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侨
几十年的实战证明,反潜机是潜艇的最大威胁,因为躲在水下或浮航于水面充电的潜艇突遇反潜机只能坐以待毙。但当潜空导弹的概念出现后,攻守双方的主客地位似乎发生了改变。回溯历史,潜艇防空的雏形可追溯到二战期间各国海军将高炮装在潜艇甲板上,利用潜艇浮出水面时设法击落敌机。冷战期间,苏联曾尝试在潜望镜上安装基于便携式地空导弹发展的近程潜空导弹,比如为877EKM型潜艇设计的“箭-3”(Strela-3,SA-14)导弹,其运用类似二战潜艇甲板炮的方式,潜艇指挥塔围壳必须浮出水面,再由人员组装射击,但实际上,877EKM型潜艇根本没部署过这种“自杀型武器”。与此同时,北约国家也进行类似的研究,英国率先拿出具体的成果,于1972年开发出潜艇版“吹管”导弹,并在“伊尼亚斯”号(HMS Aeneas)潜艇上试装过,做法是将六枚导弹安装在瞄准观测潜望镜头周围,再集成到指挥塔围壳内的伸缩式桅杆上。这种潜艇版“吹管”并未得到推广,但后来以色列海军购买了这套武器系统,用到盖尔级潜艇(西德206型潜艇的翻版)上。1994年,德法意三国曾合作发展“独眼巨人”(Polyphem)潜空导弹,但随着该项目在2003年取消,潜艇防空的观念似乎沉寂了好一段时日。如今,潜空导弹的概念又重回台面,然而它们是否真正具有战术价值呢?
别指望解决所有问题
新兴的潜空导弹比过去复杂得多,而且在某些领域仍偏向理论,尚未实用化。所有新系统中,最简单的是类似当年英国“吹管”导弹的设计,就是将现役单兵便携式导弹安装到潜艇伸缩式桅杆顶部,作战设想是遭到反潜机追逐的潜艇可上浮贴近水面,伸出潜空导弹锁定目标并击落它。但这种打法的前提是必须假设潜艇周围没有别的反潜机存在,才能让潜艇有更多的逃离时间。法国的桅杆版A3SM潜空导弹正是这一概念的产物,潜艇艇员基于反潜直升机吊放声呐或固定翼反潜巡逻机投放的声呐浮标获得目标大致方位距离后浮至潜望镜深度,将装有“西北风”导弹的桅杆伸出水面,再通过桅顶的瞄准系统锁定并开火。另外,A3SM还有更先进的版本,使用红外制导的“米卡”导弹,利用类似SM39“飞鱼”潜舰导弹那样用干式容器由潜艇从水下发射,浮上水面后,容器内的一枚或多枚导弹就会发射拦截敌机,这种模式能为潜艇提供更好的生存性和机动性,但也比基本型A3SM要复杂而昂贵。
德国迪尔-BGT防务公司推出了不需要任何容器的新概念潜空导弹,导弹不需要任何介质直接由水下升空。该导弹属于德国和挪威柴电潜艇的“互动防御及攻击系统”(IDAS)的组成部分,IDAS最初是为德国212型潜艇设计的,导弹本身借用IRIS-T近距空空导弹的技术,只是修改成亚音速飞行,并与母艇之间用光纤联系。IDAS主要用红外导引来追踪目标,也可换装其它模式的寻的器,未来IDAS系统还能用于对付小型水面和岸上目标。由于潜艇和导弹之间通过光纤维持联系,潜艇艇员在交战过程中可进行目标识别甚至毁伤评估。IDAS系统集成有4枚潜空导弹,它们被储存在适用标准21英寸(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弹匣中,导弹从弹匣内弹出入水,伸出弹翼后先靠惯性游离潜艇,然后点燃助推火箭沖出水面,进入空中飞行,再由巡航火箭发动机维持飞行。该导弹的开发难点在于火箭动力系统,需要用同一种火箭发动机提供水下推升和空中飞行的推力,必须让导弹在水下维持最理想的速度,同时在升空后加速到亚音速,并达到20千米的有效射程。另一个设计难点是要在水下和空中都用光纤联系,德国工程师经过反复试验,证实光纤在不同环境的数据传输是可靠的。
