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2017-10-12 01:16王军
商周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孩子

王军

编者按:

10月23日上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做客青岛教育大讲堂。作为我国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于丹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哲学智慧,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感悟中国智慧”的精彩演讲,并对人们关心的许多教育话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一)天人合一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在这样一个秋雨将逝、冬风将至的日子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国学的话题,从中国智慧的感悟中,看一看中国人的血脉传承。能不能够站在当下,激活那些能够活在现代的文化基因,让经典成為我们做人和做事的某种依据。

高度融合的现代化社会,我们常说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如何在共同体中形成价值的共识呢?当我们走向国际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回头问一句:我们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越是融入国际化,越要清晰自己文化中那些确定的基因,在有比较、有差异的前提下,去讨论问题,求同存异。

人们过去认为,学哲学,那是文科生的事情,但有一些观念是不分文理科的。当年蔡元培先生委托胡适先生来做哲学史,不要求做艰深晦涩的著作,只是从观念最简单的地方出发。所以,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哲学的定义,从来也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里,大家要成为自己的角色,要安身立命,要有工作的成就感,要积累财富,要积累朋友,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生的切要问题吗?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一切呢?每个人在生活中到底是无奈的,还是可以把握的?人们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到底怎么能坚持下来,每个人跟大时代的命运到底有没有关联呢?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在信息不足中了解世界。今天,我们对于世界的迷茫,恰恰在于信息过剩,大量信息中哪些才是世界的真相呢?有多少是别人家的事情?我们看别人的生活越说越明白,看自己的生活越说越糊涂。这样的情况下,哲学跟每一个人有关吗?

我也是一个老师,一直在各个教育系统中呼吁,要把孩子的价值教育放在知识教育之上。我们今天不缺少知识教育,在高精尖知识领域,中国的孩子太领先了。但什么才是价值教育呢?用山东老话说,是“知道好歹”。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的开始部分,写道:“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什么叫做成为某种人呢?比如说学法律的,最后成了律师;学商务管理的,最后经商;现在很多人读书是为了成为某种人。你问他想成为什么?我要去从政、我要去研究科学。不错,这是职业理想。但在所有职业之外,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尊严,有判断,有能够跟这个世界之间缔结的一种精神价值。一个人不是要把自己复制、克隆成别人的山寨版,而是让自己终于可以成为自己。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这就是哲学。

过去,中国的农民,识文断字的不多,但通情达理的人很多。人在做天在看,知道好歹,敢摸良心。山东是礼仪之邦,千古风尚,源远流长。过去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都知道,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有老人家的那种威仪,要给孩子做示范榜样。过去你是看不到老人“碰瓷”的,因为老人觉得这怎么去面对自己孙辈呢?过去大家认为街坊之间怎么能争东西呢?跟街坊邻居打架,以后出去也没脸做人了。更重要的是,过去家里的孩子要是敢对长辈不孝敬,是大逆不道,是要跪祖宗牌位的。所有这一切,就是作为人、成为人的观念。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你得遵循点规矩,付出点东西,哪有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先谈成功的呢?

我呼吁,要对我们的孩子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因为成长是内在的能力,成功只是外在别人的判断。人_生能有几次成功?但人是要终生成长的,所以我还想跟大家说,少对孩子说那么多的幸福教育,多对孩子说一点苦难教育。因为我们这个民族苦难深重,不能因为今天好了,就趾高气扬。一个忘记国和家的历史的孩子,是没出息的。关于幸福,我们讨论得够多了,但当你什么都还没有做的时候,有什么资格幸福?

