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斯航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
高校商学院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建议对策
冉斯航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745)
双语教学改革创新既是响应教育部号召,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式的需要。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商学院双语教学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讨论,然后结合实践针对商学院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双语教学;商学院;管理学;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掌握英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把英语同自己本专业结合起来更是时代的需要。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2007年,教育部又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再次要求高校要鼓励和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高校商学院中的工商管理、金融等专业作为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最大的专业科学领域,自然把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遗憾的是,虽然各个学校的双语教学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以四川工商学院的金融学院开展管理类双语教学课程为例,对高校商学院双语教学的实践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对策。
双语教学,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也指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在学习该专业课程的同时提升英语的使用技巧以及在专业中的运用(在本文中,外语特指英语,双语指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在我国高校,通常有三种双语教学模式的类型:(1)“浸入型”,或称全英型,即所授课程采用英文版原版教材,教师全部使用英文进行授课,学生需要用英文进行互动和考试;(2)“过渡型”,该模式的特点是先进行汉语教学,逐渐过渡到只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3)“混合型”,或维持式,特点是半英半中的模式,通常教材是全英教材,教师教授和课件为汉语或双语交叉进行。一般来说,我国普通高校主要采用后两种模式,特别是第三种类型应用较为广泛。
四川工商学院的金融学院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采用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实践。尽管大部分的学校领导和师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持肯定态度,但是在教学环节却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们普遍反映全英文教材难以看懂,教师讲授知识点时用英文口语难听懂,有些西方管理知识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等等。因此,虽然大多数学生均对双语教学有期待,但实际教学效果与期望有相当差距。
如何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双语教学需要依靠英文教材,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外文原版教材或国内的影印版,原汁原味的学科知识有助于师生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另一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根据外文原版教材进行删减甚至改编的英文教材或双语教材,可能更适合我国学生的阅读思考习惯,但可能有违与国际接轨的初衷。在教学实践中,目前选择教材的普遍做法是用国外知名商学院的优秀原版经典教材,这些原版教材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优点,比如信息量丰富且能提供比较前沿的知识,然而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全英教材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生普遍觉得引进英文原版材料比较难懂,生词量大,内容无法完全消化;其次很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有些内容也是非国际化的,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和“地方口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努力用在克服中西文化差异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学目标;最后由于作者的表达习惯不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习惯,会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体系形成。另一方面,一些管理学专业英语教材,采用西方经典英文教材的摘编,其内容更像是传统英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或是写作训练等类似于四六级的内容,缺乏专业导向,流于形式。所以选择不合适的教材会影响到双语教学效果。
师资力量对双语教学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使用英语讲授的水平,同时还需结合恰当的课堂表现形式和教学的方法。这些条件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商学院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一般高校中有能力从事英文教学的多为专职的英语教师而非研究商科的教师,其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而有较高学历和职称,同时专业基础知识和英文水平不错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并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授课的又很少,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这就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展开和发展。
具体而言,问题表现在:(1)教师的备课难度较大:管理学双语教学要求老师将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英语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备课不仅要广泛研读专业书籍和学术文献,密切关注最新的前沿动态,深入收集真实案例,还要对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切实提高专业知识和英文应用的能力。但现实是受制于有限的教学资源,双语教师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下进行备课,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2)专业知识和英文技能的传授很难做到平衡:在双语教学中,难点在于短短的一堂课里同时要将管理学科里综合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英文水平。一学期要在有限的总课时内兼顾平衡中英双语,更是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英文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对象,也是参与教学的主体。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外语水平低下,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是单语教学,尽管学习多年,但是学生听说能力比较欠缺,加上教育在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造就了学生英文水平的参差不齐,接受英文教学的能力和效果差别很大。对语言基础稍弱的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造成其心理上的焦虑和无所适从。可能这些学生一开始对这门课信心满满,但面对全英文的教材和教师讲英文时却有心无力,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授课教师在面临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时进退两难,无法控制整体方法和进度,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以管理学经典教材《管理学原理》(罗宾斯著)为例,学生普遍表示课程知识体系全面,但需要进行“本土化”以便更适合学生消化吸收。同时由于学期总课时有限,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庞大,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和浓缩。因此建议高校组织团队选择合适的管理类课程经典原著进行本土化修订,保证学生在吸收完整知识点的基础上提升英语的专业应用能力。
引进和培养双语教师是改善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建议大力引进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归”教师或者有英语、管理类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扩充教师队伍。受过专业英语培训或者有在英语国家生活和工作经历的经历的教师,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前沿的专业知识,能更胜任双语教学和改革。同时可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定期举办双语教学比赛,促进优秀的双语教师带动在职教师学习交流。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建议学校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福利政策、师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来吸引并留住人才,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在双语教学计划中,建立适合实际情况的“分层”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行授课,以笔者所在四川工商学院的金融学院为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并打乱原有教学班而采用小班式教学,每个教学班控制在20至30人之间,这种分层次双语教学既避免了因“分班”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成长。
[1]高晶.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管理学”双语课程为例[J].管理工程师, 2012(5):57-59.
[2]庄道元.《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 (20):101-102.
[3]沈莉.高校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双语教学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25-26.
[4]曹阳.论高校双语教学的现实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8):154-156.
[5]唐时俊.创新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以管理学专业英语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7):131-133.
[6]李国.管理学双语教学模式初探——以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双语教学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3(20):54-54.
Abstract:
bilingu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not only the call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eed to adapt to the for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and discusses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business schools in China,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business management courses in business schools.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business school;management;teaching reform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Bilingual Teaching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Business Schools
Ran Sihang
(Sichuan business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1745)
G633
A
1003-2177(2017)06-0037-03
冉斯航(19 88—),男,四川成都人,硕士,助教,毕业于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