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荣
循证护理在产后DV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江荣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在产后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接收的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2.22%、97.78%,对照组的产后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1.11%、77.7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产后DVT的发生,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
循证护理;产后DVT;应用效果;观察
DVT一般与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血管疾病,以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为表现,严重者还会发展为肺栓塞或远期性的DVT等严重疾病。一些产妇分娩之后,由于体型偏胖、血液粘稠度高,产后容易发生DVT,这无疑增加了产妇的病痛折磨和负担[1]。相关研究表明,在产妇分娩前后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为进一步分析这一结论,本文以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接收的产妇90例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的实施效果,过程如下。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接收的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中,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8±2.6)岁;初产妇32例,经产妇13例;自然分娩27例,剖宫产18例;对照组中,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6.9±2.5)岁;初产妇30例,经产妇15例;自然分娩25例,剖宫产20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内容如下。
1.2.1 循证问题 全面分析产后DVT的发生情况,总结引发该病的3大因素,即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2-4],其中,主要因素在于血液高凝状态。很多产妇由于产褥期内分泌及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导致下肢血流速度减慢,引发血液高凝状态。本次研究中的循证问题在为“如何结合护理工作预防产后DVT发生”,由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内容。
1.2.2 循证护理 ( 1)健康教育:产妇入院后,就应当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包括讲解产后DVT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预防措施等,使产妇能够了解对产后DVT有所了解。鼓励产妇在妊娠期内多饮水,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持低糖、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结构,并养成每日定期排便的习惯。(2)产后保健:产妇产褥期内应当避免穿着紧身的衣物,避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护理人员应当指导产妇多做深呼吸,增加膈肌运动,一般来说,自然分娩后12 h内产妇即可下床活动,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量活动。剖宫产产妇可以在卧床期间进行足部伸展运动,同时注意在不牵拉伤口的同时多翻身,避免长期压迫皮肤。产妇应当自行按摩双侧腓肠肌,多做产后保健操。(3)心理护理:相关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也会导致迷走神经紊乱[5]、交感神经紊乱,从而导致血管收缩,为此,在分娩前后,护理人员应当与产妇进行交流和沟通,使产妇能够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克服不良情绪,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4)保护血管:在静脉穿刺时,护理人员应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尽可能的不选择下肢大隐静脉,同时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穿刺失败导致液体渗漏。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处穿刺时的滴注时间应当在48 h以内,避免长时间滴注引发静脉炎症,影响血液循环。(5)患肢护理:首先,优化病房环境,定期更换床褥被单等,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其次,若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当注意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等,作好记录,加强对下肢的保护力度,避免其受到挤压、压迫和碰撞,及时采用抗凝和溶栓治疗。穿刺过程中,应当采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另外,观察尿血、皮下淤血情况,一旦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处理。
观察并统计两组产妇中出现产后DVT的例数;向产妇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70分以下为不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为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6]。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产后DVT发生率为11.11%(5/45),观察组产后DVT发生率为2.22%(1/4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产后DVT发生情况对比(n)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8%(44/4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78%(35/4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循证护理指的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确定循证问题和计划,进而指导临床决策和思维,以更好的解决所提问题,真正实现以患者为核心的理念要求[7-8]。循证护理是当前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其适应了当前患者的需求。相关研究表明,肥胖、产后输血、妊高征、糖尿病以及有关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产妇,发生产后DVT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因此,应当在产褥期内给予患者循证护理,以有效规避产后DVT的发生,保证母婴健康,减少产妇所承担的压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后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2.22%、97.78%,对照组的产后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1.11%、77.7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产后DVT的发生,提高产妇护理满意度。
[1]郭英,张筱聪,郭清.循证护理在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2):61-64.
[2]林辛.循证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4):44-46.
[3]谢常山,张敏,夏文俊.探究循证护理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J].贵州医药,2017,41(4):430-432.
[4]张弘,王丽,王宗桂.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8(12):24-25.
[5]彭利平,丁汉升.优质护理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112-114.
[6]李富秀.循证护理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0):2266-2268.
[7]杨吉英.循证护理在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9):68-69.
[8]王晓辉.循证护理在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7):66-67.
Application of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ostpartum DVT Patients
JIANG Rong Obstetrics Department, Xuy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Huai'an Jiangsu 2117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ostpartum DVT.Methods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9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DV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V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2.22% and 97.78%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V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11.11% and 77.78%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ostpartum DVT, improve maternal nursing satisfacti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postpartum DVT; application effect;observation
R473
A
1674-9308(2017)21-0234-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民医院产科,江苏 淮安 211700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