在云南的古茶山,这里的老人去世的时候,送别他的人,要用红布包一口米饭、一口茶叶,塞在他的嘴里,让他记得自己家乡的茶饭香,来生转世还到这里来,这是寿终正寝。对夭折的年轻人,我们会觉得更可惜。但是茶山的规矩,是包一口茶叶塞在他的嘴里,不给饭吃,就是要告诉他,你还没有长到有资格吃饭的年纪,记住这口茶叶香,来生转世,先回到这里干活,干到能吃饭的年纪,你才能带这口饭走。这样的事例,中国的这些乡规民俗,让我总是有很多的感慨。我觉得中国人原来的传承,是把人的责任和苦难放在一个人的享福和成功之前的,那才能让一个人活得有尊严。

曾国藩家书中说,人生最怕遇到三种境界,“少年时遇到顺境,中年时遇到闲境,晚年时遇到逆境。”就是说小孩子小时候过得太顺了,谁都遵循着他的意志。考试不好,是爸爸妈妈没有辅导好,吃穿不好,是爷爷奶奶没有伺候好。这么顺的人,长大以后就容易遇到闲境,什么都不想干。这样的人到了晚年,必定遇到逆境,因为没有任何积累。所以,人小时候一定要遇点逆境,中年遇到忙境,晚年才有顺境而言。

中年人哪有不忙的呢?在现在就业机会不多的情况下,能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忙,说明你重要,说明你的价值大,人们需要你,人对忙这件事情是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怎么看待我们的生活,决定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在忙碌中抱怨的话,第一,只会让自己情绪更沮丧;第二,会失去智慧的判断。一个人好的状态是忙而不乱。人可以忙,但是要忙得有条理,就不至于那么沮丧。第三是最根本的,就是你心里有没有感恩:以后你还有忙的机会吗?

这一切归根到底,我认为是关于哲学的观念,是一个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如果都能做到“四合”,就是真正可以和天道合一了。endprint

怎样让我们在今天都市化进程中,接续更多祖先的观念,让我们的观念和人生走到一个清晰的地方去?我想跟大家强调的就是,学点文化。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上的这句话,讲的就是文化。“关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要观察天象,根据天气变化来养生。比如说现在已经是秋去冬来,在这样的节气点上,寒露为霜,到了降霜的季节,人就必须要保暖了,因为这时候大地走向萧瑟,人的养生是开始向里收的。

春天和夏天是向外的抒发,秋天和冬天是向内的收敛。先观而有所察觉,是谓观察。最怕的就是匆忙生活,观而不察,一天到晚刷朋友圈的各种消息,我们从中真正记住了多少有用的信息?观而不察,让我们难以了解世界的真相。如何真正了解和把握?要看真正的天文,看现实的人文。

什么是人文?是我们的生活百态。“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看人们的价值观判断,提炼共识,用来化育行为,流化人心。而文化,重要的是文而化之。它不仅仅是一个范畴、名词,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过程。人文教育工作者,就都在化成天下,化育人心的过程之中。

都市化过程中,大家对“天人合一”的命题越来越陌生了。“天”是什么?西方的朋友,遇到事情会说“oh,my god。”中国人遇到事情,本能的反应是“哎哟,我的天啊!”“这还有天理吗?”这个“天”是物理的天吗?天是最高法则。

“合”又是什么呢?今天这个世界,对抗性的思维太多了。从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到美国的大选,再到都市里人跟人的关系。以至于大家都说,这种民主的选举,原本是要选谁比谁更好,现在变成了谁比谁更坏。为什么对抗性的思维和冲突在世界上越来越强?

什么才是“天人合一”?“夫大人者”,当一个人的人格想要成长起来,必须要有四合。“与天地合其德”,人的道德要能够跟天地相合,所谓“顶天立地”,我们还有没有这种天德?“与日月合其明”,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我们真的能够心怀日月之明吗?“与四时合其序”,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都市生活里,有24小时的人工照明,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我们真的懂得四季流转吗?“与鬼神舍其吉凶”,我们能做到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吗?凡是能做到这四点,就叫做一个人真正可以和天道合一了。

我们有教育小孩的标准,中考有中考的标准,高考有高考的标准,但是价值教育有标准吗?我希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能做到“四合”,当人和大坐标舍了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将随之减少很多。

为什么要合一呢?在我看来,教育是成全人的,而成全的标准就是“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过去的“一”,得到了就一切安宁。天虽然有风云雷电,但过去没有雾霾,一定是清凉的。大地上虽然有山川河流,但没有那么多的地质灾害,因为这些都遵从了自然变化的标准。而今天,为了后工业的标准,盲目发展,急功近利,破坏了多少规则?“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庄稼因四时风调雨顺才长得好,天地万物不也得有一个标准吗?“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一个君王,他有了一个稳定的标准,他的百姓就有了一个正风、正气和正确方向。

