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李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享受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挑战,首要的挑战就是小微企业一直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本文以平凉市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入手,找出融资困境的内外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在地方政府考核督促下,小微企业主管部门、各金融机构及相关中介组织在帮助小微企业发展成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一)制定实施了多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意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金融支持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划拨转款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奖”,兑现奖励资金15万元。人社局积极落实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相关要求,不断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先后认定甘肃福霖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为创业孵化基地,为成长期的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银行尽心尽力开展服务与信贷产品创新
与以往相比,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表现出了新特点。一是服务趋向专业化。全市有5家银行成立了小微企业贷款中心,其余银行也在行内单设了小微企业服务机构,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二是接地气的信贷产品逐渐增多。邮储银行静宁支行设立了“苹果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为果商和果农提供融资服务,目前中心共吸纳企业120家,累计发放互惠贷款2.6亿元。三是纯信用贷款逐渐增多。工行平凉分行在静宁县积极探索利用企业纳税信息、资金流数据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目前已为11户企业发放小微企业小额信用贷款920万元。四是应收账款融资发展迅猛。截至2016年底,全市成功办理8笔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成交金额12.29亿元,同比增长13.8倍。
(三)多层次的担保增信体系逐步构成
一是机构抵押担保仍是最主要增信方式。通过对55户企业的抽样调查情况看,信用贷款占比仅占25.45%,担保贷款占45.45%,不动产抵押占比达72.72%,抵押担保仍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最主要手段。二是风险补偿基金最受企业和银行欢迎。三是互助担保得到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平凉市中小企业促进会借助协会优势,推动“助保贷”业务在平凉落地生根。截止2017年3月末,共向两家银行成功推荐企业34户,实现贷款8535万元。
(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出台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办法》,将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率、中小微企业财务培训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进一步调动了各级政府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借助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创建信用企业200户,信用农户37.88万户,全市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累计收纳企业4308户,中小企业信息更新户数达到3381户,评选首批信用小微企业20户。
二、企业融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企业贷款利息外费用较高
尽管贷款利率不断下行,但企业融资总体成本仍然较高,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都产生了诸如抵押登记费、评估费、担保费等费用,额外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除了额外收费,部分担保公司还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保证金的比例大概在10%左右,等同于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另外,企业民间借贷利率水平较高,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特别是“过桥融资”年化利率水平普遍超过20%。
(二)金融机构审批权限集中、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贷款投放
一是全国性银行贷款审批权限集中于其总行,且授信政策由其总行统一制定,对贷款投放影响较大。二是受专业人才不足、金融牌照不全等诸多因素影响,地方法人金融機构融资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步伐滞后。三是信贷产品与企业融资需求、贷款期限与企业资金需求期限不能有效匹配。
(三)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不足
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市各类担保机构累计担保总额26.3亿元,在保余额为21.56亿元,服务小微企业800多家,仅占全市小微企业总数的9%。部分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只与资金来源比较有保障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少部分资本金实力较为雄厚、资信等级较高的民营担保机构进行银担合作,多数民营担保机构无法与商业银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调查显示,平凉现有30家信用担保中介机构中,仅有6家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困难企业支持力度
探索建立企业“过桥融资”机制,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企业贷款空档期,另一方面要为企业“过桥融资”提供更多选择,降低过桥融资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财务压力。金融机构要坚持不抽贷、不断贷、不惜贷,与企业共渡难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二)加快融资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
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应收账款融资、订单农业与供应链融资、活畜抵押等成本低、可复制和可持续的抵质押贷款业务。尝试推行“年审制”还款方式,全力支持专注实体经济和资质良好的小微企业,避免期限错配导致其出现流动性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融资负担。
(三)全面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培育、信用评级、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融合银行信用评价特征、具有市场权威性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各银行机构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支持,降低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成本。积极推进担保机构建设,加大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和再担保平台建设,提高担保实力,扩大担保覆盖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