目前,IDAS所用导弹直接引入IRIS-T空空导弹原有的寻的器,但价格太贵,迪尔-BGT防务公司正寻求通过另一艘潜艇声呐提供被动目标方位,从而让导弹以更低档的寻的器去捕捉目标。据介绍,潜艇在下潜状态时可通过旋翼洗流产生的涟漪效应来发现反潜直升机的大致位置,其准确性已足以提供适当的方位和距离,将导弹导引至寻的器能获取目标的范围,然后导弹发射潜艇的艇员再通过光纤链路回传影像识别目标,确认拦截并评估战果。2008年,IDAS在一艘德国海军的212A型潜艇上试射导弹成功,本来规划要在2014年开始部署,但随着德国国防预算削减,部署计划被搁置,如今IDAS系统正在挪威乌拉级潜艇上继续测试。
美国海军也展开类似武器的研发,最新进展却鲜少见诸报端。2009年,美国海军与雷锡恩公司和诺·格公司合作,根据“濒海武器计划”需求,将一枚AIM-9X“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装填到容纳“战斧”巡航导弹的“胶囊发射系统”(Capsule Launching System,CLS)内,再由潜艇水下试射,发射时先将密封容器弹出水面,炸开顶部,让导弹发射升空,锁定目标予以击落。
但整个方案的发展详情后来再未见公开消息,很可能改到秘密场合继续进行,不过在诺·格公司的产品宣传中,仍可看到一种水下发射系统的介绍,在内容稍嫌简略的叙述和图示中,可看到以垂直浮在水面密封容器发射“响尾蛇”导弹和无人机的图示和照片。考虑到美国海军强调的濒海作战能力,原本以“蓝水”作战为优先诉求的大型核潜艇一旦进入水浅的濒海环境时,性能优势其实难以完整发挥,再加上体型明显大于柴电潜艇,有时甚至会居于劣势,因此以潜艇发射无人机似乎适合核潜艇运用。这项需求在最近获得证实,根据擅长开发小型无人机开发的航空环境公司(Aerovironment)于2016年5月发布的消息,经过2013—2015年的验证测试后,美国海军决定向该公司订购150架“黑翼”(Blackwing)小型无人机,该机其实源于地面作战用的“弹簧刀”(Switchblade)致命缩小型空中弹药系统( Lethal Miniature Aerial Munition System, LMAMS),属于具有杀伤力的无人机。按照美国海军的说法,“黑翼”的用途是提供潜艇在受阻(也就是“反介入/区域拒止”)区域的情报、监视、侦察(ISR)与目标获取甚至打击能力。“黑翼”利用潜艇的3英寸直径鱼雷诱饵发射管,弹射至水面后再起飞升高,但未来会发展出使用鱼雷管和可用于“战斧”胶囊发射系统之类的型号,在诺·格公司的产品介绍中,也能看到可容纳四架小型无人机的特殊密封容器。endprint
其它更前卫的概念,是设法在现役巡航导弹弹体上集成近距空空导弹:潜艇先发射巡航导弹到预定巡逻区上空巡逻,为潜艇提供低空掩护。一旦雷达或电子传感器捕获目标,就发射空空导弹予以击落。虽然这种概念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昂贵而复杂,几乎等同缩小化的航母防空作战,并且挑战美国国防部还未解决的自主化无人武器系统道德问题。况且,导弹攻击本身就是暴露潜艇的征兆,对强调隐蔽接敌的潜艇来说可谓“甜蜜的负担”,所以这些潜空导弹发展项目未能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配与不配都有利弊
目前来看,全球军工业对开发潜空导弹系统有一定意愿,但相对而言,市场是否有热烈的反应和需求呢?答案就没那么肯定了。设想一下,遭锁定的潜艇在面临灭顶之灾时,是为了奋起一搏,将潜空导弹作为“最后防线”呢,还是尊崇潜艇本身最大的“保护伞”——下潜规避,求得“寻机歼敌”?很显然,任何潜艇艇长都不希望使用取胜概率不高却又“自报家门”的武器。
以法国A3SM潜空导弹系统为例,这种武器需要潜艇在贴近水面状态下才能击落低空低速飞行的直升机或固定翼机,令潜艇同样处于脆弱易受攻击的状态,并且可能导致反潜机和潜艇本身之间的摊牌,任何沉不住气的一方率先开火,都会导致后续的全面冲突。进一步追究,将反潜机击落的潜艇并不一定已被确认其国籍,畅销的潜艇在同一区域可能会有多个国家使用,甚至可能互为潜在敌对关系,以当前国际政治的复杂局势评估,也很难排除这种潜艇和反潜机的冲突是否会被有心人士塑造成“合理开战”的事端。