什么叫“与天地合其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天上太阳东升西落,从来没有改变过,不需要一个外力用鞭子抽着它,这就是太阳的自律,太阳的自运行。我们做老师的能做到吗?现在的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自律?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管得太多了,一个人的自律是有前提的,不能过多地剥夺他自律的潜力。

小孩子从小就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不知道这个起跑线有多早,过去是上小学,后来到幼儿园,现在到胎教了0孩子从没有意识的时候就被家长管,稍微大一点,“你得背几个单词了,你会背古诗吗?叔叔阿姨来了,出去表演一下。”孩子从小被管到充满愤怒,想反抗的时候,怎么会有自律呢?他从小就觉得考试是给爹妈考的,就业是给老师的交代,我不学这个功课的时候,就再也不关注它了。一个学生做出越多的标准答案,便可成为一个好的考生。但是一个健全的公民,他懂得越多的非标准答案,他的生活才能有更多的掌控性和选择。

现在的标准答案思维太强了,往往告诉孩子,只有一条路,只能这么做。以至于我们的孩子,失掉很多好奇心。高压之下'人的自制力也失去很多。如果我们去买一辆车,大家会觉得什么部位最重要?买车最重要看两个部位,第一是油门给不给力,第二是刹车灵不灵。人的求知欲就是油门,人的自制力就是刹车。最怕教出的孩子油门不足,刹车不灵,对世界没有好奇,自我管理没有控制。

成功的教育恰恰不盯著成功,而盯着成长,就是让人不断自我更新,不断地反省自己,给自己一个肯定

孩子被管束太多,容易对自己充满否定。因为在老师和父母的眼里,他一事无成,做任何事都是不对的。成功的教育恰恰不盯着成功,而盯着成长,就是让人不断自我更新,不断地反省自己,给自己积极的认同。

“天行健”是中国人提倡君子道德的第一项。日升月落、星移斗转,亘古生生不息;寒来暑往、四时风雨,无不规范有序。人欲为君子,就要像苍天一样做到自强不息,自律有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有各样地形地貌,有不同的土壤土质,不仅地大,而且物博,能包容各种人,能养活各种生命,这是地的美德。向苍天学自律,向大地学包容。自律是对自己,包容是对他人。对自己不断地反省和要求,对别人将心比心,有一个厚道包容,这人_辈子就不吃亏,这就叫天地之德。

儒家讲“忠恕之道”,“忠”是对自己内心的自律,做事多一点忠诚;“恕”是对他人多一点宽恕。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这是自古以来的天地之德。

今天的人活得焦虑、不幸福,人际关系紧张,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责己宽,求人严。我作为一个老师,特别希望同行们把这个观念给学生讲明白。《道德经》一共81章,最后一句话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说上天最根本的道理,是有利于万世万物的生长,不制造一丁点祸害,天本来是应该这样子的。今天的人做了太多改变山川河流的事情,所以地震、海啸、泥石流越来越多。endprint

人该是什么样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守住本职岗位,发奋有所作为,但不要到别人的地盘上争。“为”和“争”说得非常好。但我们今天教育孩子,认为不跟别人争,就没有出息。这是不对的。

当老师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老师怎么好都不为过,因为这个行当是成全人的,不能说管完孩子的学习就不管别的了。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婚了,那个孩子早恋了,一个内向的孩子抑郁了,或者一个外向的孩子跟人起冲突了,老师不“为”能行吗?任何行当都是这样,怎么有为都不过,但是前提是不争别人的,别整天干着自己的,还想着别人的。

今天人的选择权多了。很多人认为,我可以兼职干很多份工作,证明我是个能人。其实,翻耕一片太大的土地,就难以打出一眼深水井。

还有人想着大学一毕业就创业,然后三板上市,做一个大企业家,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呢?一味地好高骛远,就是处处不妥协,跟全世界都是竞争关系,跟这个争,跟那个也争,争不着就不择手段。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践踏底线。这合天地之道吗?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念书是为了明德。学校的使命,就是把人性中本来光明、美好的内涵不断地擦拭,使其更明亮、更充分,这就叫“明明德”;“在亲民”,亲就是新,使人自新。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地自我发现和自我肯定,明确自己跟世界的逻辑关系。不择手段的人因为不能明确这个逻辑关系,没有成长,只知道投机取巧,耍小心眼,占小便宜。这就是放弃自我,不自律。

