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开功+烟雨
吴安律,光学专家,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由他主持设计的多款光学瞄准镜被选为我国制式装备。杨育兵,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射击教研室主任,多年从事轻武器射击教学研究工作,颇有建树。二位专家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了从瞄具配置方面枪械经历几代发展,并对我国未来枪械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记者:吴总、杨主任,您们好!非常感谢您二位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总曾在我刊发表的文章中呼吁军方建立专门的狙击手培训机构,目前军方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吴安律:军方目前十分重视狙击手培训,培训机构正在筹建。
杨育兵:我们教研室和吴安律总工曾在几次狙击手培训中进行合作,如军队狙击手骨干培训等,组织得比较成功。目前国内武警特警学院作战系下编有一个狙击教研室,负责武警狙击手培训任务,我们也在积极呼吁成立军队的专业狙击教学机构,为我军培养专业狙击人才。
吴安律:武警的作战使命和军队的作战使命不一样。其实,中国狙击战术遇到的挑战是比较大的,从作战诉求和作战理念方面,还没有形成成建制的狙击手培养体系,而狙击手培养体系是一个国家狙击水平的体现。
记者:目前我军的狙击手是如何培训的?
杨育兵:军队狙击手的培训有两种方式。
一是小兵种大集中。目前,我军步兵分队狙击小组分散配置到班,特种部队的狙击手要多一些,每个小分队都编有狙击手。狙击作战的射程远、专业性强,连队没有培训能力,通常由师(团)集中组织培训。这是部队常采用的狙击手组训方式。这种训练通常是为完成某项任务(如比武竞赛)而组织的,在教学、教材、师资力量、场地、训练时间等方面有保障,训练结束后集训队就解散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要提高军队狙击专业的整体能力,必须走院校制式化的教学,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呼吁的事情。
二是以某个特种部队为主组织专项集训。如为完成大型安保任务,原北京军区特种部队组织了狙击手培训;为应对恐怖事件,原成都军区特种部队组织了狙击手培训;为完成亚丁湾护航,海军特种部队专门组织海上狙击培训。这些培训都是有需求才组织的,需求完成后就不再组织了。
吴安律:没有形成日常的、体制性的狙击手培养体系,这也是目前军队建设的空缺。刚才杨主任讲的安保、护航、维和等突发情况,都需要特战队员去执行任务,这也是目前军队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执行这些任务,发现我国轻武器的能力已出现不足。
记者:能具体说说我国轻武器有哪些不足吗?
吴安律:目前,美国军队的轻武器尤其是步枪,都加装有光学瞄准镜,比起之前仅采用机械瞄具的同类枪械而言,射程大大提高。如美国海豹突击队是世界著名的特种部队,他们对自动步枪(加瞄准镜)的射程要求是500码(457m),每一个海豹突击队员都要通过500码的射击考核。而我国特战队员中能打200m以上的人员非常少,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步枪大多以机械瞄具为主,发展有些滞后。
我国目前现役的95式自动步枪以机械瞄具为主,以光学瞄具为辅,受经费影响,每10支95式步枪中有1支配装光学瞄准镜。同时,95式自动步枪的致命缺陷是昼、夜作战时需要更换瞄准镜,即白天用白光瞄准镜,晚上换用夜视瞄准镜,枪支日常保养必须拆卸瞄准镜。这样的缺陷给95式步枪配装瞄准镜以弥补200m至400m,甚至500m的射程带来困难,因为换装瞄准镜后必须校枪才能保证精度,否则很难命中目标。
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张又侠对轻武器的要求是“管用、好用、耐用、实用”,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引申理解为“能够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对抗”,这是对轻武器的最大需求。輕武器最终的体现就是军队的使用,对步枪而言是首发命中能力,这个能力是轻武器设计者最重要的追求。
记者:二位专家很重视光学瞄准镜在枪械上的使用,那么,瞄准镜与枪械怎样结合更理想?
