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李秀,余旭芳,俞坤强,朱慧梅,麻蔡军,马凯敏,周敏亚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基础与临床研究·
董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的观察
吴李秀,余旭芳,俞坤强,朱慧梅,麻蔡军,马凯敏,周敏亚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目的:探究董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董针疗法。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VAS和FMA评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和FM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 2组患者VAS和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VAS和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董针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脑卒中;董针;康复训练;肩手综合征;运动功能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houlder-hand syndrome by Do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Patients with shoulder-hand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2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therapy.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VAS and F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4 weeks.[Result]Of the 2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VAS and FMA scor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fter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VAS and FMA scores of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0.05), and the treatment group’s VAS and FMA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Do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houlder joint activities,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houlder-hand syndrome.
Keywords: stroke; dong p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houlder hand syndrome; motor function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被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患手突然浮肿伴疼痛及肩关节疼痛,并使手功能受限伴有手肤色的改变等症状[1]。脑卒中后1~3个月是RSD的高发期,有资料显示其发生率为10%~70%[2-3]。据临床进展的过程肩手综合征分为急性期(I期)、营养障碍期(Ⅱ期)、萎缩期(Ⅲ期)[4]。患者常因手及肩关节等部位的疼痛,并发关节的挛缩,严重制约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RSD属于中医“痹证”,针刺可以“疏通经络,宣痹止痛”,被证实可以用于治疗脑卒中后RSD患者[5]。康复训练作为现代康复的常用治疗手段,在RSD患者中运用广泛。2014年以来,笔者采用董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RSD I期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中医针灸科收治的脑卒中后RS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9.1±9.03)岁;其中脑栓塞16例,脑出血14例,平均病程(32.2±7.06)d,NHSS评分(14.29±3.4)分。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脑栓塞15例,脑出血15例,平均年龄(72.6±9.44)岁,平均病程(31.9±7.25)d, NHSS评分(14.41±3.2)分。2组脑卒中患者均使用相同药物治疗,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卒中性质、病程、用药情况等基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2.1 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脑卒中诊断标准[3]。
1.2.2 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1)肩部禁止或活动时均有疼痛;(2)单侧肩手痛,手和腕部水肿,肤色潮红、发热;(3)腕、掌指关节伸屈活动受限;(4)手部及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1.2.3 其他 病情处于I期;患者无明显意识障碍;年龄在50~80岁。
1.3 排除标准
(1)生命体征不平稳、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失语、抑郁症等精神异常患者以及首次评估都不能配合完成者; (2)合并有肝、肾、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3)患者及家属不配合医生及治疗师治疗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4.1 上肢良肢位摆放 健侧卧位时,患肢肩关节前伸,肘关节及腕关节伸展位,患侧胸前垫一软枕头,使肩及上肢保持外展;平卧位时患肢肩关节处功能位:肩胛骨尽量前伸,肩下垫一软枕,使肩关节外展外旋与躯体成45°左右,保持肘关节的伸展位及腕关节的轻度背伸;尽量避免患侧卧位。轮椅坐位时保持患肢在轮椅的扶手之上,必要时要使用肩带进行保护。
1.4.2 被动运动 在不引起患者肩关节疼痛或者对肩关节采取保护等措施的前提下进行肩的内收、外展、外旋、内旋、上举等各个方向的运动,动作宜缓慢,肘关节及腕关节的运动治疗采用多角度等长的肌力训练为主。
1.4.3 主动运动 对于已恢复部分肌力的患者,可指导患者采用Bobath手法进行握手上举训练。部分患者采用徒手抗阻力及加重物抗阻力训练,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活动度, 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运动量过度致肩关节损伤加重。
1.4.4 作业疗法 根据肩关节功能的情况,可选择滚筒、磨砂板、肩梯、肋木、肩关节旋转器等器械进行训练,以上训练每日1次,每次45min。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董针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肩峰穴取穴:举臂时,肩骨与臂骨接缝之空陷处中央下5分处取之,肩骨禺穴下5分处;针刺方法:直刺5~8分,或者由上往下斜刺8分。肩中穴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2.5寸中央处,肩峰下2寸,即十四经肩骨禺穴下2.5寸处;针刺方法:针深0.5~1寸。以上穴位进针后,增速捻转,弱刺激,每捻针30s,停5min,共留针30min。
花骨二穴取穴:当足底第二与第三跖骨之间,距趾间又口1寸一穴,后0.5寸一穴,计两穴;针刺方法:直刺0.5~1寸,采用到马刺结合运动针法。足千金穴取穴:在侧下三里外(后)开5分,再下2寸;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穴直下2寸。针刺方法:患者肩部疼痛明显时以三棱针直刺出血。