自新之路不断向前,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止于至善”,就是能做多好就做多好。一路这样走下去,但不是低着头向前走,还得用头脑思考,要“知止而后有定”,到一定时候停下脚步,才能够更稳健。

目标在前方,如果不想错过沿路的风景,可以向两边看。如果要增长智慧,就要停下来向后看。这一路就是走一走停一停。人生路上有很多空亭子,不肯停下来,就不会长智慧。要“知止而后有定”,一站住心就定了,定而后能静。今天,宁静是一种生产力,因为人越来越不安静。

庄子说得好,“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水这个东西,哗哗地像瀑布,像海浪,像溪流,能照见世界万物吗?照不见。只有像湖泊一样,安静下来才能映照群山。人心也是,我们狂喜的时候,愤怒的时候,对世界的评价是不真实的。想要获得真实,先要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

人真想明辨是非,在于你的格局有多大。格局越小,计较的琐事越多,人越不能超越自己,就越是痛苦

今天人们为什么会惶惑?是因为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信息泛滥也是一种灾难,让我们不知道何去何从。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的象形字就是突出根部的大树,所以胡适先生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做人做事,要明白什么事是树根上的,什么事是树梢上的。

比如说父母管教孩子,家里老人经常说:“孩子还小呢,长大就懂事了。”其实恰恰相反,人都是小时候最懂事,越长大越不懂事。幼儿园都排队,不加塞,可是长大了行贿受贿,加塞。小孩知道对人要有礼貌,冲突后一会儿就好了,但长大后越来越不宽容。小的时候明事理,这叫人的初心。从初心上培养好,以后才能不走偏。电视上报道的那些贪官,有多少人是抓了小事,丢了大节。明辨是非跟格局相关,格局越小,计较的琐事越多,越不能超越自己,就越是痛苦。

人要“与日月合其明”,也要“与四时合其序”。24节气歌,不知道还有多少^会背?我在西方讲学的时候,他们问我:中国人跟西方人过节有什么区别吗?我开玩笑说,你们的节日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我们的节日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都是人向神的致敬。中国的24节气,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这种节日与节气的合一,就是“合”。比如说清明,是节日还是节气?一方面是节气,你要种瓜种豆。另一方面,也是大节日,你要追本溯源,要祭奠祖先,从介子推那时就流传下来了。

从节日节气合一的角度来看,日子就行走在四时风雨之中。现在天气转凉,其实从阳气很盛的重阳节就开始了。“重阳”这个词充满中国文化的意味。中国人讲阴阳,奇数是阳,偶数是阴。中国的观念里重视九,阴历九月九日,叫日月重阳,两个阳数最高的日子,全家要出去登高。春天哪天要出去走?三月三。为什么没有选四月四或六月六出去呢?因为这些日子是阴数。中国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要让阳气跟生命有关联。所以,三月三是踏春,九月九是登高、赏月、送秋。

春生夏长是庄稼的事情,人的养生也是如此。比如说春天生发的时候,人要吃各种的芽和尖,夏天人要吃大叶子,秋天吃果实,冬天吃根茎——白薯、土豆、花生、萝卜。过去人们哪有吃大把胶囊养生的,无非就是四季吃最有生机的东西。春天多吃芽、夏天多吃叶、秋天多吃果、冬天多吃根,吃进最足的阳气,人就养生了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理念吗?