杨育兵:从瞄准具的配置方面,枪械经历了这样几代。第一代步枪只有机械瞄具,第二代步枪以机械瞄具为主,光学瞄具为辅,而新一代步枪以光学瞄准镜为主,机械瞄具只是附件。国外新一代步枪的光学瞄准镜在枪械拆卸、保养时是免拆的,枪上瞄具的设置以光学瞄准镜为主,机械瞄具只是作备件使用,只有光学瞄准镜不能使用的情况下,才使用机械瞄具。瞄准镜要保证远、中、近不同距离的使用,瞄准镜通过皮卡汀尼导轨固定在武器上,同时还安装红点瞄具,用于近距离瞄准。
吴安律:最终的武器要交到士兵手中,实现各种距离的精确射击。因此美国狙击手不仅配备5.56mm口径,实现500m精确射击,7.62mm口径实现1000m精确射击,还要配备0.338英寸口径,对付1500m的目标,以及0.50英寸(12.7mm)口径,对付2000m距离的目标。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1500m处狙杀重要目标,已成常态化。
记者:以光学瞄准镜为主瞄具的新一代枪械有哪些优势?
杨育兵:新一代枪械与以前传统枪械相比,作战使命发生了很大变化。伊拉克、海湾战争后,作战对手力量非对称化,作战地域大都集中在城镇,对武器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二战时那种靠大兵团、机械化、密集火力的作战样式发生了变化,现代作战要求武器能完成精确的定点清除、定点打击,减少平民的无辜伤亡。
我们的95式步枪,光学瞄准镜配备得比较少,在部队很少使用带瞄准镜的95式步枪。88式狙击步枪作为狙击武器,以光学瞄准镜为主,但88式狙击步枪在分解结合、擦拭保养时也必须把光学瞄准镜卸下。我们与以色列、哥伦比亚等外军联训时,发现他们的步枪白光瞄准镜装上后从来不卸下,白光瞄准镜通过皮卡汀尼导轨固定在枪上,有的甚至在瞄准镜与导轨的接缝处洒上水,让它生锈,使二者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另外,枪支的携行具也是按照枪、镜一体设计的,士兵行军、做战术动作时,瞄准镜也不从枪上卸下。endprint
我国95式步枪、88式狙击步枪在保养时要将瞄准镜拆卸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枪、镜应该是一体的这一点。我国后来研制的外贸型7.62mm、5.8mm高精度狙击步枪则采用枪、镜一体设计,白光瞄准镜装上枪后就不再卸下,是按照新一代枪械设计思想设计的,以光学瞄准镜为主、以机械瞄具为辅,实现近、中、远距离作战,能全天候作战。未来枪械的发展肯定会向枪、镜一体这个方向发展。
记者:以光学瞄准镜为主瞄具的新一代枪械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吴安律:新一代枪械的设计思想源于美国,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在皮卡汀尼导轨的配置上。皮卡汀尼导轨的设置主要有三种形式,最早使用皮卡汀尼导轨的是美国M4A1卡宾枪,机匣上有一段导轨,瞄准镜前后位置可小范围调整。
第二种是位于机匣、护手顶部的全尺寸皮卡汀尼导轨,一种是整体式,一种是分段式。分段式的后导轨(位于机匣顶部)与枪管轴线的平行度必须保证在2密位以内,供安装光学瞄准镜,实施精确射击。夜间作战时,可在白光瞄准镜前串装微光夜视镜、红外夜视镜或CCD夜视镜。由于是串装的,即使前置夜视镜去掉,也能保证利用白光瞄准镜实施精确射击。
第三种是全尺寸四面导轨,即护手四面都设有导轨,根据需要配置光学瞄准镜。国外的新型枪械,大都采用标准的全尺寸四面皮卡汀尼导轨,满足加装白光瞄准镜、夜视镜,实现全天候作战的需求。
槍、镜、弹、人、环是实现轻武器效能的五大核心因素,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只看重枪、弹的设计,还要注重光学瞄准镜、环境因素以及人员的培训。
记者:夜视镜与白光瞄准镜的串装与组合还有其他方式吗?比如夜视镜串装在后方,或与其他瞄准镜组合使用?
