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象海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金融市场向开放式转变。传统金融市场中,利率的管理机制就是统筹管理,将政权放开,不再对利率进行过多的限制,促使利率能够向市场化转变。在此过程中,货币市场中利率的变化情况会受到社会供给以及需求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利率市场化的加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制度以及产品创新、组织创新进行激发。文章针对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关系进行详述,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稳步前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关系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创新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就应该对利率市场化进行重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环节中,需要创新业务,加强各个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同时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如此,便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之间属于辩证关系,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需要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利率市场化因素
(一)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与利率传导问题分析
利率政策对经济的传导作用本质上与货币政策传导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中央银行是其主导者,能够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调控。中央银行能够在不同的货币政策上,完成国家预期的经济目标,而传导机制就是借助各类工具实现经济效果的一个过程。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会将国家发展需求作为基础,在发展目标的制定上保证具有针对性特点,在目标指导下对货币政策的深度以及方向进行确认。商业银行以及公司企业、金融机构、个人等是货币政策的参与者,而每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货币政策的不同,做出相应的回应。不同的参与者在面对货币政策变化时,会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如果货币政策偏差过大,相关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就需要对其经营方式以及贷款数额进行调整。对于企业或者个人来说,需要对自身的经济收入进行了解,决定是否存储或者消费,这就是因货币政策变化导致的货币管理体系变化[1]。
(二)商业银行利率对利率政策具有一定敏感性特点
利率市场化前,中央银行负有统一管理商业利率的权力,在无中央银行授权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是不可变动的,在此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其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做出政策调整。在利率实现市场化后,中央银行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的限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对利率数值进行调整,如此,商业银行就能够对资本市场动向进行掌控,同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进步[2]。
二、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联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促进商业银行金融的创新
利率向市场化转变促使商业银行的金融体制必须做好改变,也就是必须创新原有机制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银行组织以及制度、产品是主要变革对象,在变革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中央银行基准以及存款利率贷款、债权市场、票据贴现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等五个重要利率。而后三种具有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决定了其实际价格。为有效实现市场化目标,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商,从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为根基的金融创新即将展开[3]。
利率具有较大波动性的特点,同时也会因国际经济市场变化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也会因人为因素受到制约。商业银行能够有效掌握相关利率信息,但是在利率走势的判断上却不够准确。商业银行客户对无法准确判断利率变化的情况下,就会导致金融资产有受损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客户就要要求银行作出相应的改革调整。为使客户要求得到满足,商业银行就需要对经济市场环境变化进行了解,积极推出多样化保值金融产品以及风险防范金融产品,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商业银行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占领银行在经济市场中的有利位置。基于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经营情况会直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引进债券期权、利率期权以及债券期货等国外有效保值方式,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使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
在实施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其内部业务上进行了革新,以求得利率增长点的提升。在组织、制度以及产品创新的模式下,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欧美国家在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改革时,会存在一定弊端,降低了商业银行内部业务获利空间。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金融业竞争激烈,为吸引客户,增加资金来源,就需要提升存款利率,同时,降低贷款利率。为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商业银行还需要在传统经营模式外积极拓展其他新业务。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管理模式中分业经营以及管理是主要模式。传统业务是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现今经济市场模式下,银行的总体获利不高。利率市场化会直接威胁到传统经营模式,为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对存贷款业务进行温度,对新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进行拓展创新。
因利率具有波动较大的特点,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模式进行调整,转变并创新信贷资金定价方式。中央银行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利率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在对信贷资金进行定价时,需要采取固定值方式,由此,借贷双方都能够对成本以及估价进行准确核算。利率市场化后,市場利率出现的较大幅度的变化,且预测较为困难,这就增加了债权人、债务人自身的风险。为有效解决此局面,可以采取浮动利率的方式进行调节,也就是在贷款期限内,利率会随之经济市场利率变化而变化,由此,也会导致定价方式出现一定变化。在此背景下,就能够将债权人以及债务人的风险有效降低[5]。
三、结语
传统资本市场中,各大银行会因中央银行的调配引发利率变化,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灵活性较差。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后,为了促使客户需求得到满足,最大化降低因利率变化产生的损失,就需要积极创新银行金融,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能够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召.利率市场化改革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和创新方向[J].南方金融,2014,(6):21-26.
[2]罗蓉,袁碧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筹资、投资两阶段DEA模型效率测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2):71-77.
[3]李旦.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业发展战略的变革[J].中国商贸,2013,(26):112-114.
[4]蒋安琪,李兆友.试论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6,(9):129-130.
[5]卫松枝.新常态下立足利率市场化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J].商,2015,(20):182-18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