我们今天很难心平气和地去了解老祖宗的东西。我不提倡孩子熬夜,因为跟四时合多重要啊。现在有人工照明,就是我们肆无忌惮熬夜的理由吗?过去农民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出来了,咱们就出来劳动,太阳歇了,咱们也回家休息。我们是农耕民族,哪敢以几十年的狂妄蔑视几千年的历史。

人要怀有一点敬畏之心,就是第四合说的“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一直提倡学校要给孩子敬畏教育,上敬下畏。佛教中的经典故事都是做坏事遭報应,所以敬是上限,畏是底线。比如要让孩子知道他跟历史的关联。一个人上有敬、下有畏就不会太离谱。

我们要培养正常的孩子,不要总想着培养超常的孩子,要能够以平常心敬畏生命

《礼记·效特性》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什么事都有法则,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一个孩子能承受、能记住的东西是有限的。循着规律走,就叫好,就叫正常。搞教育要培养正常的孩子,不要总想培养超常的孩子。endprint

所有的妈妈都希望孩子又胖又大,当年我生孩子的时候,产科医生给了我一个哲学教育。我怀孕的时候没有什么反应,能吃能喝,能跑能跳。孩子出生6斤2两,一切指标正常。我跟医生说:“怎么才6斤?我还以为能8斤呢。”医生讲了一句话,“正因为孩子6斤多,你才什么反应都没有,他如果8斤多,你不是合并糖尿病,就是合并高血压,而且如果孩子太重,他自身有潜在的合并糖尿病的危险。孩子一切指标没有低于正常的,也没有超常的,这在医生看来是最好的状态。医生从来不主张超常,一旦有超常,母婴一定会有低于正常的代价。”这段话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们要培养正常的孩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正常难道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指标吗?我们总要求孩子更优秀,你想过一个人不堪重负的时候会怎样吗?

这些年我发现很多得抑郁症的孩子都是尖子生,许多是毕业的时候出事,他们不能接受自己比别人差,因为一直这么好。还有刚进入重点大学不久,就觉得竞争太激烈接受不了而急性抑郁。我们赶紧找家长,建议孩子回家休养一学期,家长说:“老师,我孩子学校毕业演讲都是他做代表,我咋能一学期就领回去呢,我丢不起这个^,不能领回去。”我苦口婆心地说,“大姐,我们不是监护人,你没想过会出事吗?”

很多时候要超常,只是为一个面子,人生需要那个超常的面子。我会一直记得那个产科医生跟我说的那句话,就是让孩子做个正常人。生命是有规律的,一个小孩你不让他高兴,你剥夺了他那么多的快乐,那人生是没法再回到童年的。

当老师是一种功德,这份工作有一个使命,就是陪伴成长。陪伴成长需要功德心,要认识到个体差异,以平常心对平常事,这就叫“取财于地,取法于天”。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大家觉得我文科学得还不错,但是大家哪知道我从小数学一塌糊涂。好在我从小知道我长大当不了会计,把文科学好就行了。所以我特别感恩我的语文老师们的鼓励,他们从来没有觉得偏科的孩子没有出息,一个人要成为不可复制的自己,而不要成为别人的山寨版。

人要敬畏,要“尊天而亲地也”。尊天就是尊敬天道法则,亲地就是尊重大地上的一切资源。《礼记》这段话我非常喜欢,它告诉我们“与鬼神合其吉凶”不是迷信,而是生活中的价值底线。

(二)大道至简

从国与国的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阴阳相生,是中国最大的哲学理念

如果说儒家解释人跟社会的法则,那么道家解释的则是人跟自然的法则。道家用简朴的语言解释了世界的发生。

《老子·四十二》里说,“道生一”,一就是原始,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生三”,三是天地人;“三生万物”,万物又有共同的属性,再收回来,叫做“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把阴的东西,负能量的东西,都用你的后背扛出去,敞开你的怀抱,把爱、公平、美好涌入环中。

不懂“负阴抱阳”,这个人就是一个被动者。我们喜欢看孩子踢球、打球,他们懂得利用规则。“负阴抱阳”也是一种规则,就是怎么把阴的东西扛出去,阳的东西纳进来。

中国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在东北,后山墙都打得厚厚实实的。但在南方,商品房都恨不得一窗落地。过去朝阳的房子都让给老人住,现在不是了,把朝阳的房子让给孙子住。过去四合院里,坐北朝南的是正房,东西两侧厢房是孩子住的,还有一个倒座,是全家的库房,因为住那里会生病。所以说农民最懂中国文化,他们拿这个当生活准则。