吴安律:夜视镜除串装在白光瞄准镜的前面,还有后串式的,即将夜视镜串装在白光瞄准镜的后面,不过,这种装在前方的白光瞄准镜只能是红点瞄准镜或全息瞄准镜,因为这种瞄准镜对眼点位置没有要求,只要能看清目标即可。这种设置在前面的白光瞄准镜较小巧,因此进攻时的机动性较好。但其只能对付150m以内的目标,即只能近距离射击。
记者:新一代枪械的光学瞄准镜装上后不再拆卸,是否意味着对其制造材料提出了要求,要更加“皮实”?
杨育兵:新一代枪械除了保养时瞄准镜不拆外,枪械的制造工艺及材料要保证枪械更坚固,尤其是瞄准镜的制造材料,要保证瞄准镜禁得住磕、碰、摔,且磕碰之后不影响枪械的精度,能适应复杂的作战环境,方便操作使用。
吴安律:目前,美军最成功的先进战斗光学瞄准镜的镜身采用航空级铝合金制成,我们已经测试过这种材料,它确实比我国的铸铝硬得多。这种瞄准镜在设计之初就提出抗部队野蛮使用的理念,在贵刊刊登的一些美军使用武器的图片中,可看到有的瞄准镜表面的涂漆已磨掉了,但它的精度仍保持良好。
记者:目前我国的枪械与瞄准镜是一一对应的,一种枪械配一种瞄准镜,这种配置方法是否需要改变?
杨育兵:是的,瞄准镜的作用就是一个精确的瞄准设备,所以瞄准镜可在不同的武器上使用,同样,一支枪也可选配不同的瞄准镜。
吴安律:我们原先这种一枪一镜配置的原因就在于与弹道匹配。瞄准镜分两类,一类是傻瓜型,也称普及型;另一类是专业型。普及型瞄准镜把弹道数据固化在瞄准镜中,比如100m、200m、300m……等处的弹道高数据都固化在瞄准镜中,这种瞄准镜没有高低、方向调整机构,使用方便,但瞄准精度不高。同时,由于弹道受海拔高度、温度、风速的影响较大,利用这种瞄准镜在一个地方能命中目标,在气候不同的另一个地方就会无法命中目标。
专业型瞄准镜能进行高低、方向调整,射手可根据经验对瞄准点进行修正,以实现更高的命中精度。所以,对射手而言,未来新一代步枪瞄准镜的使用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精细。我们成立狙击学校、狙击系,就是为了培训狙击手,训练狙击手熟悉枪械、瞄准镜的使用,使之熟练并掌握枪支的弹道数据。
记者:像您说的专业型瞄准镜,一种瞄准镜能配多种枪,那么,不同枪支的不同弹道数据在同一个瞄准镜上如伺使用?
吴安律:专业型瞄准镜是通用的,可配用多种枪。不同枪械的弹道数据(射表)会在瞄准镜说明书中列出。这些射表是国家射表,是国家试验基地利用弹道枪测出来的,是基准射表。
但弹道是变化的,海拔高度、温度、风速,尤其是枪管的磨损都会引起弹道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之前的枪械,把极其敏感的、应该科学、复杂来对待的弹道简单化了,这也是我们现有轻武器精度不高的原因。要利用瞄准镜真正实现精度射击,就要掌握一个更精细的射表。我军狙击手张卫在澳大利亚陆军轻武器技能比赛中曾取得优秀成绩,他介绍经验时说头脑中背了1000多个弹道诸元。所以以后的步枪,特别是狙击步枪的使用越来越专业化,因此部队要成立高层次的培养体制,建立常态化的军队狙击手训练班。
杨育兵:我们国家的10式狙击步枪的白光瞄准镜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自动测距、测温、测海拔高度,自动装定俯(仰)角、自动装定弹道诸元,但目前其射表没有得到大数据的支持,因此该枪精度仍有欠缺。
部分狙击步枪配有弹道解算仪,其实弹道解算仪只是把一部分弹道数据固化在里面,而且这个弹道数据也不是很准确,这是因为弹道受气候影响较大。因此,用弹道解算仪解算的数据诸元进行射击时,精度偏差较大。
记者:西方国家的狙击步枪配备有弹道解算仪吗?endprint
杨育兵:没有。他们的狙击小组由两人组成,一个射手,一个观察手,观察手负责测距离、海拔高度、温度、风速及其他参数,射手根据这些参数设定瞄准点。
吴安律:这种组合在远距离狙击时特别有用,实际上就是末端修正。远程狙击时,第一发弹不一定会命中目标,此时观察手就负责观察弹着点的偏差并立即通知射手,射手根据偏差量修正瞄准点,并在短时间内打出第2发、第3发弹,确保能命中目标。这种情况下必须两人配合,一个人无法完成任务。
杨育兵:在阿富汗战争中,英国狙击手在2475m击毙塔利班机枪手就是第2发弹打中的。第1发弹打在目标后面不远处,狙击手根据观察手提供的偏差量修正瞄准点,第2发弹击中目标。
记者:美国没有弹道解算仪,狙击手如何准确解算弹道数据呢?
