参加志愿活动时间的影响

表8 学习成绩对利用什么时间参加志愿活动的影响

(五)上海高中学校学生志愿活动的宣传组织情况尚可

在本次调查中,高中生对本学校志愿服务的动员或宣讲活动比较认可,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组织过志愿者活动,22.3%的高中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42.6%的高中生认为学校有时组织、认为学生应该兼顾学习和志愿者服务,二项合计64.9%;27.4%的高中生认为学校较少组织,学校认为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备考上,7.8%的高中生认为学校从未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当问到学校公益活动的氛围时,34.4%的高中生认为气氛浓,有相关的志愿者组织,经常组织志愿者活动;49.5%的高中生认为一般,偶尔有志愿者活动;11.3%的高中生认为很少,几乎没有组织过志愿者活动;4.8%的高中生认为没有,学校从未组织过志愿者活动。比如说,学校对于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报名,多数学校(60.9%)是为学生报名的,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方式。但是在年级分类上,学校为高三学生报名的较少,学生也不愿意学校更多地进行组织报告工作;普通中学报名等工作做得较好,中职中专学校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学生自己独立咨询和报名的占33.0%,家长协助下进行报名的占4.3%,委托朋友代为报名的占1.8%。

四、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高中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性相对提高,如何在中学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锻炼他们,培养其志愿品质,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但又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进行,既能达到组织活动和培养的目标,又能适合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我们要重视的。

第一,准确认识在高中生中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从高中生自身情况看,本次调查显示,“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和“为社会做贡献”,是高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两大主要目的,在高中生中开展志愿者工作,就能够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一是志愿服务可以成为高中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公益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不在于其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而在于让学生对于志愿公益、社会公平、奉献社会等等这些概念加深理解;二是高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明确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点是宣传培育和体验实践。本次调查显示,从本次中学生运动会的情况看,时间冲突、学习生活冲突是阻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两大主要障碍。对于志愿服务,高中生们关注的机会多,但真正参与的机会少。因此,要通过生动有趣、符合高中生身心特点的宣传形式,比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培育他们的志愿精神和公益理念。要注重为高中生提供更多志愿服务的实践机会,通过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让高中生通过切切实实的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增进对本乡本土本民族的热爱,让自己在情感、技能、心态等多个方面都得到提升,体会人生价值的真谛。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开展志愿服务历来都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体现。但不少学生也反映,志愿服务走过场的情况并不少见,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也都无法得到提升,这就大大降低了高中生参与的动机。深刻挖掘典型人物的时代意义,就是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起一套对于志愿服务行为的认知体系,这包括对服务意义、服务者、资源整合、服务考评等等问题的深入辨析,有助于他们从专业化角度客观认识志愿服务工作。

第二,工作方法适应高中生的特点、顺应高中生的需求。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迅速,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志愿工作主要是为大型项目赛事提供服务,具有“短、快”性质,同一活动的志愿者每年流动性较大,这种不稳定性拉高了志愿者培训的时间、人力等成本。二是覆盖尚不全面,社区日常志愿项目仍需完善。尽管青年对参与服务大型项目反响踊跃,但真正深入社区并得以持续服务的志愿者比较少,这与项目本身的策划有关,也与社区志愿项目、服务站点建设有关。三是志愿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志愿者的成长需要。当下许多志愿者服务仍停留在较为简单而临时的“体力服务”上,这使一些志愿者感到没有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四是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及合理的考核机制。凭借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期间的工作成绩,团组织及学生所在学校可考虑将其纳入推优、评优、入党等考评体系,对学生志愿者形成有效激励。五是志愿者组织的自身建设尚不够成熟。这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项目组织和团队管理上的混乱、宣传力度仍需加强及方式上的滞后、为长期运转所需资金的获取和维持等。因此,志愿工作要在上述方面加强改进,并加强针对高中生志愿者的工作设计。本次调查显示,高中生认为自己主要适合的是“接待引导”“秩序维持”“信息咨询”“文字宣传”等工作。在岗位安排上要考虑学生个人能力、兴趣爱好、专长和参与的需求,提升工作岗位和个人的契合度。对于中学生志愿者还要考虑相关法律问题,必须按照我们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为他们正常开展服务提供更多细节保障,比如,高中生志愿者应主要安排一些辅助性岗位;或是在志愿服务中如需开展某些与其年龄不符的工作时,必须由成年人陪同,等等。

