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语言与文学》中指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确实,解读古诗语言是高考中考生阅读、鉴赏诗歌的第一个步骤,是把握作者情感、鉴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关键。那么,解读“诗家语”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用世俗语来解读“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不同于散文用语,更不同于日常用语。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诗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去“泡”。如果我们采用世俗的语言解诗,就可能忽略了诗人的用心所在。
例如唐代岑参的《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用世俗语看,这首诗就解不通:既然是“留别舍弟”,为什么要提到“杜陵叟”?为什么又是喝酒,又是下棋,又是独对鸬鹚?而用诗家语看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绕了许多弯子:不说写信人怪自己迟迟不回来,而是借杜陵叟的口来责怪,隔得相当远的杜陵叟都怪“我”迟迟不回去,那么同村的人和家里的人之“怪”,自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东溪忆汝处”,是讲“想念你”,而“潭上酌”“林下棋”“对鸬鹚”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想你!——杜陵叟先是想到无人可以在林中下棋,是想你;无人做伴,只好独向潭上酌,也是想你;连独饮的兴趣都没了,只好面对鸬鹚躺着,更是想你。这样一层叠一层地推进,就把情感表达得含蓄而充分。如此一来,作别舍弟的理由就很充足了。可见诗中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有跳跃发展的故事,需要用想象将其接通,不理解这一点,就读不通诗作。
二、不用史家语来评读“诗家语”
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为题材,或抒写对古人的缅怀、赞颂之情,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但读诗不同于读史,史书常对前人的功过是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诗歌则不一定关注评论的合理与否,重视的往往是诗人主体情感的抒发。
比如同是评项羽,晚唐的杜牧认为项羽乌江自刎不应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王安石却提出了相左的观点,认定“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又如杜牧的七绝《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的大意是说,要是东风不给周郞帮忙,他不能运用火攻,那就会被曹操打败,连“二乔”也保不住了。有人据此指出,这次战役关乎吴国存亡,而杜牧只担心捉了“二乔”,显得不知轻重、不识好歹。这显然是把诗歌当作史评来阅读了。就读史而言,国家存亡、人民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但诗是文学,文学的特点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即所谓的“言近旨远”)。这首诗咏赤壁,赤壁之战的主将为周瑜,对周瑜来说,倘若“二乔”被掳,正说明国破家亡。诗人正是运用个别的事件来说明这一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如果我们用史的眼光评诗,很可能就胶柱鼓瑟了。
唐宋诗词鉴赏一组
一幅清新秀逸的风俗画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赏析】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秀丽,历来为人称道。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吳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颔联“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点出橘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诗人选取橘和莲为代表,颇为精当——橘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橘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诗人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即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叠字的魅力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诗僧寒山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即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杳杳”“落落”的叠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这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诗中连用“啾啾”“寂寂”两个叠字句,“啾啾”言有声,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鸟鸣山更幽”有着同样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那么以下两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则已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淅”,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风吹面”“雪积身”,表明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进入深山,直上高峰。
最后两句“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叠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与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写,很自然地融合为一体。如果说前面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结尾两句则是情中寓景。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巧妙,正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叠字领起,非常新奇。虽然句式略显单凋,却未流于呆滞,其原因在于注重所选叠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地统一起来。因而随着叠字模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
于曲折处露讽世之意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①,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栖迟:淹留。
【今译】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常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析】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勾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是很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被疏远放逐,隐隐联系到自己。对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的“言外之意”。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賈谊会来到湘水之滨悼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得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了;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婉的叹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给人以警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