其实,人体就是个阴阳平衡。头顶的穴位叫百会穴,是阳气接天的地方,双脚脚心是涌泉,人的肚脐两边各一个穴位叫中枢,人就是一个小宇宙。遇到变天、换季的时候,一搭脉,说你心肾不交,就是身体小宇宙里水火不相容了,水火也要平衡,火太大人就会燥。

一个老中医跟我说,中医是哲学,中庸之医是一种判断方式。老人家讲,你看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一个人已经头疼了'你还跟头较劲吗?中医治头疼从脚上扎针。它把人看作是辩证的、运动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万物应该融合发展,这个和就是彼此之间不冲突。阴阳之间不是分割得一清二楚的,而是辩证的。

从国与国的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阴阳相生,是中国最大的哲学理念。这种变化的理念,让我们知道什么叫道。

什么叫做道呢?“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和阳平衡就叫道,天空上最大的阳是太阳,最大的阴是月亮。太阳总是圆的、满的、热的,它是我们工作里的进取心;而月亮望朔之间盈亏不定,盈极而亏,亏极而盈,它是生活里的平常心。工作中要有太阳那样的进取心,就会发挥稳定,生活里要有月亮那样的平常心,就不会有太多的计较抱怨。

人生阴晴圆缺,因为这种种变化,我们才感受到其中哲思式的审美。像李白说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明月一旦跟人结缘,阴阳大道的平衡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信条。

所以,道复杂吗?道家《老子》第25章中,清晰描述了什么叫做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这样一种东西浑然天成,比天地生发的都要更早,它有三个特点:“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是道的特点,我相信它也是人应该有的特点。

“寂兮寥兮”,是不热闹、不喧嚣,但是人不会因为寂寞而软弱,甚至同流合污。现代人往往不喜欢“寂兮寥兮”,但是人能寂寞也是一种能力,人是在寂寞中认识自己的。人在热闹中认识世界,在寂寞中认识自己。在热闹中,大家结伴去远方,在他人的言词中了解世界的真相,因為他人给你信息。人在寂寞时往里走,才能看得见自己的内心。

“独立而不改”,学术大家陈寅恪先生说过,“学术必定先有独立,而后才有自由可言”,只有独立不改,才能够周行不殆。周而复始的运行,永不停歇,这就叫做道。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这就叫做道。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我起名叫道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个哲学也很有意思,什么东西都不要大了,在他长大、养大的过程中,他已经走向反面,这就是辩证法。endprint

生了小孩后,大家都盼着孩子长大。孩子小的时候,你觉得他很拴人,上幼儿园天天得领着,一会儿都离不开人;上小学,接送完不用管了;上中学,连接送都不用;上大学,住校了;上研究生,出国留学了。眼看着孩子越长越大,也离你越来越远。一个好的家教门风,不会是孩子越走越远不回来。“远日反”,他走到最远方的时候,就是他回来的开始。当父母老了,孩子就该回来建功立业,教育成本的付出是为了回来建立价值,怎么能不回来呢?

今天创业,刚开始做小买卖,都盼着做大。企业大的时候,就发现资金链容易有风险,竞争对手更多,有很多人算计,可能有意外风险,越是大企业这些事越多。但是你能因为有这些风险就不把企业做大吗?阿里巴巴现在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从小往大走的时候,总会有一段走向逆反的,但是你要把这一段走过去,就是“远日反”的时候。

道家解释世界,是可以让人心平气和的。这个世界上,人就多么了不起吗?跟天、地、道比,他是最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总得遵循这样一个大道的运行,就不敢太狂妄了。

过去农村家长训孩子说,“看把你给狂的,天老大,地老二,人老三。”现在城里的孩子,只认自己是老大。过去农民认为,天和地好大口牙。现在少有这种观念了。所以我说,道家的这些道理,大家还是要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绕不开。

道家不求过分的急功近利,它求的是人的内心。要与人为善,在群体中谋求个人的位置和发展

“为学日益”,学习,每天要增益一点,就是要用加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以没有东西只有进没有出。学习了解世界每天用加法,修行自己的内心每天用减法,说服自己那些纠结、贪婪、抱负、不平衡、放不下。