对照组与治疗组每周各治疗5次,4周为一个疗程。
1.5 评定方法
参考苏敏[6]的研究,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部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参照《瘫痪康复评定手册》[7]中评定上肢功能的方法,以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观察患者VAS、FMA及其他症状、体征的改变以评价疗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1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经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脑卒中RSD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经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脑卒中RSD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中风后“痹症”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指出:“中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其病机多因气血运行失调,周流不畅,停而为瘀,脉络闭阻,筋脉失柔,不通则痛而发病。《灵枢·经脉》篇谓:“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 …气虚则肩背痛寒”,说明肩痛的发生与经络循行有密切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有云“血不利则为水”,故会出现水肿等症状,若久治不愈则而渐成“痿证”。
研究认为,脑血管意外发生后,患者偏瘫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血管收缩功能减弱,导致患者肢体的血流障碍,长期静脉淤血,淋巴回流受阻,最终会导致的RSD的发生[9]。研究表明,中风早期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可以预防肩关节的相关肌肉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改善上肢的静脉和淋巴液回流,减轻上肢的水肿[10]。主被动的康复训练,可以牵伸挛缩组织,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刺激对侧脑皮质功能代偿,从而改善肩手综合征症状。本研究发现,对照组RSD患者,治疗前后VSA,FMA的评分均有所改善,症状得以好转。
董氏奇穴的穴位选取,与十四正经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一定差异,虽有部分穴位位置重叠,但董氏取穴强调“体应”,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多在筋骨、肌肉之间取穴,多贴骨或贴肌腱进针,与其主治功能相关。其具体的针法包括巨刺法、运动针法、倒马针法等。目前,董针以其治疗效果显著、针刺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在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中应用广泛[11]。本研究发现,经过4周的治疗,同对照组相比,董氏针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VSA,FMA的评分,说明董针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RSD。
有研究表明,将传统的针刺同西医经典康复手段相结合,对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改善非常有利,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协同作用,集中体现在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的治疗上。有相关的文献将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称作“新趋势针灸”[12],认为二者可以动静结合,更大程度上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减轻RSD患者的痛苦,为其回归家庭乃至重返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总之,相较于单纯的康复训练,董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RSD患者的VAS和FMA评分,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缓解RSD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早日康复。
[1]方杰, 潘翠环, 苏久龙, 等. 上肢漩涡浴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02):160-162.
[2]吴运景, 刘晓霞.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综合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11):1286-1287.
[3]汪军, 崔晓, 倪欢欢, 等. 浮刺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13,(04):294-298.
[4]于兑生. 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485
[5]林卉, 马铁明. 针灸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 针刺研究, 2012,(01):77-82.
[6]张淑云, 于海宁.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及脑血流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1):244-245.
[7]周维金, 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3
[8]洪秋阳, 王世广. 董氏奇穴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12,(10):765-767.
[9]Berthelot J M. Current management of 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syndrome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type I)[J]. Joint Bone Spine, 2006,73(5):495-499.
[10]白坤常, 岳寿伟, 殷翠萍, 等.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 2010,(03):215-217.
[11]周敏亚, 吴李秀, 朱慧梅. 董针(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15,(10):191-192.
[12]黄奏琴, 裴建, 王伟明,等.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进展[J]. 天津中医药, 2015, 32(11):700-704.
TheeffectofDongacupunctur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traininginpatientswithshoulder-handsyndrome
WULixiu,YUXufang,YUKunqiang,ZHUHuimei,MACaijun,MAKaimin,ZHOUMinya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ishui, Zhejiang 323000,China)
吴李秀(1982-),男,浙江温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病的针灸康复治疗
浙江省丽水市科技局公益性技术应用项目(编号:2014JYZB01)
R743.3
B
1672-0024(2017)01-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