吴安律:美国观察手有一个高功率的测距机,测定距离后,再根据当时的海拔高度、温度、风速等环境参数,用iPad或军用掌上计算机解算弹道。这是实时解算,而不是将弹道数据固化在解算仪中。
杨育兵:我们与哥伦比亚狙击手交流时,发现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射击记录本,详细记录了该枪射击每一发弹的环境参数,包括当时的目标距离、海拔高度、温度、风速等参数。射击时狙击手会查看记录,找那些与这次狙击相近条件的记录,修正后再射击。修正时,一是根据以前的经验,二是结合当时的具体气候参数。
吴安律:狙击手狙击目标实际是用实时弹道,实时弹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掌上计算机进行计算,二是在基础射表上根据经驗修正,实际上是在基础射表上实时修正。
外弹道在理想状态下可以打出一个大数据,但每支枪的枪管磨损也不一样,所以在高精度狙击时,打一枪就要解算一次。为什么狙击步枪这么难操控,因为它要求的精度太高了,有的甚至达到零点几角分(MOA)。1MOA是什么概念?MOA本是一个角度单位,一个圆周是21600MOA,想像一下1MOA所对应的角度,就能理解狙击步枪的精度要求了。
记者:我们曾采访过参加比武的军队射手,他们都是自己打射表,并不使用厂家提供的射表。
吴安律:是的。枪械出厂时,厂家会提供基础射表,这个射表是在特定环境下利用标准弹打出来的。但因作战环境不同,弹的批次有差异,每支枪的磨损有差异,不同的操作者也有差异,所以要射手在射击过程中自己修正。
记者:最近几年,我国军警狙击手经常出国参加一些国际比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您怎么看待取得的成绩?
吴安律:我国这几年在比赛中获得那么多的冠军,对军迷来说,感到很兴奋。但对我们来讲,应该慎重对待这些成绩。要清楚地看到,我们取得好成绩的武器是特选的,参赛的选手是优中选优,并邀请全国的专家来培训,才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这些成绩不具有普遍性,军队需要的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体现在有多少士兵能实现精确狙击,有多少士兵使用自动步枪进行精准射击。
杨育兵:出国比赛中,澳大利亚陆军公开赛的射击科目都是距离远、目标小、速度快,与之相比,我们的训练大纲已有些落后了。
吴安律:要认识到这一点,和平时期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只能通过比赛和军演训练。西方的比赛大多接近实战,且重视夜战,有些比赛项目中国目前还无法参加;射程1000~2000m的12.7mm口径的步枪比赛,我们也无法参加。国际轻武器大赛中,我们能参加的科目算是初级版,这显示出我们与国外的差距。我们的军队不缺乏具有射击天赋的人才,急切需要有合适的武器,但现实是我们手中精确射击武器普及率不够。
记者:您们提出了新一代枪械的特征,对我国未来的枪械设计,您二位有何建议?
吴安律:新一代枪械要紧盯先进国家的发展,因为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潜在敌人的狙击步枪、精准步枪发生改变,我们也要改变。不能再像以前大集团作战那样,生产普及型的、傻瓜型的枪械。
杨育兵:美国的枪械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升级,改型后,都要进行严格的作战试验。武器的发展要有继承性,未来狙击武器向高精度、专业化、智能化、系统化、中大口径方向发展。
记者:谢谢二位专家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您二位提出的枪械理念能在业界引起讨论,对推动我国新一代枪械的发展具有借鉴。
编辑/魏开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