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凝血四项和谷丙转氨酶的相关性分析

2017-10-12 21:28郑立兵
中外医疗 2017年23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

郑立兵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7.23.036

[摘要]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凝血四项和谷丙转氨酶的相关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共60例、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该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测定谷丙转氨酶含量和凝血4项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乙型肝炎组的凝血4项中PT、APTT和TT的时间没有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FIB) 与谷丙转氨酶(ALT)在健康对照组中的检测分别为(3.32±0.56)g/L、(25.26±4.27)U/L;在乙型肝炎组患者中的检测分别为(2.14±0.19)g/L、(53.89±8.55)U/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乙型肝炎组的FIB含量下降(P<0.05), ALT含量则出现明显的增高趋势(P<0.05)。结论 乙型肝炎类的肝病患者进行ALT、FIB联合检测,可以更敏感快捷的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的程度,因此可作为乙肝患者的常規检查指标。

[关键词] 凝血四项;乙型肝炎;纤维蛋白原;谷丙转氨酶

[中图分类号] R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8(b)-0036-0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Blood Coagulation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ZHENG Li-b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Xuzhou Renci Hospital,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001 China

[Abstracts]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ood coagulation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with hepatitis B in this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60 cas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as the observed objects, and the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and blood coagulation were tes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obvious changes of PT, APTT and TT in the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the hepatitis B group(P>0.05). In the control group, FIB and ALT were (3.32±0.56)g/L and (25.26±4.27)U/L respectively, while in the hepatitis B group, those were(2.14±0.19)g/L, (53.89±8.55)U/L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FIB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content of ALT increased obviously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ALT and FIB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can more sensitively reflect the liver function damag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so it can be used as a routine index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Key words] Blood coagulation; Hepatitis B; Fibrinogen;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HBV)引起的具有可传染性的,并且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质的疾病。有报道指出乙肝患者体内谷丙转氨酶又称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指标可能与肝的炎性活动度有相关性这[1]。而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中可能会出现广泛的损伤,导致血液凝固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功能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患者表现出凝血功能的障碍,引起广泛的出血。该文通过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指标和凝血四项(PT、APTT、TT和FIB)监测水平的资料,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以探讨该指标与乙肝患者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病情相近的乙型肝炎患者60例(转氨酶偏高)、健康志愿者60名(转氨酶正常)作为该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排除重叠其他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药物性肝损伤、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近半年内没有长期使用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史。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志愿者年龄范围在20~65岁之间。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在健康对照组的60名志愿者中,有男性31名,女性29名,平均年龄为(47.1±1.6)岁;在乙型肝炎组的60例志愿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9.3±2.6)岁。两组患者的数量、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入组者均清晨空腹抽静脉血3~5 mL测定谷丙转氨酶及凝血四项,所有检测在2 h内完成。将患者血清ALT的检测结果与凝血四项(PT、APTT、TT和FIB)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患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在评价乙肝患者病程发展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ALT、FIB在乙肝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中的表达情况。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型肝炎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4项中,PT、TT、APTT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型肝炎组患者体内的FIB水平明显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则出现大幅度上升,且变化比较明显(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组织中,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中毒等损伤时,谷丙转氨酶释放入血液中,会引起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的偏高[2]。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以及致死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肝脏损伤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最主要的场所,因此肝脏病变可以较为明显的体现在凝血因子水平变化中。FIB是在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其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PT、APTT分别反映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而TT直接反映血浆中的肝素以及类肝素等抗凝物质,是病情预后的敏感性指标[3]。

临床上目前经常应用的几种乙型肝炎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即凝血四项(PT、APTT、TT和FIB)在反映凝血因子缺乏的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4]。该次的研究结果表明, PT、APTT、TT在健康对照组中的检测分别为(10.05±1.18)、(33.81±5.57)、(16.10±3.86)s,在乙型肝炎组患者中的检测分别为(10.73±1.25)、(32.13±5.27)、(16.45±4.30)s,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其他文献的报道相一致[5]。而纤维蛋白原(FIB) 与谷丙转氨酶(ALT)在健康对照组中的检测分别为(3.32±0.56)g/L、(25.26±4.27)U/L;在乙型肝炎组患者中的检测分别为(2.14±0.19)g/L、(53.89±8.55)U/L,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未见有明显变化,可能是当肝脏细胞受到破坏的程度不大时,参与凝血活酶复合生成的因子也暂时未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肝素以及类肝素等物质的变化水平不明显。而在乙型肝炎患者中FIB有所下降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的生物酶以及蛋白合成能力下降[6]。相比凝血四项的变化,谷丙转氨酶的水平变化更为突出和明显,ALT水平大幅度提高,且该异常变化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显著肝纤维化是导致终末期肝病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在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终末期肝病导致的死亡率和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都远高于ALT正常的患者,说明ALT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终末期肝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7]。而该次的研究发现,在转氨酶升高的乙型肝炎患者中,FIB与ALT水平均有较显著的改变,因此对乙型肝炎类的肝病患者进行ALT和FIB的联合检测可以更敏感、快捷地估计肝功能损害状况,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作为乙型肝炎患者的常规检查指标,有利于病情的提早的预防及控制,延缓病程的进一步加重,指导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对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凤, 刘国义, 孙国建.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3):62-63.

[2] 邱惠芳, 李金花, 杨文君,等.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谷丙转氨酶持续正常患者肝脏病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17):3893-3895.

[3] 李正康, 張鑫强, 刘素玲,等. 凝血四项指标和肿瘤标志物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 20(12):2061-2065.

[4] 周静. 凝血四项检测用于肝硬化诊断的可行性研究[J]. 医药前沿, 2017, 7(4):222-223.

[5] 孙璀. 凝血四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评估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0):57-58.

[6] 李军莉. 凝血四项在不同肝病患者中的对比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28):115-116.

[7] 杨立娜. 凝血四项在肝脏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3):185-186.

(收稿日期:2017-0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TMS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浆CRP和Fib含量的影响
联合检测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I和纤维蛋白原对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