多数现代化的反潜直升机和海上巡逻机都拥有高度自动化的红外干扰装置,潜艇或许能发射潜空导弹,并不意味着敌机一定会被击落。对潜艇而言,更糟糕的是,一旦发起这样的攻击,等于暴露自身的存在和作战意图,如果在攻击过程中没有消除附近的空中威胁,那么这种导弹攻击行为等于自取毁灭。还有一个关于目标定位的问题:安装在伸缩式桅杆上的小型高频雷达或红外传感器尽管效率不会太好,虽然还能指挥引导桅顶的导弹进行瞄准,不过要进一步集成雷达和红外传感器达成目标识别、快速追踪和交战能力,就潜艇指挥塔围壳有限的空间而言,都是莫大的负担。
对于将密封容器或导弹本身从水下发射升空等较为先进的潜空导弹概念而言,如何让导弹在适当区域中迅速指向正确攻击方向是技术关键。以交战程序看,潜艇的被动声呐用于初始的大致引导,然后导弹的平衡环高角度离轴寻的器可在离开水面瞬间往预设空域快速扫描并发现目标。上述的步骤由文字描述起来似乎相当理想,用FLASH软件展示可能更酷,但要让系统迅速可靠地在各种环境下顺利工作却是另一回事。要强调是,系统必须非常可靠,因为错失一次射击,可能比一开始就不射击的结果更糟糕。
更棘手的是,反潜力量针对潜空导弹的战术调整更容易,也更易让潜空导弹“破功”。实际上,以应对潜空导弹的威胁,反潜部队完全可以用编组飞行模式,用多样化空中平台实施反潜,让“狩猎者”继续占有优势。此外,现代反潜武器大多具有比以往更好的视距外攻击能力,能在潜空导弹射程之外发起攻击。因此,潜艇拥有防空能力的事实可能反而不利于潜艇,可能促使反潜机的战术较过去更为主动。再者,海军指挥官是否会想要在所有潜艇上安装潜空导弹也不无疑问,毕竟潜艇作战的核心是以不被发现为前提,轻易暴露形踪的潜空导弹在短期内很难融入早已经过长期验证的潜艇作战概念。
若有需求,谁最需要?
总体而言,潜空导弹似乎对柴电潜艇最有价值,特别是那些没有配备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而必须频繁上浮充电的传统柴电潜艇,它们大部分时间要躲在沿岸的濒海地区,虽然藏身之处很多,可一旦被发现,逃脱的机会就很小。随着海战的持续进行,潜艇上浮或逃脱的“窗口”将不可避免地压缩,于是潜空导弹至少让潜艇通过一次反击免于即将发生的攻击,以实施上浮换气并趁隙逃逸。当然,这样做更证实了潜空导弹只是极端情况下的“决斗手段”的本质。但技术障碍是柴电潜艇可供装备武器和传感器的桅杆空间相对很少,占用宝贵的空间去安装颇具争议性的武器,会让人觉得太奢侈。
就目前来看,倒是英法美三国更倾向于为核潜艇部署潜空导弹,因为这些“水下怪兽”空间巨大,加之每艘耗资数十亿美元建造,再花费相对不多的钱增加保险系数也不是问题,还要牢记,这些核潜艇经常要去充满敌意的地方,与其让一艘装满国家军事机密的核潜艇沉在敌国领海内,为其配备一个可逃离反潜机打击的新工具无疑是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可以肯定,確实有潜空导弹存在的价值,这种功能的市场需求在未来十年可能会成长,然而是否成气候则取决于该武器如何定位以及各国海军计划如何使用。潜空导弹的本质与潜艇作战的传统战术相冲突,如果成本不成问题,技术集成挑战也不严峻,那么问题就转变为何不早用?显然还有其它更重要的需求要先满足才行;反之就算成本考虑很重要,技术集成问题也很困难,总是预算满满的海军肯定仍旧愿意耗费巨资以维持潜艇不被发现为首要优先。最后,如果潜空导弹越来越普遍,它们无疑将面对反潜机队越来越有效的反制措施,像所有战争规律一样,攻守两方的游戏规则和态势永远在变而不会终止。endprint