要做到什么程度,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当你不跟世界较劲的时候,该来的一切都来了。比如说教育孩子,跟青春期的孩子,你跟他拧吧,他说怎么着,你就偏不怎么着,一定是反着的,那就“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真是有智慧,“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没有任何的一惊一乍,平缓运转,这就叫好。

道家不求过分的急功近利,它求的是人的内心。网络上说别人离婚,师徒掰了,母女反目了,我们说得可明白了,可是自己呢?所以人还是腾出点工夫看看自己吧,这叫自知之明。

“胜人者有力”,人跟人的冲突,非得战胜别人,战胜了,说明有点力气。但是“自胜者强”,谁是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这也是中国孩子应该从小要学的道理,人有自胜的能力。

“知足者富”,谁知足谁是最富裕的人,但是不能因为知足就不做事。“强行者有志”,把真正要做的事努力做下去,但是“不失其所者久”。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大学毕业到一个地方,三个月没做到总裁助理,就觉得没有受到重视,半年跳槽很多地方。

“不失其所者”能够干到长久,一个人真正的长寿是“死而不亡者寿”。去世了,但是你的功德、思想还在流传,“死而不亡”,才是真正的长久。

道家讲人的一生,从“自知者明”,到“自胜者强”,到“知足者富”,直到超越生死的“死而不亡”。道家智慧教给我们人情世故,啥事都不要着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者”是踮着脚尖的人,“跨者”是跨着大步的人。總踮着脚尖就站不稳,总跨着大步就走不快。人不要总是显摆自己,总爱显出自己与众不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四句话说得非常好。一个永远自我表现的人,是最不明智的,随时可能成为他人眼中的笑话。“自是者不彰”,老自以为是,“看看你们都没听我的吧”,恰恰难以自证高明。“自伐者”就算真有功劳,一找领导讨好处,反而什么好处都没有。“自矜者”自我感觉最良好,却最不长久。

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就是不能永远以自我为中心,否则人跟世界的逻辑就混乱了。永远自我表现、自以为是,一定最早被孤立和最早栽跟头。只有与人为善,才可能在群体中谋求个人的位置和发展。

庄子有三句话说得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间有最大的美好,看海边朝辉夕映,气象万千,登山看四时风物,各有不同。大美不言,得你自己行走其中才懂得;“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四季有明明白白的法则,不用我们议论,去遵循就好;“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世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理,不用言说。

懂得了道家的这些大智慧的话,人会心平气和一些的,有时候人嘈杂、喧嚣、易怒,都是智慧太少。如果这些东西都跟自己结缘的话,你会静静想明白背后的道理,这叫大道至简。

(三)君子气象与人格养成

什么是真正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千百年来不能够丢掉的底线,就是仁义礼智信

道家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儒家规范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和道家做好了平衡,我们才能以稳定的人格去面对世界。儒家提倡什么呢?儒家提倡真君子气象和人格的养成。

中国人讲究自律,自律带给人自尊,有自尊才拥有真正的自由。所以自律是中国君子气象养成的起点。一个人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多么富贵也不能乱来,多么富贵也不放弃,什么样的强权面前我也绝不屈服,这个人才是大丈夫。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还是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都是什么呢?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见到小孩摔倒,你想帮助他,见到小狗小猫,孩子想把喝了半袋的奶给它喝,这都是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道为何事惭愧,知道何为犯错,这是大义的开端。我们现在缺乏一种意识,就是道歉教育。中国孩子游学时发现,外国人老把“sorry”放在嘴上,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国的独生子女,小不点的时候,摔跤了根本没事,爷爷奶奶却赶紧抱起来,不是跺地板就是打桌子。孩子摔倒了得自己买单,那是他的问题。家长只能在一旁加油,不能让桌子椅子受过。在西方,大人在旁边给孩子数“123”,站起来接着走。endprint