第三,重点关注高中生在三个场域中的志愿服务行为。一是关注大型赛会,比如2014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招募了大量的高中生志愿者,为高中生们自我服务、相互学习搭建了平台。二是关注社区项目。本次调查显示,交通便捷地区和居住地附近是高中生最乐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地方。从公益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来看,“随手公益”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对高中生群体来说,基层社区是绝佳的实践舞台。三是关注网络社区。对于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生存的学生群体而言,要充分运用现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宣传志愿服务工作,也让青少年做公益变得更加方便。网络是青少年的聚集地,现在的高中生在课余时间会大量聚集在网上,只有真正开辟了有效的网络工作渠道,才能让工作真正符合高中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

第四,做好高中生志愿服务工作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衔接。调查显示,本次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高中志愿者中,60.9%是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而有33.0%的学生是自己去咨询点报名的,这充分说明了高中生在志愿服务问题上,既需要积极引导,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这为进入大学以后继续开展志愿服务打下了基础。因此,必须重视高中和高校之间的衔接,加强高中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可以将一些高校中的品牌项目到高中进行宣传,提升项目的社会认同,也可借此突显学校的特色;可以安排高校志愿者带教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也可以将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条件。

[1]陈宁.志愿者的情感能力初探及启示——以世博青年志愿者为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10-12.

[2]康贵田.浅析志愿者行动[J]辽宁师专学报,2003,(3):44-46.

[3]羊晓莹.国外志愿者动机研究综述及其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11,(1):19-22.

[4]Hustinx, L.,Handy, F.,Cnaan,R. A., et al.Soci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A comparis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x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10,(5).

[5]马连奇,唐智松.高中志愿者活动:问题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9):52-53.

[6]郑春荣.德国志愿服务:特点、趋势与促进措施[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15-19.

[7]Horton-Smith,D.Altruism,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ism[J].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1981,(1).

[8]Fitch, R.T.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ing for community servic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87,(28).

[9]Cnaan, R.A. & Goldberg-Glen, R.S.Measuring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in human services[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91,(3).

[10]Clary,E.G.,Snyder,M.,Ridge,R.D.,et al.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s of volunteers: A functional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6).

[11]董海军,倪赤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J].理论界,2003,(6):141.

[12]唐婉,张励,黄碧卿.国内外志愿者的行为动机研究[J].校园心理,2010,(3):29-31.

[13]Baron, P. & Rihova, I.Motivation to volunteer A case study of 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Magic Festiv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s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1,(3).

(责任编辑:翟瑞青)

Abstract:Volunteer activities mostly happe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working youth a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ually occupy themselves more with their studies. However,In 2014, Shanghai successfully held the national student sports meeting in which the volunteers were mainl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 voluntary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erformed on 684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shown that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activities along with their action is actually in the middle reaches. It is also found hat the National Student Games is strongly supported by them, by their parents and by their teachers as well, 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resistance and difficulties needed to be resolved. Therefore, The priority of promot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given to its propaganda,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In a word, the basic purpose of developing their voluntary activities should be bringing these activities into full pl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volunteer quality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Key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volunteers; volunteer service; support

InvestigationontheCognitiveLevelandPreferencesofHighSchoolStudentsParticipatinginVoluntaryService

ZENG Yan-bo

( Institute of Sociology of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

2017-07-07

曾燕波(1966-),女,广东兴宁市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学。

D669.5

A

1008-7605(2017)05-0009-06

猜你喜欢
志愿高中生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5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