孩子小学时,说“老妈,你怎么给我辅导的,作文我得不了第一”;到了中学,“老爸,你怎么给我辅导的,奥数得不了第一”;最后到了单位,“这个单位怎么回事,领导交代任务不清楚,我的同事都是猪一样的队友”。这种推卸责任、不愿买单的思维惯性,以后怎么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为自己买单,不妨从道歉认错开始。老师能认错,其实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有助于形成好的学风。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过去中国人凡事讲辞让,这就是礼的开端。中国是家国之体,国有什么样的礼,是跟一个家相关的。但看看现在,我们过去的辞让之心哪去了?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大智慧是什么?不是考试得高分,而是守住明辨是非的底线。今天的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多,强调人生常识少;教人谋求规模多,而守住规则少;教人有所作为多,而有所不为少。当人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没了底线,人就没有起码的智慧。

仁义礼智是民族的核心价值,就表现在这四端上。人有四端就如人有四体,有这四端,还自谓不能,孟子说“自贼也”。一个人有胳膊、有腿不干活,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说我做不到,那不是糟践自己吗?多简单的话。

现在高精尖的知识已经很多,但是中国人还缺少一点核心价值。什么是真正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千百年来不能够丢掉的底线,仁义礼智信就是底线。

什么叫做信?“子贡问政”,子贡问怎么做政治啊?“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说,如果这三点非去掉一点呢?老师说,去兵。不要国防了。子贡说,如果去掉两个呢?老师说,去食。物质基础不要了。但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百姓如果不要“信”,那社会的一切价值都无从建立。

君子“吾日三省身”,你今天谋的差事,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传不习乎”,这么多的信息,有没有通过学习把它变成自己的经验?三省身问了三重人格:职业人格是不是尽忠,伦理人格是不是守信,自我人格是不是学习。记住这三条,每天就能在自律中成长。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律,别人就会来他律,他律再不管用,法律最后来管。所以人越有自律,就越有尊严和面子。很多人抱怨怀才不遇。但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害怕别人不了解你,要怕就怕自己没有本事。人最害怕自己没有本事和能耐,如果你有能耐,就不用担心机遇。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别说,先做了,淡淡地再把它说出来。做事不用那么急功近利,现在往往说得太多,做得不好。

我们要把价值教育建立在知识教育更高的地方,我们的孩子才会不走偏,才不会凭着手里的知识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凡此种种,儒家也罢,道家也罢,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一点,就是知行合一。

有一位哲学家,带学生来到一片荒原。哲学家说,你们各自想办法,把草除干净。有人说拔除有效,有人说一把火烧光。老师说第二年再来看。

第二年,荒原的杂草长得更肆无忌惮。老师说,要去除杂草,我的办法是种上庄稼。庄稼要想结出果实,必须让根扎得更深,让叶吸收更多的阳光,杂草争不过它,就变成了土地的肥料。原来,最好的除草法,不是跟杂草本身较劲,而是不理会它,在那里种上庄稼。

这大概就是中国当下的现实。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如意,与其抱怨,不如去种庄稼。种一片庄稼,就建立起一处正能量,当正能量蔚然成片的时候,负能量就得以消解。传统文化的力量就在于此。

文化能帮助我们在当下找到一個起点。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这种对诗意的追求,也是一种担当。

孩子刚出生,只有一条生命,用来吃喝活着。长大以后有了第二条生命,用来过品质生活。当他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他有了第三条命,就是使命,使命是用来付出和承担的。如果只拥有性命和生命,这个人仅止于索取,当他明白身上的使命,才懂得付出。一个人能为世界有所付出,就有了诗意。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们曾经认不清生活,那是少年懵懂无知,认清后愤世嫉俗、甩手逃避,那是懦夫的做法。

在了解中国文化、提升研判世界的眼光这一前提下,进而我们拥有知行合一的力量,并努力践行去改变世界,相信世界因为自己而变得更好,让他人因为你相信人性更美好。我以为,这一切就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主义。

在这样一个秋末的日子,我希望对中国文化的分享,让更多的人亲近文化,信任文化,了解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可以用于现实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价值教育建立在比知识教育更高的地方,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走偏,才不会凭着手里的知识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有了这样的默契,我们就能够以文化成全当下,也成全未来。

(本刊记者宋鑫陶根据于丹演讲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endprint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顽皮的孩子
Hey Blue!蓝孩子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